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罗素认为,摹状词与专名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并不指称某个对象,因此不应当像对待专名那样来对待摹状词,即不能根据有无指称来判定摹状词的意义。在斯特劳森看来,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根本问题在于它脱离语句的具体使用场合来谈论语句的真假或其中的某个语词的指称,把语词的意义与它的指称混为一谈。无论是专名还是摹状词,就它们本身来说并不具有指称某个对象的作用,像罗素那样把"是否指称某个对象"作为划分专名与摹状词的标准是错误的。此外,与罗素运用"自我中心词"的概念将摹状词截然二分不同,斯特劳森认为就所有的摹状词的"所指"都与说话者的语境有关而言,它们都可以看作是"包含自我中心词的摹状词",而"不包含自我中心词的摹状词"则可以作为当"包含自我中心词的摹状词"的指称对语境具有最小程度的依赖性时所发生的极端情况来看待。  相似文献   

2.
弗雷格的意义理论是关于语言符号的。弗雷格把语言符号分为三个种类,即专名、谓词和句子;并认为,这三种语言符号在其意义上均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即指称和涵义,指称是由涵义决定的;弗雷格还指出,在不同的语境中,符号的指称和涵义会有所变化。本文对弗雷格关于三种语言符号的意义及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变化分别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认为,克里普克的因果指称理论是不完全的。(1)在确立专名指标时,如果不借助于摹状词,当面对“共用专名”的情形时,传递专名指称的因果链会出现混乱,从而混淆专名的指称。(2)不了解专名的涵义,不借助于摹状词,仅依靠指称的借进,并不表明能真正确定指称,知道一个专名与能正确的确定专名指称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专名的涵义和指称问题研究的历史、现状进行了梳理,考察了两种专名指称理论,并提出了对专名指称理论的讨论我们应进行的反思。指出,哲学家们对专名涵义的理解不同造成了混乱;关于专名的涵义和指称问题,也很难提出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专名和通名分属于不同的语法范畴,一般认为,与通名不同的是,专名只有指称没有内涵,然而它们的区分并非总是界限分明,在特定的语境中专名都有向通名转化的潜力。文章通过英汉人名中的人物特性分析说明不少专名实际上已经发展出了相当稳定的内涵意义。一些典型的通名还有专名的词源背景。专名向通名转化的必要充分条件除了人物的突出特征之外,还应包括文化的促变作用。  相似文献   

6.
专名问题及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弗雷格对专名的理解相当宽泛,并认为专名通过他所谓的涵义(sense)间接地与实在相联系。而罗素与其意见相左,严格区分了专名和摹状词这两种符号,并提出了逻辑专名和普通专名在指称功能上的不同,断言一切真正的专名(即逻辑专名)都直接地进行指称。摹状词则不是直接指示某一个体,只有在其他符号的上下文中才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专名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意义问题是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专有名词的意义则成为现代分析哲学,逻辑哲学以及语言逻辑的中心议题之一。 众所周知,专名是用来指称某特定对象的。但除了这种指称功能之外,专名是否还包含有更丰富的内容?比如说,“马克思”除指称马克思其人之外,是否还具有其他功能?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知道了一个专名的指称,是否就穷尽了这个专名的意义?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便形成了两种对立的专名理论。  相似文献   

8.
指称理论历来受到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重视,对帮助我们理解许多语言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斯特劳森批判、继承和发展了罗素的指称理论,尤其是关于限定摹状词指称的观点。斯氏区别了意义与指称以及语词本身与语词的使用,认为无论摹状词还是逻辑专名都应该在语境中赋予指称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李瑞 《文教资料》2010,(30):26-27
本文通过对传统指称论和历史因果指称论的梳理,以及对专名无涵义论和专名有涵义论的分析,认为专名的涵义只能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它会随着其所指称的事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刘丽 《海外英语》2014,(15):229-231
对专名涵义与指称的研究,历来是语言学和逻辑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该文首先简述语言哲学中的两大流派:以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摹状词理论和以克里普克为代表的历史因果指称论,然后扼要地探讨两种理论的优缺点。在专名问题上,摹状词理论和历史因果命名理论是相互补充的,前者突显命名初始阶段的内涵性理据,后者突显命名后使用过程的传承历史。专名产生的初始环节应该和专名运用的复杂环节相结合,才能真正地了解专名意义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西方哲学家对专名和通名的指称问题的研究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概括说明关于指称理论的各种不同的看法;详细论述不同的语言哲学家关于指称理论的独到的见解;说明各种理论在运用于指称问题中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12.
一内涵与外延密尔提出专名和通名的区别主要在于:专名只有外延而无内涵;通名则既有内涵,又有外延。专名只能在同一意义上被正确地用于某一对象,通名则能在同一意义上被正确地用于某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事物。密尔认为专名表示我们所谈论的是哪种东西,而没有告诉我们任何关于这种东西的事情,如把某条狗命名为“菲多”,这个专名指称这条狗,可它并不能提供任何关于这条狗的性格、习性、长像等信息。而通名指示一些主体,这些主体是通名的外延,它们具有某些特性,这些特性就是通名的内涵,人们根据通名的内涵去决定通名的所指即外延。例如,人这个通名具有“有生命的,有理性的,会用语言交流的”等等特性。二涵义与指称弗雷格在专名的问题上与密尔持不同看法,他认为专名也是有含义的,专名与对象对应,概念词/通名与概念相联系,不论是词、复合指号或表达式,只要指称了一个单一的对象,都被看作是专名。“专名(词,指号,复合指号,表达式)表达它的涵义,并且命名或指示它的指称,我们令指号表达它的涵义并且命名它的指称”。可见,弗雷格在一定程度上把专名的涵义等同于某些相关的限定摹状词的涵义。在《论涵义与指称》中,弗雷格举例谈了指号(名称,词组,表达式),指号的指称和指号的涵义...  相似文献   

13.
指称可分为指示、指谓和意向三个组分,专名私人指称正是通过指谓与意向之间内在结构性联系,才得以达至外部实在;由于指谓对象与意向对象之间存在胡塞尔意义上的鸿沟,只有消除这条鸿沟才能过渡到具有主体间性的意向对象,即外部实在对象,而唯一的途径就是保证履行指谓职责的摹状词的开放性.私人指称的最终确定因与指示的关系而各不相同,语境则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专名翻译的研究在认识论层面上,有意义且有内涵。专名的簇摹状词构成了专名的认知域,专名的认知域受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语境的制约。中央文献中的专名除了指称功能,还具有政治意义的表达功能。在贝尔的翻译过程模式下,译者可以依照“语法—语义—语用”的认知路径分析中央文献中的专名,再依照“语用—语义—语法”的路径将专名的语义表征合成译入目标语。翻译过程模式为中央文献专名外译提供了有效的认知路径,也为译者自查译文提供了考察角度。  相似文献   

15.
英语专有名词变异的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有名词变异是语言交际过程中,语用者巧妙地打破专名的常规用法,以实现特定目的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文章以现存于各种文体中的英语专有名词为语料,对其变异的认知本质及理解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研究发现,专名变异的实质是以专名的指称意义为原型基础,通过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联想。使其特定联想义在语言表达上得以实现。专名变异的相似性和相关性为其理解提供了认知基础。专名变异的理解过程.就是基于相似和相关性寻找和建立最大关联的动态过程。认知理解的难易取决于语境的信息含量及认知主体自身已有的知识储存.  相似文献   

16.
专名的指称就是专名所指的对象。专名问题争论的焦点是围绕专名有无涵义展开的。实例证明,一个事物,并非固定地非使用某个名称不可,只是由于人们的相互约定。一个名称,并非固定地非用来指称某个事物不可,也只是由于人们在交往中相互的约定。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逻辑学界,专名问题一直是一个引起人们争议的问题。专名是否有涵义?它是如何指称的?对于这两个问题,作为两派具有代表性的专名理论,即“摹状词说”和“历史因果命名理论”均给不出一个圆满的回答。其实关于专名是否有涵义的争议主要源于逻辑学家关于专名和涵义的标准的不统一,专名指称的确定是摹状词说和历史因果命名理论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意义的指称论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它们所指称的客观对象,但指称论仍然面临着各种问题,比如空词项存在问题、弗雷格"认知价值"困惑问题以及保全真值的等值替换问题,等等。关于"同一性"的探讨和意义指称理论息息相关,而基于"同一性替换"原则的弗雷格"认知价值"困惑更是引发了分析哲学家持久而激烈的讨论。对此精致的指称论代表弗雷格区分了指称和涵义,然而弗雷格从未说清涵义是什么,通过在弗雷格的精致指称论基础上提出专名的"一般性涵义"与"语境涵义",摹状词的"一般性用法"与"语境用法",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弗雷格的意义理论。  相似文献   

19.
专有名词变异是语言交际过程中,语用者巧妙地打破专名的常规用法.以实现特定目的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本文以现存于各种文体中的英语专有名词为语料.对其变异的认知本质及理解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研究发现,专名变异的实质是以专名的指称意义为原型基础,通过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联想,使其特定联想义在语言表达上得以实现.专名变异的相似性和相关性为其理解提供了认知基础.专名变异的理解过程.就是基于相似和相关性寻找和建立最大关联的动态过程.认知理解的难易取决于语境的信息含量及认知主体自身已有的知识储存.  相似文献   

20.
摹状词理论认为,专名有涵义,专名与一个或一簇摹状词同义,其指称是通过专名的涵义来确定的。但是,克里普克对此却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摹状词理论没有弄清专名和摹状词之间的区分,事实上,专名没有涵义,是严格指示词,而摹状词有涵义,是非严格指示词。在做出上述区分的基础上,克里普克提出了历史的因果的命名理论,指出名称的指称是通过一系列历史的、因果的传递链条而确定的,而不是由某个摹状词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