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从人的体验本质,道德和德育的理解本质出发,剖析了体验对于人道德理解的价值,进而强调德育工作中要重视人的体验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理解程度。  相似文献   

2.
生活是人类道德生成的基础,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青少年道德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生活道德教育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所经历的现实生活对学生道德发展的本源性意义,重视现实生活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启迪价值;二是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依托现实生活对人的道德发展的启迪,来促进学生道德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职学生是国家社会未来主要建设者之一,但他们中的部分人道德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在他们步入社会前最后的求学阶段,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通过构建高职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唤起并强化高职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高职学生的道德需要等手段,可以帮助他们提升道德意识水平,使其自觉运用道德意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4.
文章阐述了小平同志教育人、培养人、造就人的战略思想。为实现小平同志的夙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正教师职业道德之名,循学生知识外引为道德内化之道,务学生道德内化的具体要求之实。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的道德和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特征是不从人的需要和发展出发。而强调对人的约束,这是一种无人的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的道德,大致包括几层含义;道德是人为的,道德是为人的,道德是由人的。学校道德教育要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教育中核心的,本体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德育工作中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教师、学生作为道德主体来重视。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和人格的提升。改善人的道德生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多是知识性的教育,仅把学生当做吸收道德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的主体性及其原有的"道德框架",使得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作者以人学观为指导,分析得知传统德育模式造成学生主体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在于现在道德教育中"人"的严重缺失,因此从人对人的理解和实践本质的角度提倡对话式德育模式的运用,从而实现"人"的回归,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8.
所谓道德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以及对自身道德行为等进行分析、判断、评价的思维活动能力。培养青少年道德思维能力就是引导学生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要求,正确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道德领域问题,使学校道德教育建立在对道德思维内在规律的特点和正确把握之上,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指出:“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应以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学科评价特点,多角度、多途径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客观评价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实践能力。”在教学中,笔者改进课堂教学评价,激励学生主动发展,使每位学生都形成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多种经济成份共存,致使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多层化和复杂化的态势,不少学生因此而处于一种困惑、徘徊和盲动的状态。现实情况表明,经济的发展与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并不是同步的。相反,在一定程度上,人的道德水准还可能有所滑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成为一个既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又有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人已成为德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一、把握好妇育内容的超前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德育的基本任务是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因此德育的一般要求总…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道德问题的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社会的"道德建设",经常用一些道德的标准要求自己或周围的人,或者用道德的话语评判一些人,其中"人格"便是人们道德评判的一个词语。为了改善道德风气,人们将希望寄托于学校教育,希望祖国未来的花朵能具备积极的人格,其中小学语文教学便是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道德教育“工具化”与“理想化”的影响,使得我们的道德课堂以不同的方式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用生活的眼睛审视德育课堂就是要增强教师的变革意识,使其在真实意愿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道德潜能;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道德冲突,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让学生在生活中成为生活着的人!  相似文献   

13.
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和教学,是学生受教育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践行的重要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生命活力,产生做有道德人的强烈愿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究,我体会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定要做到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的教育性是客观存在的,但课堂教学是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却不能凭空而论。笔者以为,要弄清课堂教学是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问题,必须首先弄明白:德育究竟是培养能履行道德义务的人还是只知道道德戒律的人 ?究竟道德认知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还是道德实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究竟是以道德实践作为评判学生品德素质高低的标准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品德好坏的衡量标准 ?虽然 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过去 20余年了,然而在德育领域,迄今却仍然存在着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好象只要掌握了现有的道德知识或成果就能…  相似文献   

15.
试论大学生的“自律道德”机制苗慧兰所谓“自律道德”是指学生作为德育过程的主体,自觉地服从自己确认为正确的道德信念、道德准则的支配,在德育过程中主动养成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道德品格。“自律道德”机制是多要素、多序列的动态综合体,各要素具有各自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16.
论道德学习     
长期以来,“道德”被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为个体所掌握和践履,成为个体的品行。因此,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构成人的品行的核心因素。我们认为,道德教育虽然与知识、技能不无关系,但它不同于知识、技能。一个人可以通过记忆掌握道德知识,还可以通过练习获得行为技能,但道德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本身不能保证他凭良心办事。这说明,道德的核心不在于道德知识和技能,而在于对道德的态度和情感。以态度、情感为核心的道德,是不可能用传统的方法“教”的,它只可由学生自己学习和内化。道德学习与道德教…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道德与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对学生的发展而言十分重要,在学生成长的过程当中,道德与法治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所以道德与法治教育需要从小抓起。小学时期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他们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有助于他们处理生活中的实践问题,有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是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愿望和能力的,人从自我实现中获提一种精神的享受,人是理性的存在物,具有指导,调节,控制认识,情感,意志行动的巨大功能,人的自我实现活动是追求人的价值的活动,教育学生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引导学生从追求社会中去实现自我价值,人的自我意识在道德内化中起择性作用,只有通过自意识的活动对道德的价值,需要进行一释分析,抉择,并与自我思想,情感,愿望相结合,社会道德才能变成自我的道德需要和信念。  相似文献   

19.
人们对于道德要求有了认识,并不一定就能真心实意地按照这种要求去履行其应有的道德义务。这里有一个情感问题,培养高尚而强烈的道德情感对于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创造良好的道德气氛,尤其是对于个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对于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学生一方面具有很高的道德判断和道德知识,而另一方面是行动上的“道德矮人”。学生在理想的道德世界和现实的道德世界里成长、困惑、迷失、彷徨。问题出在哪里?原因很多,而最不易受人重视的是学校教育中的社会化行为在起着抵消作用,例如下面几种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