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同谷"是个历史地理概念,史载其存续于西魏至明初的七八百年间;杜甫"同谷诗"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同谷唐宋评杜诗碑的诗学价值在于:开阔了人们认识杜诗的视野,增加了后世对杜甫同谷诗的审美体验,人们依此可以感受到自江西诗派以来,杜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从宏观到微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杜甫与黄庭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诗派后学张“一祖三宗”之说 ,虽然远绍杜甫 ,但黄庭坚才是江西诗派的实际开创者 ,他正是通过学杜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貌的。他对杜甫的学习是全面的 ,也是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3.
黄庭坚诗宗杜甫似已成定论,但黄庭坚在师法杜诗的同时,对陶渊明亦有一种承传关系。通过山谷对陶诗的爱好与仰慕、山谷与渊明诗歌理论及诗歌本身之比较、可以论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4.
黄庭坚通过学习杜甫,建构了自己的诗法理论,其要点是夺脱换骨。黄庭坚创此诗法理论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他的个性是分不开的。黄庭坚的诗法理论被他的门徒奉为金科玉律,逐渐形成了“江西诗派”的理论。历代都有诗话对它进行宣传、发扬,但随着江西诗派的发展,其诗法理论也暴露出很多弊端,后人对他的理论进行了反思并给予批评和修正。  相似文献   

5.
《同学少年》2011,(8):52
北宋时期,文学家黄庭坚力主继承和恢复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在被贬涪州(今四川涪陵)期间,他"欲尽将杜子美两川双峡诸诗,刻碑藏蜀中",眉州丹棱县名士杨素听说后,专往请黄庭坚挥毫书写杜甫诗歌,在家乡丹棱笔架山刻碑建堂珍藏。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工程竣工。黄庭坚为之题名为"大雅堂",并作《大雅堂记》。他认为,杜诗与  相似文献   

6.
黄庭坚被贬至蜀中后,先后辗转涪州、黔州、戎州等地。根据黄在蜀期各地的不同诗法体现,其巴蜀诗可分为黔州期、戎州期、出川期三部分。黄蜀期诗作用"点铁成金""以故为新"的手法,选用奇崛瘦新的意象造就诗文老成浑朴之境。黄巴蜀诗承唐启宋,对江西诗派诗人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拟对黄庭坚谪居蜀地诗文创作进行简单分期,着重探究黄诗蜀期诗风承变及蜀期诗歌理论对江西诗派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学问一直为历代诗人所重视,“以学问为诗”却是在宋代形成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杜甫。杜甫首先以赋笔写诗和以议论入诗,从而打破了中国诗歌传统的审美体系,开始关注诗歌中的学问典故、字词韵律。韩愈、李商隐为唐人学杜诗最有成就的两位诗人,他们的创作、诗学观直接影响了宋诗“以学问为诗”的形成,“以学问为诗”便在西昆派(以典故为诗)、欧阳修(化用古人诗句)、王安石(以史料入诗)等诗人努力下,到苏轼、黄庭坚达到成熟。特别是黄庭坚的诗学理论的提出,从而使“以学问为诗”从一种单纯的诗歌技巧上升为诗歌创作观。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黄庭坚"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的诗歌创作理论,探讨以他为首的江西诗派的创作特征、艺术特点,剖析这一诗歌流派的流弊,分析江西诗派对后世诗坛的消极影响,讨论正确的诗歌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9.
黄庭坚是一位极富个性与追求的作家,生前与苏轼齐名,死后被推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中的三宗之首,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理论对后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对其诗歌,历来研究颇多。但论多注重从本出发,探讨其诗歌的艺术风格。然若论黄诗艺术魅力,就不能忽视黄庭坚对杜甫自觉的学习及对其为为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现行诸文学史和很多学者都把方岳作为江湖诗派的代表诗人,对其诗作中的江湖气息或江湖诗味论述颇多。实际上,方岳博采众长,对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有继承,有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不止有江湖气息或江湖诗味,还有较浓的江西风调。方岳诗歌中的江西风调主要体现在他对杜甫、黄庭坚、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的推崇上,也体现在他诗作的创作方法和风貌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