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与比较研究等方法,对我国三次群众体育调查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有所下降,“马鞍状”年龄结构没有改变;经常锻炼者男女比例有所下降,男女比例差值有所缩小;锻炼目的主要集中在“体力活动”、“消遣娱乐”、“防病治病”;城乡经常锻炼人数与文化程度成正比;相对稳定的职业是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条件;参加锻炼的时间与强度分别以30 ~60分钟和中等强度为主;影响体育锻炼的原因主要是缺少时间和缺少场地设施;群众体育消费处于上升趋势,但消费结构不合理;体育锻炼的城乡与区域差异成为群众体育亟需解决的新问题.最后,提出促进群众体育工作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职业青年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已见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职业青年体育锻炼人数与比例、锻炼目的、锻炼意识、锻炼场所、锻炼的变化特点、锻炼时间段、锻炼时间、锻炼周频率与强度、锻炼项目、锻炼组织形式及影响职业青年体育锻炼因素等方面。文章对目前职业青年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的局限性和继续研究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为对职业青年体育锻炼行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国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第3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效样本88 625人.结果表明,我国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多于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两倍.改变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现状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重要工作.通过对是否参加体育锻炼的两美人群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特征是:乡村人数比例大;性别差异较小;40岁及以上的人数较多;从事农、林、牧、渔、水利等职业的人数比例大;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数比例大;以走为工作主要方式;闲暇时间里更多选择静态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需求水平较低.对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特征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体力活动过多的劳作方式是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是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需求较低.  相似文献   

4.
为顺应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趋势,促进城乡体育的均衡发展,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法,以四川省甘孜、阿坝和凉山为例,对四川省民族地区城乡居民参与锻炼的人数差异、经常锻炼的人数、锻炼项目、锻炼区域和体育锻炼的消费水平的差异进行调查与分析。四川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同时甘孜、阿坝和凉山地处偏远地区,地势崎岖,昼夜温差较大等自然环境影响城乡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结果表明:农村锻炼人数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比城镇更显著;城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要远远高于农村;城镇居民体育锻炼项目更具休闲性,而农村居民更具实用性;城镇居民锻炼区域倾向于公众场所,而农村居民倾向于私人地域;城镇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消费水平高于农村居民。  相似文献   

5.
中国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区域差异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我国自1997年来先后3次对群众体育现状进行了调查,2007年第3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效样本88 625人.调查内容涉及参加体育锻炼的质量、方式、消费、目的和需求等.研究表明,我国居民体育锻炼参与情况和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区域趋势相似,具有明显的东、中、西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居民体育锻炼的总体情况好于中、西部地区,沿海区域高于内陆区域.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具有的东、中、西部区域差异主要体现在体育锻炼的质量、消费水平、锻炼中断等方面.北方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和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均略高于南方,同时表现出参与频度较高、持续时间较短、锻炼强度较低等特点.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这一类人群的比例在全国各区域的分布均衡,差异较小,约占总人数的0.6%.  相似文献   

6.
主要运用文献调查法和问卷法对新疆大型国有企业职工参加体锻炼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在企业职工参加体育锻炼中,每周参加3次以上和每周锻炼持续30分钟的人数最多;早晨参加锻炼的人数最多;锻炼的项目对技术和场地的要求较低;体育消费主要以物质消费为主;企业职工锻炼地点以社区内指定场所和居民文化广场为主,企业职工参加体育的主要动机多为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影响企业职工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居民健身知识薄弱,天气情况,场馆设施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王党生 《湖北体育科技》2015,(3):201-204,194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法对我国群众体育投入现状的数据信息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关发展对策。研究表明:居民体育投入意识逐渐增强;16-35岁的居民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所投入的频度多集中于1-2次,每次锻炼时间多持续在30-60min之间,强度以中等强度为主;36-55岁的居民在体育锻炼中所投入的频度较低,56岁以上的居民在锻炼时所投入的频度较高,以小强度为主。居民在体育消费方面的投入逐渐加大;在健身项目投入上能依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在健身器材需求方面居民以经济实用性的健身器材为主;中青年居民掌握运动技能情况良好,主要选择在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及单位健身场所从事锻炼,老年人多选择在公路街边、树林、河边或公园进行锻炼;居民参与社会体育团体状况不容乐观,居民智力体育行为意识有待唤起和调动。  相似文献   

8.
采用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等方法 ,对我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多数大专学生对体育锻炼抱有兴趣 ,锻炼的目的性较明确 ;体育课内外参加的运动项目有所不同 ;体育锻炼的活动量相对不足 ,锻炼的形式、场所及锻炼项目等存在较明显的集中趋势 ;兴趣、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是影响体育课内锻炼的主要因素 ,场地器材缺乏、余暇时间不足是影响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太原市城区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特征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太原市城区老年人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和人际交往;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4次和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在60分钟以上的人数比例最高;体育锻炼以中小强度为主,大部分人选择清晨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项目以散步和慢跑为主,但同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体育锻炼场所主要集中在住宅小区空地和社区体育场所,去收费场馆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很少;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是独自、社区组织、和家人一起。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提出合理建议,旨在为太原市城区各级相关部门制定促进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方针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戴恩冰 《安徽体育科技》2009,30(3):78-80,84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山东省高校女教师体育锻炼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山东省高校女教师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每次练习时间有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的趋势;45岁以下女教师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高达38.23%;体育锻炼消费水平较低;余暇时间不足是制约和影响女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法,对浙江省城市社区居民参加社区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主要结论如下:在参加社区体育锻炼者中,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和每次锻炼时间在30至45分钟的人数最多;散步、球类活动和跑步是他们经常锻炼的项目;早上参加锻炼的人数最多;以自行组织进行锻炼为主要形式;锻炼的地点以社区内空地和公园为主;社区居民参加锻炼的主要动机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相似文献   

12.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通过调查上海市10个区共500名60~69岁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包括动机、运动量、项目、场所)和影响因素,探讨了上海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的行为特征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发现:(1)增进身体健康是上海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上海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的运动量比较适宜;走步、太极拳/剑以及健身体操、广场舞等是上海市老年人的主要锻炼项目;锻炼场所主要集中在社区、公园和广场等户外、免费的场所;(2)上海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天气因素、家庭因素、缺乏组织、缺乏科学的指导和缺乏锻炼内容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彭伟 《体育科技》2013,(6):95-98,106
课余体育锻炼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发展身体素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课余体育锻炼已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锻炼场所、锻炼项目、锻炼持续时间具有明显的集中趋势;强身健体、调节情绪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价值取向.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明显不足,这主要与学习任务繁重、缺乏兴趣、缺乏喜爱运动项目等因素有关.同时,在余暇时间安排方式、锻炼项目、锻炼场所、锻炼频度,锻炼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尚保春 《福建体育科技》2015,34(2):10-11,15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基于FIT模型理论对人们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规律和培养过程进行研究,旨在指导人们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国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结论:FIT模型理论有助于促进人们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转变以及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与形成,有助于有针对性的指导体育锻炼者的日常锻炼;锻炼认知度、体育需求、锻炼频度、懒惰心理、强制措施等是影响和制约人们体育锻炼习惯培养与形成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大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重要性宣传力度,科学指导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5.
对沈阳市10所中学的500名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与时间、动机、形式、项目、场所及影响因素等进行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健康娱乐、磨练意志、劳逸结合、爱好体育、结交朋友,健康娱乐是沈阳市初中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沈阳市初中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场所主要是学校操场和社区空地;球类和跑步是初中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首选项目;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以和朋友一起锻炼为主。没时间、无兴趣、无器材、无场地是影响初中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也对初中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有着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程度评价的辨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的群众体育事业经过60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分析论证和理论思辨的方法,重点探讨了如何构建评价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程度的指标和标准.经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认为,1)采用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程度可以较为准确、真实的反映出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水平或现状,能够较为科学的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是评价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程度的指标,其构成要素锻炼频度、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和锻炼强度作为评价主体,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3)依据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实情,将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程度划分为"经常锻炼"和"偶尔锻炼"两个等级.4)经常锻炼的评价标准是"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 min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山西省城市居民体育锻炼的特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山西省城市居民体育锻炼的动机排在前5位的是强身健体、防病治病、人际交往、健美减肥和消遣娱乐;锻炼项目以健身走、跑步为主;锻炼场所采取就近方式,在住宅小区体育场所和单位体育场所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最多;锻炼时段的选择上,中青年以下午3-5点和晚上7-9点为主,老年人主要是早上6-8点;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是与同事朋友参加锻炼。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群众体育社会需求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许永刚  刘江南  周毅  刘刚  韩会君 《体育科学》2000,20(1):17-19,28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等方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果珠江三角洲体育的消费比重逐渐上升;人们在消费上主要选择了文化消费和体育消费,闲暇时间中主要强调它的娱乐、享受性;影响干部职工、居民、农民类群体时间分配的主要因子是看电视、文娱时间和工作时间、家务劳动时间。珠江三角洲人们在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上表现出多样性,体育锻炼地点的广泛性,以及体育锻炼形式的双轨方式;珠江三角洲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因主要是爱好与习惯、同伴影响、身体疾病需要锻炼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镇与乡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分析中国城镇与乡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差异特征.研究认为,中国城镇居民体育锻炼的参与程度高于乡村,城乡居民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传统"项目上存在趋同性、在"时尚、现代项目"上存在差异性,中国城镇居民在正规体育场所锻炼的人数比例高于乡村,城镇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实物性、观赏性消费高于乡村;在体育锻炼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国城乡居民在参加体育锻炼动机上具有人本化特征,在体育锻炼中断年龄上具有年轻化特征、中断理由呈趋同化;在体育锻炼的参与方式、兴趣形成的社会化程度上,城镇高于乡村;中国乡村居民对"群体活动组织、引导,科学健身方法"等需求高于城镇.经济发展的非平衡性是造成城乡体育锻炼水平差异的根本原因;社会设施、科技资源的非均衡性是影响城乡居民体育锻炼水平差异的关键因素;城乡居民思想意识、价值观不同是造成城乡体育锻炼水平差异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高职院校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玉谦  马麟 《体育科技》2007,28(4):82-84
通过对河北省大学体协所属的27所高职院校的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女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兴趣,健身娱乐、缓解紧张与疲劳是她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70%左右的女生能够不同程度地参加课外锻炼,但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次数和时间明显不足,场地器材短缺、锻炼氛围不佳等外在因素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