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丹·布朗的小说<迭·芬奇密码>,在扣人心弦的情节中,夹杂着大量怪异的符号和密码解读,为读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快感和审美体验.在<迭·芬奇密码>中,丹·布朗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解构了圣经,从对男权文化历史进行反思的角度叙述了一个"圣杯"的另类传奇,以"圣杯"被隐藏和被保护的"真相"来反映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制.本文中,笔者尝试从女性神学的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黄林燕 《考试周刊》2012,(13):25-26
走进21世纪,美国的丹.布朗一下子成了世界文坛的神话。他的小说《达·芬奇密码》自2003年出版以来,已然成为当今文坛乃至全球的一种文化现象。本文试从原型批评的视角重新审视《达·芬奇密码》。借助加拿大文艺理论批评家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本文从原型人物、原型主题及原型结构三个方面出发,结合丹.布朗的生活背景,分析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及其中的原型。  相似文献   

3.
解读《达·芬奇密码》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文化悬疑小说《达·芬奇密码》一炮而红,作者丹.布朗一跃成为美国最畅销的作家之一。其行文风格受到诸多关注,本文试从其体裁选择和叙述方法的角度解读《达·芬奇密码》的后现代主义小说特征。  相似文献   

4.
[作家连线] 殷健灵,生于上海,法学学士,文学硕士.做过女性杂志主编,现为<新民晚报>主任编辑.18岁在<少年文艺>发表处女作,从此与儿童文学结缘.写作体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评论等.主要作品"殷健灵心灵成长小说系列",长篇幻想小说<风中之樱>,散文集<纯真季节><记得那年花下><临界情感>,中短篇小说集<青春密码><一滴秘密的眼泪>,诗集<盛开的心情>等,共计二百余万字.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曾获冰心图书奖大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新世纪儿童文学奖、第四届上海市十大文化新人称号等.  相似文献   

5.
文本翻译是受外力支配生产文化产品的社会行为,本质上是各种社会力量合力作用的产物。本文以畅销文化悬疑小说《达·芬奇密码》的译介过程为例,分析翻译生产、翻译传播、翻译消费过程中影响翻译的力量,进而阐明翻译过程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6.
小说《达·芬奇密码》是美国著名作家丹·布朗的代表作。《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克莱夫·库斯勒称赞小说《达·芬奇密码》为一部神话。小说《达·芬奇密码》不仅是一部神话,也是一部童话。小说《达·芬奇密码》中的童话模式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丹·布朗用文字编写的美丽童话中,索菲·奈芙是一名美丽而聪明的公主。而罗伯特·兰登则是一名机智的王子。罗伯特·兰登冒着生命危险去保护索菲·奈芙。  相似文献   

7.
汇聚神秘智能的《达·芬奇密码》2003年3月,一部名为《达·芬奇密码》的小说在美国悄然上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该书一面世,就销售了20万册,出版后一星期内就直接攀升到《图书周刊》、CNN、《纽约时报》等知名媒体图书销售榜的首位。一时间,《达·芬奇密码》成了书市最热门的话题。专业的书评家们对这部推理小说极为肯定,读者们更是好评如潮。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小说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发行。曾因执导电影《美丽心灵》而获得奥斯卡奖的好莱坞著名大牌导演郎·霍华德,还将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最近,这部小说的中文译本经由上海…  相似文献   

8.
《达·芬奇密码》颠覆了父权制社会以男性中心价值为主导的基督教历史,追溯了被尘封的"神圣女性"的历史。在小说中"神圣女性"代表着两性之间的平等以及权力的平衡。国内学术界大多认为《达·芬奇密码》是"神圣女性"回归的一种信号,在此笔者将从分析《达·芬奇密码》中索菲·奈芙这一角色出发,探寻"神圣女性"是否真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沈从文的小说<贵生>的发表和修改情况.<贵生>是沈从文在1937年创作的跟左翼文学大异其趣的小说,1957年,沈从文却对<贵生>做出了符合左翼文学规则的修改.<贵生>的发表和修改是考察沈从文跟左翼文学复杂纠葛的较佳角度.  相似文献   

10.
桑哲 《现代语文》2004,(12):2-3
赵园,女,河南尉氏人,1945年2月生于兰州,1969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10月北大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81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著有<艰难的选择>、<论小说十家>、<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赵园自选集>及散文、随笔集<独语>、<窗下>等.主要代表作有:<地之子--乡村小说与农民文化>、<北京:城与人>、<沈从文名作欣赏>等.  相似文献   

11.
刘星 《文教资料》2009,(24):20-22
一个原本在历史上被剥夺了语言权利的民族,在托妮·莫里森书写的这段历史中找回了自己的声音.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和<宠儿>实现了穿越时空的往返旅行,在带有魔幻色彩的故事表面隐含了深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真实.本文结合族裔文化语境考察<所罗门之歌>与<宠儿>中的文学原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作品体现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小学科学》2011,(11):12-14
自然视界《达·芬奇密码》是美国作家丹·布朗的一部畅销小说,以750万册的成绩打破美国小说销售记录,目前全球累积销售量更是已突破6000万册,成为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也取得了不锚的票房成绩。在小说《这·芬奇密码》中,主人公通过解读达·芬奇一系列画作(包括《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等)中的线索而揭开了...  相似文献   

13.
鲁迅谈到自己写小说的经验时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因为"眼睛叫做心灵的窗子"(达·芬奇<笔记>);而且,"眼睛是这样敏感的器官,根据它,你们就有可能臆度出你们这位谈话人的感情"(阿·托尔斯泰<论文学>).  相似文献   

14.
论王蒙小说《春之声》的音乐性与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蒙的小说<春之声>发表在新时期文学之初,因其意识流小说的笔法被认为是标新立异之作.阅读<春之声>可以深深感受到融贯其中的音乐性和诗性,然而其音乐内涵、诗性特质与西方意识流小说不同.解读<春之声>的音乐性与诗性,对我们探讨文学作品的价值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以<斩鬼传>闻名的山西作家刘璋曾经创作了四部才子佳人小说,即<飞花艳想>、<凤凰池>、<巧联珠>、<幻中真>.以其为主要研究对象,探析刘璋才子佳人小说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对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小说与戏曲乃"姊妹"文学艺术,文学史上,戏曲故事每被采纳编成古典小说,古典小说也常被改编成戏曲.唐代剑侠小说袁郊<红线>、裴铡<昆仑奴>被明代戏曲家梁辰鱼、梅鼎祚改写成杂剧<红线女>、<昆仑奴>,基于两位戏曲家创作动机、剧作技巧、风格笔触的异或同,原来小说在改编后,剑侠在不同文学载体中,绽放出令人惊喜的"异色";脱胎自剑侠小说的杂剧,或因袭唐传奇的斐然文采,也别具一种诗剧美.  相似文献   

17.
<老人与海>自1954年已有十几个中文译本.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翻译文学时而处在中心地位,时而处在边缘地位,并且翻译文学这个系统本身也是分层的.不同时代翻译文学所处的地位不一样,因而翻译策略也不一样.对比<老人与海>译介到中国以来有代表性的2个译本:内地最早的海观译本和最新的黄源深译本,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不同的译者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下,采取了何种相应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又是如何协调不同系统之间的关系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比较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施叔青的<愫细怨>和王安忆的<香港的情与爱>,发现三篇小说以香港为叙事背景设置了相似的人物文化身份和文化关系,但三位女作家在相似的文化语境中展开了不同的思考.香港文化隐喻了无限可能的文学意义,给予了三位女作家丰富的文学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9.
魔幻小说属于幻想文学类型.现代魔幻小说有不同于其它小说类型的审美特点.它运用魔法、巫术的思维特点建构起一个"架空世界".<魔戒>1954年出版后在西方引发了魔幻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本文将主要分析发表于现代的、以文学文本的形式存在的侧重于其文学价值的现代魔幻小说,并具体以现代受众甚广影响较大的<魔戒>和<哈利·波特>为代表性文本进行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20.
<画皮>是清代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中的名篇.其在人物塑造和创作目的上突出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以文学行教化的文学现念,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文化色彩.这与作者蒲松龄受儒家思想深刻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