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变革的趋势——从研究型大学到创业型大学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李世超  苏竣 《科学学研究》2006,24(4):552-558
自中世纪创立大学以来,大学功能经历了两次嬗变,即先后将“研究”和“创业”作为新的大学使命引入,相应地也孕育了两种全新的大学理念和模式:研究型大学和创业型大学。本文尝试在分析研究型大学特征和变革趋势基础上,指出创业型大学是在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是研究型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并将以其创业活动和实质性贡献引导新时期大学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吴静 《大众科技》2011,(6):195-196
文章分析了建设创业型大学,必然要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符合创业型大学基本要求的创业教育体系。要寻求创业型大学教师发展的实现途径,需要树立学术和市场结合的教师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培养具有竞争的自我发展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大学教师面向市场的专业素养等大学教师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3.
我国台湾地区的朝阳科技大学和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及创新创业育成等方面具有先进经验。通过对比分析两所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推进措施,从统一战略联盟、多元化创业教学、融合科研创业理念、实行强有力治理机制和扩宽组织结构等方面归纳总结其创业型大学的建设模式,并为"双创"背景下广东省如何建设创新创业型理工科大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大学创业文化建设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自身发展和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探讨大学创业文化建设之前,有必要了解大学创业文化的内涵,并认识大学创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从培育大学创业理念、营造大学创业文化氛围、开展系统的创业教育、整合校内外相关资源等方面进行大学创业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殷姗姗 《科教文汇》2013,(19):188-188,208
大学创业文化建设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自身发展和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探讨大学创业文化建设之前,有必要了解大学创业文化的内涵,并认识大学创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从培育大学创业理念、营造大学创业文化氛围、开展系统的创业教育、整合校内外相关资源等方面进行大学创业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三螺旋”模型是目前国际上研究企业、政府和大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互动关系的理论基础之一。文章首先探讨了三螺旋模型的结构及理论含义;随后对创业型大学的衡量标准进行归纳;进而探讨基于三螺旋模型的我国创业型大学的构建模式,即根据科研水平和创业层次都相对比较低且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我国高校建设“创业型”大学必须从观念和组织上进行改革,在结合国际上成功的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大学的不同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创业措施。  相似文献   

7.
王淼  郭颖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7):97-105
基于对来自272名创业型大学学者的有效样本实证分析,研究创业型大学对学者的商业化动机与学术创业意向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高校创业使命对学者的个人成就动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对科研动机没有显著影响,高校传统使命对两类商业化动机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2)高校创业使命对学者创办公司意向形成具有显著积极影响,而高校传统使命显著正向影响专利许可意向和产业合作与咨询意向;(3)商业化动机在高校使命与学者学术创业意向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创业型大学的典型特征和基本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雁  李晓强 《科学学研究》2011,29(2):175-180
 创业型大学以发展高科技、开拓新产业为己任,承担了发展国家和区域经济、创造新的工作机会、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创业”的历史责任。毫无疑问,这种创业型大学的价值理念、典型特征和基本标准,对于加速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创业型大学研究的理论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永涛 《科学学研究》2011,29(11):1619-1624
 区别于传统研究型大学研究的思考方式,创业型大学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于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机构、社会关系研究和其他学科研究相互关联问题领域的基础之上。本文分析了创业型大学研究领域中创业型大学的理念、创业型大学的要素、创业型大学的三螺旋、价值冲突和生存途径及运营方式这五个基本问题后,论述了国家与政府公共政策变化、技术发展、标杆性事件、学术争论和制度化这五种驱动力对创业型大学研究的关键作用,并探究了这些因素何时以及如何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兴产业将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开放式创新范式是新兴产业突破技术瓶颈、缩短研发周期、提升创新速度的必然选择,而作为新兴产业重要外部创新资源的高校正经历着从研究型大学到创业型大学的嬗变,传统的产学合作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转型和大学建设的需要。首先分析新兴产业、研究型大学和创业型大学的本质内涵与创新特征,然后运用两群体模仿者动态微分方程探讨不同情景下新兴产业与两类异质大学合作创新的演化博弈过程和稳定策略,最后在对理论命题逐一进行数理证明的基础上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与启示。  相似文献   

11.
南京市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所在高校发展建设,已经基本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科技企业孵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通过对南京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引导、统筹布局、落实税收政策、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发挥能动性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创业型大学视野下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新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创业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分析创业型大学的内涵和特征,认为国内高校要建设创业型大学,教师应具备强烈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合作意识和品牌意识.探讨我国高校的发展定位和方向、师资队伍建设状况及存在问题,并从教师引进、培养、绩效评价、学术环境和人事制度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服务创业型大学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创新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3.
喻雯 《科教文汇》2020,(13):40-41
本文阐述创业型大学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体系,并根据克拉克提出的创业型大学五要素模型,论述创业型大学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保障机制,为创业型大学研究生导师角色转型提供可供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大学科技园缘于大学,是我国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基地、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基地.大学是大学科技园的母体,生命之源.大学科技园对大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是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延伸,是"潜在的技术和地方经济增长的来源".论文从大学和大学科技园功能着手,对大学科技园与大学技术转移、大学学科建设、大学创业教育进行探讨,揭示大学科技园与大学的互动关系,研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5.
从涵义和特征2个方面界定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基本内涵,依据孵化器的相关理论剖析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运行机制,深入探讨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机理.目的是促进初创企业成长,近而带动就业,同时为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从目前理工科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围绕顶层机构设置、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指导服务生态圈三个方面进行实践分析,旨在探索基于新型研发机构的理工科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培育能适应、支撑、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文章借用生态系统的思想,提出了创业型大学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EEE)的基本框架,并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国外三所著名高校(美国斯坦福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在建设创业型大学中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做法及经验,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对我国大学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大学作为人类知识创新和传播的主要载体,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提供了催化剂和动力源。我国明确将若干区域和城市率先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新时期一流大学建设赋予了重要使命机遇,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大学与区域创新互动的理论发展和案例研究,总结了相关模式变化规律和做法经验,针对大学与城市创新体系如何实现系统性协同的具体路径问题,通过剖析上海交通大学服务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实践案例,从战略路径全面匹配、组织机构重构、基础原创策源、产学研开放融合、创新创业生态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大学在对接提升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过程中,其协同路径的思考与选择、设计与实施、特点与成效,以期为我国新时期区域创新和一流大学建设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大学精神文化的旨归是以为国育才为己任,以培养硕学宏才为目的。文化育人是大学应当承担的第一文化使命,也是大学承担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引领重大使命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创新创业为美国赠地大学“三位一体”传统发展模式注入新活力,同时也为我国高等院校建设发展提供了参考借鉴。本文以密歇根州立大学为主从创新创业课程、社会实践机会、创新创业竞赛、学生创业社团、产业对接、校内孵化器与加速器、创业投资基金七个方面剖析美国赠地大学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并从中获得促进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农业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