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热量的计算     
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热、放热的多少,是内能变化的量度.热量用字母“Q”表示.热量的计算公式有两个:一个是用于计算吸热类问题的吸热公式Q吸=cm(t-t0),另一个是用于计算放热类问题的放热公式Q放=cm(t0-t).要正确运用这两个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热量的计算,是学生在新一册物理课本中遇到的第一次定量计算,而且这部分知识也是前后几章的重点.因此,要重视对热量计算的学习.要会用热量计算公式,首先得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在公式Q=cm(t-t0)或Q=cm(t0-t)中,m是吸热(或放热)物体的质量;c是该物质的比热容.在研究的时间内,t0是开始时的温度,t是结束时的温度.若t0t,则表示物体温度降低,为放热过程,用后一个公式计算,计算的是放出的热量.该公式的单位有点让人烦.m的单位应是千克,题目中有时会告诉你克,这就需要…  相似文献   

3.
关于热量计算,有以下几种类型,熟悉它们是很必要的. 1.基础型例1 质量为5千克的砂石,吸收4.6×105焦的热量,它的温度升高多少?[砂石的比热为0.92×103焦/(千克·℃)] 解由Q吸=cm(t-t0)得砂石升高的温度 t-t0=Q吸/cm =(4.6×105焦)/(0.92×103焦/千克·℃)×5千克=100℃.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热量的计算中,我们通常的做法是使用两个独立的公式,即:Q吸=cm(t-t0)和Q放=cm(t0-t).在选择使用哪一个公式之前,要先判定物体是吸热还是放热,然后再决定是使Q吸还是Q放公式.但是,对于基础差的同学,往往很难把握使用哪一个公式,主要原因是他们不能正确判定物体是吸热还是放热,以及正确区分公式中温度等的差别.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条经验:"正吸负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与大家介绍.  相似文献   

5.
物体吸热的计算公式是Q=cm△t=cm(t-t0),Q是t的一次函数,作出Q-t图如图1所示.图线的斜率k=cm. 物体放热的计算公式是  相似文献   

6.
在运用热量公式Q吸=cm(t-t0)和Q放=cmt0-t)解题时,同学们要明确以下四点:1.明确与热量Q有关的因素物体吸热升高的温度,物体放热降低的温度,若将和降都用面来表示,则吸收热量与放出热量的两个公式可写为在运用热量的计算公式解题时,同学们应明确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的多少,是由物质的比热c、物体的质量m、和物体温度的变化量凸t三者所决定的.对同一物体而言,热量Q仅由温度的变化量t来决定.2.明确t在公式中的整体性在热量的计算公式中,为物体升高或降低的温度,即物体变化的温度.同一物体,无论初温t0和末温t大小如何…  相似文献   

7.
1.热t计算的类型 (l)已知燃料的质量.公式是Q一mq,式中q 为燃料的热值.~例11千克的酒精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 是 解Q二mq二1千克·3.0·107焦/千克 一3 .0·107焦. (2)利用公式Q一溯△t.(升温时吸热,降温时放热,) .例2一铁块的质量为1千克,当它的温度从SC升高到10℃所吸收的热量是_. 解Q吸二溯(t一t。)一0.46·1护焦/(千克·‘C)·1千克.(10‘C一5刃)~2 .3 0 103焦.例3用铝壶烧水时,铝壶的质量为0.5千克,水的质量为5千克,把它们从20℃烧开,共要吸收多少热量? 解Q总吸一Q铝吸+Q水吸 =c铝,n倪、(t一to)+c水),2水(t一to) 二0.88·l沪焦/(…  相似文献   

8.
初三物理课本有一道例题“把100克、80℃的热水跟300克、20℃的室温水相混合,经测量,混合后的共同温度为35℃。试计算热水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和室温水的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把这两个热量加以比较。”利用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基本公式Q_吸=cm(t-t_0)、Q_放=cm(t_0一t),求得Q_吸=4500卡,Q_放=4500卡,经分析比较得到热平衡方程Q_吸=Q_放(过程详见课本)。这节课结束,学生对这公式只是从形式上记住了,而没真正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以及未掌握题目包含的物理过程。在后面的习题课上,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  相似文献   

9.
贵刊2001年3月所刊《热量引入正负号更巧妙》一文,主要思想是温差Δt均用末温t减去初温t0,即Δt=t-t0,而热量公式仅用公式Q=cmΔt即可.具体物理意义是:当Δt>0时,Q>0,表示升温吸热;当Δt<0时,Q<0,表示降温放热.下面我们利用这一思想,推出求液体混合后到达热平衡时的共同温度t.现有n种液体,比热分别为c1、c2…、cn,质量分别为m1、m2…、mn,初温分别为to1、to2…、ton,不计热损失,求混合后的温度.解析:设n种液体混合后达到热平衡时的温度为t,n种液体各自吸热分别为Q1、Q2…、Qn,由于热量无损失,所以由n种液体组成的整个系统既无吸热,也无放…  相似文献   

10.
运用Q—t图象解热平衡问题,值得说明:吸热公式Q=cm(t—t_0)、放热公式Q=cm(t_0—t)都是一次函数,为作图方便应规定:cm愈大,吸热线偏离t轴逆时针角度愈大,放热线偏离t轴顺时针角度愈大。 1 定性比较物理量大小若用解析法,过程较复杂,颇费功夫,若采用图象定性分析,可迅速求出。 [例题1] 质量相同的两个小铜球一起在沸水里加热后,分别放入两杯质量相同温度为室温的水和酒精中,最终两液体的温度是: A.t_水>t_洒.B.t_水c_酒,c_水m>c_酒m,可知吸热线与t轴夹角a_水>a_酒,它们的吸热线与铜的放热线相交A、B(见图1),则对应的末温度t_水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热量的计算中,我们通常的做法是使用两个独立的公式,即:Q吸=cm(t-to)和Q放=cm(to-t)。在选择使用哪一个公式之前,要先判定物体是吸热还是放热,然后再决定是使Q吸还是Q放公式。但是,对于基础差的同学,往往很难把握使用哪一个公式,主要原因是他们不能正确判定物体是吸热还是放热。以及正确区分公式中温度等的差别。笔从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条经验:“正吸负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与大家介绍。  相似文献   

12.
物理问题是灵活多变的 .面对有些物理问题 ,同学们易受思维定势的干扰而陷入困境 .因此 ,要摆脱困境就必须突破思维定势 .例 1 有甲、乙两种物质 ,质量之比为3∶1 ,吸收热量之比是 2∶1 .那么 ,它们升高的温度和比热之比分别是 (   ) .(A) 2∶3,1 0∶1   (B) 3∶2 ,1 0∶1(C) 5∶3,2∶5(D) 3∶5,5∶2解析 :依据题设条件是求其中一个物理量的比值 ,而该题则要求两个物理量之比 ,显然只在已知条件上打主意是无法求解的 .由Q =cmΔt有Δt=Qcm.因m甲∶m乙 =3∶1 ,Q甲∶Q乙 =2∶1 ,故Δt甲Δt乙=Q甲c甲 m甲·c乙 m乙Q乙=2c乙3c甲.观察上…  相似文献   

13.
题目 在t℃时 ,将 10 0 .0gKOH溶于玻璃槽内的 10 0 .0 g水中 ,用 I=6 .0 0 0A的电流电解该溶液 10 .0 0h ,然后将温度调至t1 ℃ ,分离出KOH·2H2 O晶体后 ,测得m(剩余溶液 ) =16 4.8g。t/℃ 0 10 2 0 3 0S/g 96.8510 3 .2 5111.8612 6.2 4已知 :①KOH的溶解度如表 :②在表中的三个温度区间内 ,KOH的溶解度S与t成线性关系。③每电解 1molH2 O放热 4 8.7kJ。散热及其他热损失为总热量的 4 0 .0 % ,比热容 :cKOH溶液 =4 .2 0kJ/(kg·℃ ) ,c玻璃 =2 .4 0kJ/(kg·℃ ) ,m(电解槽 ) =10 0 .0…  相似文献   

14.
初中物理第二册74页有萘的熔解图象,(见图1)横坐标表示加热时间,纵坐标表示温度。AB部分表示萘吸收热量,温度升高,(55℃~80℃)加热时间5分钟。BC部分是萘吸收热量,处于熔解过程,加热时间4分钟。一般认为;当物质质量不变时,可视作物质吸收热量与加热时间成正比。那么从图象中可知:假设萘熔解前(AB部分)吸收热量为Q_1,熔解时(BC部分)吸收热量为Q_2,则: Q_1:Q_2=5:4 (1) 查表又知:萘的比热c=0.29卡/(克·℃).其熔解热λ=36卡/克,另据 Q_1=cm△t,Q_2=λm,那么Q_1:Q_2=1:5 (2) 比较(1)(2)两式说明萘的熔  相似文献   

15.
热量计算是初中物理热学中的重要内容 ,也是各地中考的热点 .纵观近两年与热量计算有关的中考题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直接用热量公式进行计算当温度发生变化时 ,热量的计算公式是Q=cmΔt,可展开为Q放 =cm (t0 -t)及Q吸 =cm(t -t0 ) .使用公式时应注意 :①明确 (t0 -t)和 (t-t0 )都是高温减低温 .②计算时 ,单位要统一 ,即热量的单位为焦 ,质量的单位为千克 ,温度的单位为℃ ,比热的单位为焦 /(千克·℃ ) .③计算水吸热升温时 ,要考虑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 10 0℃ .例 1 把 3千克水从 15℃加热到 90℃需要多少热…  相似文献   

16.
一、审题不细[例1]40克5℃的水,温度升高10℃,需吸收多少热量?水=4.2×103焦/(千克℃)][错解]Q吸=C水m水·(t-t0)=4.2×103焦/(千克℃)×40×10-3克×(10-5)℃=840焦.[解析]“升高10℃”与“升高到10℃”含义不同,前者△t=℃,后者是指末温为10℃,即△t=10℃-5℃=5℃.本题的正确解答为:Q吸=C水m水·△t=4.2×103焦/(千克℃)×40×10-3千克×10℃=68×103焦. △t25二、单位不规范[例2]50克的铁块,温度由30℃升高到50℃,需吸收多少热量?[C铁=4.6×102焦/(千克℃)][错解]Q吸=C铁·m铁·(t-t0)=4.6×102焦/(千克℃)…  相似文献   

17.
初中物理中有关热学的计算问题,主要是应用热平衡方程进行求解,中考试题中的热学计算题也是如此.为使热学计算题准确。迅速地得以解决,一般应按照以下方法和步骤进行.(1)分清放热过程,写出放热表达式;(2)明确吸热过程,写出吸热表达式;()在不计热量损失时,有Q。一Q。对该方程进行求解,得到结果.例1有IOO克煤油,测得它的温度是ZO℃,把60克的铁块加热到IOOC后,投进煤油里,测得混合后的温度是30“C,铁的比热为0.462X10’焦/(千克·C),求煤油的比热.(宁夏题)解铁块放出的热量为:Q*=elm/tol-t).煤jdr…  相似文献   

18.
一、比例法例1 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是2:1,吸收热量之比是4 :1,则它们升高的温度之比是. 解析:∵Q=cm△t ∴△t甲=Q甲/cm甲  相似文献   

19.
判断定质量理想气体在等温、等容、等压和绝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时,一般的方法是:(1)气体温度ΔT变化决定其内能变化:ΔT>0,内能增加;ΔT<0,内能减少;ΔT=0,内能不变。(2)气体体积ΔV变化,决定气体对外界做功,还是外界对气体做功:ΔV>0,气体对外界做功;ΔV<0,外界对气体做功,ΔV=0,气体对外界做功为零。(3)气体吸热或放热则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E=W Q确定。上述判断定质量理想气体内能增、减和吸、放热的方法对气体发生的任意过程都是适用的。但是,判定气体是对外做功,还是外界对气体做功的“方法”却不具备普遍意义,不能将其推广到  相似文献   

20.
命题1设椭圆x~2/a~2 y~2/b~2=1(a>b>0)(或双曲线x~2/a~2-y~2/b~2=1(a>0,b>0))(一焦点为F (c,0)在点P(非长轴或实轴顶点)处的切线交y轴于点Q,过点Q作直线FP的垂线,垂足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