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学英语教材上几乎每个单元都有少则几十、多则几百个词的对话或短文,这些语篇的教学任务较多,既要让学生通过听、读弄明白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又要弄清楚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词、哪些句式、哪些表现手法,这些语言形式又有哪些特点和作用,还要以此为载体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在教学中,应该设计哪些教学过程来整合这些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教学。一、扫清障碍,激发兴趣有的教师习惯于在进行语篇教学之前先讲解、  相似文献   

2.
记录了解读《火烧云》的基本步骤以及在解读的过程中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过程。编者意图解读,定位课时训练总体方向。站在教材、教材编者的角度结合新课标年段要求,思考编者把文章放在这里是想通过这篇文章让孩子学到什么;文本主题解读,找准课时训练主要内容。探寻文本作者生平,文章原著,把握文本原意和作者原意。结合孩子身心特点,找到适合四年级孩子接受的内容;言语形式解读,挖掘课时训练语文要素。落实"语用"最关键的一步,全面、细致地分析,解读文本,挖掘出本课语言训练要素:语言的变化。以期让孩子通过这一节课的实践领悟作文时语言要变化;去伪存精筛选,落实课时训练语文要素。再一次横向、纵向分析,落实课时目标的制定。  相似文献   

3.
一、阅读教学中的六种对话理论上阅读教学过程中四要素之间存在六种对话形式,可用图1表示:在这六组对话中,教科书编者与文本的对话体现为课程意识与教材意识,是将文本的原生价值开发成教材价值,是语文教学的前提.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先于课堂教学而存在,表现为教学内容的确定与设计.教师与编者之间的对话主要是通过文本来完成的,表现为教师通过对文本编排体系的把握、文本教材价值的确定来领会编者意图,也先于课堂教学而存在.而学生对编者的教材意图的理解,不仅要借助文本,还需要教师的帮助才能得以实现.因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既然是一种对话,就存在着诸多对话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主体。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首先,教师组织引导。这是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在阅读教学这一对话过程中,要顺利地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就要起组织引导作用,那么教师就要首先完成与文本、与编者的对话,即要准确地理解教材及理解编者的意图,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引导并促进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如:苏教版语文十一册第二单元…  相似文献   

5.
2011年版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文本对话首先要使文本开口“说话”。这就需要学生自主积极地阅读那些原本静止的语言符号,按语义单位组合后准确顺畅地读出来,使静止的语言符号变成有声有色的话语。要与文本深人对话,学生还需要能够整体把握课文。  相似文献   

6.
正文本细读是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文学类作品的教学中,应当善于捕捉文本的动情点,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对文本之美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鉴赏。要做到文本细读,首先要对美的语言形式进行品评,其次要对富有感染力的细节加以品析,同时更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重视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7.
<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基于文本展开的不同形式的对话。它是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作者、教师与编者之间多重对话的过程。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对话?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关注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有效对话开始。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文本的读者,与文本的对  相似文献   

8.
蒋智斌 《江苏教育》2012,(25):26-27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原来的学生、教师、文本间的"三维"变成了现在的"四维",这是因为潜心与编者对话是使阅读教学变得更为敞亮的重要环节。一、与编者对话——让文本解读更敞亮文章选编进教材,已经区别于一般的文本,其阅读的价值发生了变化,成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仅要遵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还需要从编者的角度出发,揣摩编者的选编意图,这样的解读才更为全面,更为敞亮。  相似文献   

9.
<正>阅读教学说到底就是一种对话,是编者、作者、文本、学生以及教师之间的复杂对话。在这诸多的元素中,文本是关键,它是架设在编者、作者、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桥梁,对文本的解读应成为语文课关注的焦点,而解读文本离不开品悟语言。语言承载思想,表达情感,  相似文献   

1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加入"教科书编者"一词,提醒教师解读教材时不可忽视编者的意图。我们怎样正确把握编者意图呢?经过解读课后练习题,不难发现,教材中的课后思考练习题是教材编者依据文本相关特点而设计的能够体现三维目标知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而设计的思考题。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瞄准课程三维目标,立足课文阅读具体目标,引导学生以课后思考题为凭借,进行对话,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一、凭借课后思考题,引导自主探究课文《燕子》课后有四道习题:1.课文写得  相似文献   

11.
进行语言训练首先要确定训练点.所谓语言训练点,是指被用来进行较为集中充分的语言训练的部分课文内容,也就是供学生训练用的例子.宇、词、句、节均可成为训练点.选择语言训练点除了应根据年段特点有所侧重外,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12.
<正>一、慧眼识珠,找准阅读教学之路1.细致深入地解读文本,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首先,教师要"裸读"文本,与文本准确对话。要细读文本语言,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其次,教师要循序渐进,与文本深度对话。要贴近文本,从语言、结构、主旨等方面,由浅入深品味解读,发掘文本内涵。再次,教师要多角度审视文本,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必须多维感悟文本内涵,解读其负载的文化思想内涵,提取其养分;捕捉文本的闪光点、探究点,充分发掘文本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可是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理解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存在许多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建构新的模型.我们认为阅读教学是以文本解读为中心的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构成的系统,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以阅读(文本)为前提,通过关于阅读(文本)的对话来掌握(文本)阅读的教学对话过程.用这一模型指导阅读教学,教师一定要牢记这一模型的精髓:语文意识和教学价值意识.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多重对话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既要确立文本的教学核心内容,又要采用恰当的组织运行策略,使得教学内容既符合认知规律而简洁,又可以激活学生思维而高效.化零碎问为主线问,化印证为解读,化预设为生成,化经验为学情,这些策略的运用,会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课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言语形式,引导学生经历语言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内化迁移,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与作者对话、编者对话,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文本的表达形式,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新修订的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实现这几者之间的和谐对话,教师就必须立足文本、尊重文本,借助文本这一中介,领会作者的用心,理解编者的意图,体现教者的目的,关注学生的学情。可见,要想成就一堂精彩的语文课,首先要解读好文本。于永正老师也说过:"解读文本是备课的最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解读文本,就要会心潜入,方可知其意、闻其味。  相似文献   

17.
刘耀琼 《教师》2020,(5):34-35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准确捕捉语言训练点,必须正确解读文本。解读文本要有文本意识,要融入文本特色,要深入读透文本,准确捕捉文本中蕴含的语言训练点及写法上的妙处,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以生为本,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冯芳 《宁夏教育》2013,(11):55-56
新修订的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而要实现这几者之间的和谐对话,教师就必须立足文本、尊重文本,借助文本这一中介,领会作者的用心,理解编者的意图,体现教者的目的,关注学生的学情。可见,要想成就一堂精彩的语文课,首先要解读好文本。于永正老师也说过:“解读文本是备课的最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解读文本,就要会心潜入,方可知其意、闻其味。  相似文献   

19.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以此提高小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小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呢?一、尊重个性化理解,深化语言对话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语言的个性化理解,并以此为教学切入点深化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例如,在教学《绝句》这一首古诗时,笔者是这样组织学生对"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进行品读的。课堂上,  相似文献   

20.
科普小品文的教学,目标要科学性与人文性并重,设计要趣味性和知识性兼顾,教学要主体性和主导性协调。教学《绿色蝈蝈》时,以"寻找美点""语言训练"和"价值观提升"为教学重点,使学生逐步认识、理解这篇文本所具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