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陈明 《家教指南》2003,(5):51-54
敦煌莫高窟第 1 5 6窟中的张议潮出行图 ,是一幅反映张议潮统军出行的历史画卷。图中的乐舞是我们研究晚唐河西地区甚至整个中古时代中国音乐史的重要资料。本文从晚唐河西地区的乐舞背景入手 ,具体分析了归义军时期的乐舞状况 ,进而探讨了张议潮出行图中的音乐是西凉乐 ,舞蹈是《万年丰》、《永世乐》等。  相似文献   

2.
莫高窟第156窟是敦煌石窟代表窟之一,是归义军首任节度使张议潮的功德窟,是吐蕃之后莫高窟洞窟营建新的里程碑式洞窟,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对其营建年代和洞窟功德主,根据窟内供养人题记和《莫高窟记》,学界有不同观点,传统认为洞窟建于大中五年至咸通六年,其中前室和甬道是由张淮深续修完成。也有大中十二年完成说。经仔细梳理归义军相关史实,重新省思题记题写的习惯,可以肯定张淮深没有参与该窟的营建工程,实由张议潮主持下完成,时间当在大中五年至大中十年间。  相似文献   

3.
莫高窟第4窟东壁门南于阗皇室供养人画像的身份分别是于阗国王尉迟苏罗及其皇后阴氏、两位于阗公主及两位婢女。榆林窟第31窟甬道北壁所绘的男女供养人像也是尉迟苏罗与阴氏夫妇。莫高窟第4窟内其他汉装男女供养人像可能均为敦煌阴氏家族的成员,此窟可能是于阗皇室与阴氏家族共同开凿的一个洞窟。莫高窟第4窟与榆林窟第31窟建成的时间,都在北宋初期尉迟苏罗继位为于阗国王之后。  相似文献   

4.
范泉 《家教指南》2007,(4):86-90,插8
本文通过对莫高窟第12窟主室东壁门上部新发现的供养人题记的考释,澄清了该处供养人为僧人俗家夫妇供养像的不当观点,结合文献与图像资料进一步论证了本窟窟主为索义辩的论点,并探讨前室下部供养人像列出现的一些新的形式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5.
初中历史教材第二册所选的节度使出行图,是敦煌莫高窟第156窟壁画《张议潮出行图》的一部分。 敦煌第156窟建成于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也就是张议潮控制敦煌的时期。敦煌在唐代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前期(618—781年)直接受控于中央政府。随着吐蕃势力的强大与扩张,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吐蕃强占了敦煌。吐蕃贵族的残酷统治,激起了当地人民多次强烈的反抗。张议潮趁此时机于宣宗大中二年(848年)率领当地军民驱逐了吐蕃统治者。唐中央政府于大中五年遣使至河西,设归义军,以张议潮为节度使。敦煌自此进入归义军,也即张议潮家族统治时期(848—907年)。  相似文献   

6.
供养人画像与石窟段文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讲演稿)敦煌壁画分七类:佛像画、佛经故事画、传统神话题材、经变画、佛教史迹画、装饰图案、供养人画像。这次学术讲演只讲石窟与供养人画像的关系。供养人即出资开窟塑像画壁画的功德主,洞窟完成之后,功德主的形像一...  相似文献   

7.
弁言唐自安、史乱后,陇右河湟州郡,尽没于蕃。宣宗大中初年,张议潮崛起敦煌,始逐蕾归唐,以瓜、沙等十余州图籍上献,于是河西遗民得重睹汉官威仪,实皆议潮之力。唐室因授议潮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嗣议潮守归义者,有其侄淮深及婿索勋、族孙承奉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通过新发现于莫高窟第359窟的供养人画像题记的释读,表明该洞窟为吐蕃统治时期粟特九姓胡人石姓家族营建的功德窟。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就供养像所反映的服饰新现象、洞窟功德主、粟特胡人对吐蕃统治的态度等问题作了探讨,最后回答了作为吐蕃期洞窟的特例第359窟供养人画像大量集中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解放前,在敦煌莫高窟第130窟甬道,剥去表层的宋代壁画后,显露出底层所绘的男女供养人像多身,其中北壁西向第一身,男供养人的题名结衔是:“朝散大夫、使持节、都督晋昌郡诸军事、守晋昌郡太守乐庭瓌供养时”。此题记自剥出后,即被人们认为是研究该窟和敦煌莫高窟发展史的重要资料。但是,人们对于“晋昌郡”及其治所,至今尚未确定其地的所在。鉴于上述的情况,更兼此条题记在研治“敦煌学”上的重要性,我们有必要对其有关问题,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10.
观经六缘变相释说梁尉英敦煌莫高窟第209窟,是初唐(618-704年)所建,位于南区武周延载二年所造北大像(高34米倚山弥勒佛像)即今第96窟的南侧上层,①下层有五代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的功德大窟,即今之编号第98窟。第209窟是个小型洞窟,主室覆斗形...  相似文献   

11.
文章描述了克孜尔114窟的洞窟形制和壁画布局,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洞窟的壁画内容,认为其表现的佛教思想是宣扬大乘六度、般若思想,因而是一座大乘佛教窟,是弥勒信仰在龟兹流传的表现。而根据壁画供养人像的穿着,可以判定这是一座比丘尼寺。很可能是公元4世纪后半叶、鸩摩罗什在龟兹推行大乘佛教时的遗存。  相似文献   

12.
在对敦煌莫高窟第217窟进行全面调查时,发现西壁龛下的供养人画像行列下方还存有底层壁画。这些底层壁画内容依然是供养人。经过研究,认为第217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盛唐洞窟,而是开凿于武则天时期的洞窟,由初唐时期的敦煌大族阴稠家族开凿。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外文物展览公司与日本《敦煌》制作委员会、日中文化交流会达成协议,为了配合大型历史影片《敦煌》在日本的上映,帮助日本人民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推动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拟定于1988年3月15日至8月底在日本东京、大阪等城市举办《西夏文物展》.展品有甘肃、宁夏、内蒙等地出土的文物一百二十多件(套),其中的敦煌壁画临品有莫高窟第409窟的回鹘王夫妇供养像、榆林窟29窟的真义国师像、第2窟的水月观音图,以及其它洞窟西夏时期所绘经变、藻井、男女供养人画像等,还有莫高窟第17窟的复制模型;同时展出的还有反映  相似文献   

14.
关于莫高窟第454窟的营建年代和始建窟主,学界历经多年热议,仍难达成一致看法。总体来看,先后有曹延恭夫妇功德窟、曹元深功德窟和曹元德功德窟之说,近些年来,似又回归曹延恭夫妇功德窟之说。文章通过讨论莫高窟第454窟主室南壁东起前三身供养人的排序关系,以及甬道的重层供养人现象等,认为霍熙亮和马德两位先生主张的第454窟为曹元深功德窟的看法更接近实情,即第454窟是节度使曹元深于940—942年间始建,时隔30余年,其子节度使曹延恭与夫人慕容氏又重修此窟。  相似文献   

15.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画是敦煌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石窟壁画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其独特之处.本文试图从供养人社会构成、供养人像的位置和排列组合、供养人题记和发愿文、供养人供奉的主尊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以期对敦煌藏经洞出土遗画中的供养人图像获得一个基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关于榆林窟第33窟的营建年代,学界有五代和宋初两种说法.文章依据该窟甬道南壁节度使曹元忠的供养人画像之题名,将其营建年代大致判定在宋初,即建隆三年(962)至乾德二年(964)之间.关于榆林窟第33窟,有学者判为曹家窟,但作者通过考察第33窟主室的供养人题名,并将其与P.5038(2)《丙午年(946)九月一日纳磨草人名目》中的人名进行对照比较,认为第33窟是由瓜州州府、军府和晋昌县的官员为主导,与定居在晋昌县的一些官员和百姓共同自愿发起营建的.  相似文献   

17.
敦煌写本P.3773V《凡节度使新受旌节仪》反映了天使西来授予归义军节度使旌节的过程。本文首先对P.3773V内容进行了详细考证辨析,并通过与敦煌莫高窟第156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进行比对,明确了迎接天使之仪与节度使出行仪式不同,进而结合正史及敦煌文献中相关记载,归纳了归义军接待天使的基本过程及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魏)的营造过程,历来有两种解释:其一是窟内的塑像和壁画统一规划制作,各壁面的造像内容相互关联;其二是按照西壁→南壁和天井→北壁和东壁的顺序依次制作,由于施工途中计划改变,导入了新的构思和中原风格等壁画样式。笔者赞同后者之说。通过对北壁壁画的图像、样式、画技、材料、色彩、供养人像的构成和服装、供养人题记等进行详细分析,认为七幅壁画由四个不同的画家团队绘制。七幅说法图是汉族和胡族的混血家族集团成员的小规模供奉。第285窟可能是原本作为僧人修行场所的莫高窟,对在家信徒开放供奉的初例。  相似文献   

19.
榆林窟第39窟前甬道南北两壁分别绘男女供养人共计47身,其中僧尼5身、世俗男女供养人42身。本文通过考察供养人题名和分析供养人的排列规律认为这些供养人都出自同一家族,即安氏家族。这些安氏是回鹘化了的粟特人后裔,其中男供养人中最尊贵的一位出任沙州回鹘宰相,是瓜州最高长官,他将女儿嫁给了沙州回鹘可汗。榆林窟第39窟正是以这位回鹘宰相为代表的安氏家族在沙州回鹘王国时期重修的家族窟。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莫高窟第431窟初唐绘制的南、西、北三壁的观无量寿经变及供养人画像和东壁的四大天王像、中心塔柱四面的说法图进行了全面考察,认为此铺观无量寿经变体现了唐代净土大师善导的"凡夫论"思想,说法图、四大天王等也与往生西方净土有关,进而指出第431窟初唐的这次重修,建立了敦煌莫高窟最早的一个往生西方净土法事活动的道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