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提倡“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从这里出发,儒家普遍怀有一种热爱大自然的伦理情怀,即“仁民爱物”,这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更为可贵的是,儒家一再主张在实践中对自然万物既要合理利用,又要有效地进行保护,如“取之有时”、“取予有度”、“用之有节”等等。这些思想资源对今天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价值和道德取向,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内容;儒家的生态伦理实践观,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基本内涵以及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出发,来浅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定为实践唯物主义,突出了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性、革命性和科学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空间和科学内涵,进而阐述了实践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唯物主义是基于人劳动实践之对象化的整体性、总括性、广义性的历史概念,而这一概念遭受单义性降维理解却是时有之事。马克思唯物主义概念不是从存在和思维的“第一性”或“决定论”出发,而是为历史批判所把握的人劳动实践之对象化生成的“物”,即扬弃了唯心主义物质观和“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片面性后,通过对社会定在的历史内涵复义式规定之内涵隐喻和术语借喻,并经过“物质总体论”与“经济基础论”的两次逻辑转义后,主体和客体都被纳入同类化意义上的历史实践范畴,这就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概念。  相似文献   

4.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思想.在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审视当代生态问题,构建马克思主义实践生态观是对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文分别从实践自然观、实践主体论、实践过程论、实践理想论四个层次论纲式的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生态观的基本思想,并期以这种理论分析能对当代生态问题的认识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西斯蒙第的经济伦理思想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斯蒙第是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他从人的感情和需要出发来分析、研究社会经济 ,使他们经济学说始终贯穿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的伦理思想。文章从西斯蒙第古典学派方法的批判 ,对政治经济学性质、目的和对象的主张出发来阐述西斯蒙第的经济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6.
无论从可能性,还是现实性而言,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存在都是确凿的。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实现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上面的变革,超越了西方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破解了西方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的困境,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解困之路,其本质就是基于"哲学-人学"的变革。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的人",关注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故而把政治的合伦理性和伦理的合现实性辩证地统一起来了。这些都充分体现于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具体内容之中。深入把握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人学底蕴,对于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次把费尔巴哈作为批判的对象,标志着马克思思想发展中"从前的哲学信仰"阶段的结束和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诞生.<提纲>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立足于人类现实生活,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问题,阐述了新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的一些基本的原理,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实践唯物主义”理论讨论的实质在于:调整思维座标,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革命性变革的实质和深刻根据。对此我们注意到在理论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点各异。有的认为,这一变革的实质是从主体出发,从社会实践出发,创立了崭新的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有的认为,变革突出表现在以实践唯物主义来同“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对立,并且反对唯心主义;有的认为,这个变革的实质在于,它改变了传  相似文献   

9.
宗教是包含世界观和道德观的思想体系和信仰体系,对宗教的批判实质上既包含着对其世界观的批判,也包含着对其道德观的批判.普列汉诺夫从对俄罗斯宗教探寻中的道德观批判出发,把对当时寻神论、造神论道德观的否定、对唯物主义宗教道德观内涵的揭示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高扬有效地连接成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了俄罗斯伦理思想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在张载的生态伦理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尊重生命,兼爱万物”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主题;“民胞物与”是维系其生态伦理思想的理想原则;“体天下物”是其生态伦理思想所要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1.
对生态伦理思想的追问可以溯源到先秦《老子》,《老子》中的“自然”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集中体现.““道法自然”为其生态伦理思想奠定道德哲学基础;“人居其一”的非人类中心论、以万物为原点的依存论以及“天地不仁”的自相治理论等是其生态伦理的基本内容;“辅万物之自然”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以上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老子》“自然”的价值内蕴,体现了《老子》中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事物、现实、感性”,因而是一种以实践性为本质特点的唯物主义,亦即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实现了对以直观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为特点的旧唯物主义的扬弃,具有鲜明的辩证性、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特点。所以,实践唯物主义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共产主义世界观。那种曲解实践唯物主义的原意,把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对立起来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3.
生态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其中包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值得认真挖掘。不仅生态伦理的内涵蕴涵在生态农业的含义中,在生态农业的特点中也体现着生态伦理的本质,而且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还表现在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中。生态伦理思想在生态农业不同方面的表现是有差异的。研究生态农业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和作用,主要又体现在生态伦理思想能够推动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是指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基于新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达到对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解,并揭示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经济决定论和技术决定论的原因,它反而有着深刻的生态意蕴。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能够实现生态良好的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5.
孟子"仁民而爱物"的生态理念中含有丰富的精神养料和思想营养。性善论、人禽之辨说和"万物皆备于我"为孟子生态伦理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所处时代生态环境的恶化则是其生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仁民而爱物"的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内涵包括:加强水利建设;保护自然资源;树立生态伦理道德观及"爱物"的实现路径。吸收孟子"仁民而爱物"的生态伦理思想精髓,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振宣  李杰 《文教资料》2014,(10):81-82,86
壮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之间既存在耦合之处,又存在一定的冲突。广西生态文明建设要在传承壮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精髓的基础上,逐渐完成从传统形式向现代形式的转变,建立一种适应地区发展需要且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明观,使之成为推进广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7.
白族传统水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在历史上对人与水的和谐关系之建构起过重要的作用。从物象、制度行为、精神三个层面对白族传统水文化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分析,可以为解决水危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与生态伦理思想直接相关.王船山从宇宙存在论视角对主客体关系进行了辩证的诠释,从而确立起了与此相对应的生态伦理思想体系:即预定和谐的生态伦理原理,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准则以及官天府地而裁成万物的生态伦理实践.船山建立在对主客体关系的本体论论证基础上的生态伦理思想对陷入困境的现代生态伦理学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对人类的生态实践亦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实践唯物主义”转向,意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转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内部相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新的理论倾向和动向,其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和诠释。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实践唯物主义”转向构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新阶段,具有新质性,即这一转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维度的注目、发掘和弘扬,有其深厚的人文根基。人文作为实践唯物主义转向之根,具体地表现在:理论表达的人文化,思想支撑的人文蕴涵以及原发动力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着重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阐述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关系。认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实现前提和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