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论述书法艺术神韵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并认为随着时代的不同,人们对神韵内容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大诗歌理论,王士祯(王渔洋)的神韵说历来众说纷纭。论文从神韵说的产生、含义、在诗中的体现及对此说的评价等四方面重新解读神韵说。与成说相反,认为将《秋柳》四首作为王士祯神韵诗的代表作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大诗歌理论,王士祯(王渔洋)的神韵说历来众说纷纭。论丈从神韵说的产生、含义、在诗中的体现及对此说的评价等四方面重新解读神韵说。与成说相反,认为将《秋柳))四首作为王士祯神韵诗的代表作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王士禛作为康熙时期最有影响的诗人,不仅在歌创作上标举神韵,而且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诗歌理论,这套理论成为当时的主流诗学,其门人和弟子将其概括为"神韵说"。"神韵说"在当时指导了一批诗人的创作。"神韵"是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独特的艺术品质,是一种追求缥缈、自然、清远、典雅的美学倾向。"神韵"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标准由来已久,钟嵘的《诗品》、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和严羽的《沧浪诗话》都对"神韵说"的最终形成和系统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量词陌生化是指量词与名词的超常搭配,主要通过运用喻体化量词、词类借用和变异搭配而实现,具有神韵美、具象美、想象美、动态美、情感美的语用功能;在文学作品中,这种新颖奇特的句法组合和丰富多彩的语义关系,具有特殊的审美效应和惊人的语用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6.
清代诗坛,格调、神韵、性灵三大诗派各立门户,以诗论互相攻讦。三派的诗歌理论分别从表现形式、诗歌境界、抒情主体的不同角度探讨诗歌创作规律,主张各有偏颇。乾嘉诗人黄培芳则调和神韵、格调两派,同时吸纳性灵派主真情的观点,在儒家传统诗教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诗歌理论,这集中体现在《香石诗话》一书中。  相似文献   

7.
文学活动系统理论的发展为研究神韵提供了新的视野.依据文学活动四要素即生活、作者、作品、读者,从现实生活、创作主体、作品和接受主体这四个角度来探讨神韵.现实生活的内在精神是神韵产生的源泉.创作主体通过养气,形成富有神韵的审美气质和个性,进而创作出富有神韵的作品.作品是神韵的载体,神韵在作品中表现为超越语言、由作品整体产生的深远无穷的意蕴.接受主体在接受作品时,在创作主体意图的指引下感悟出人的生命意义、人生存在的价值以及现实生活的意蕴,形成富有个性的认识,丰富作品神韵的内涵,实现对神韵的再创.现实生活、创作主体、作品、接受主体构成了文学创作活动连续的、上升的循环系统,神韵在这一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创新.  相似文献   

8.
学界对本雅明的"Aura"概念做出了不同的解释,通过语境分析界定了神韵的内涵,并论证了其在本雅明艺术理论中的核心地位。在本雅明看来,神韵是诸多艺术门类如绘画、建筑、摄影、电影等的灵魂,是确保艺术本质不在复制中流散的关键。本雅明的观点在今天的商业化浪潮中得到验证,其看法对于我们今天的文艺繁荣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士祯的“神韵说”在中国诗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对于“神韵说”与“兴”的关系,学术界一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兴”是“神韵说”的理论核心,而“神韵说”乃是对作为中华民族基本艺术思维方式之一的“兴”的一种全新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王继良 《考试周刊》2010,(12):106-106
语境顺应论的观点认为商标文化特点的翻译是一个文化语境顺应的动态过程。同一商标名称,会使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人们产生不同的联想。在翻译商标时,要顺应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避免文化禁忌,将音译和意译相结合,译出原商标的神韵。  相似文献   

11.
"神韵说"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格式塔质"是西方20世纪初影响一时的格式塔心理学在艺术上的运用,二者在强调艺术的整体观照、主客观相融、直觉等审美表现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然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社会历史文化与作家创作个性等方面有着差异。"神韵说"与"格式塔质"的异同折射出中西文化由于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的对于生命本身与艺术关系看法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神韵作为中国古典舞的美学特性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是一种由内到外的魅力所在,不自觉可以吸引他人的眼球。神是指的精神与气质,韵则指的是一种风雅、品味和和谐。神韵在其本意上理解是通过人体形态所展现出来的艺术韵味,是舞者内心情感和神情要表达的东西。中国古典舞的神韵美体现在形体的轻巧柔美,动态的婉转圆润,神韵中眼神的重要性。作者以中职教师多年的古典舞授课过程中,对古典舞的神韵美进行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古代东亚汉文化圈文学创作的一种主要形式,朝鲜在长时间接受中国的诗学及文学理论,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予以取舍及受容。这些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在中国古代经过同时期或后世文人的接受与批评,呈现出不同且具体的样貌。本文旨在阐明清朝康乾时期"神韵说"的形成和内涵,并梳理中朝两国主要学者文人对神韵说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探索古代文论"神韵说"在清朝和朝鲜传播与嬗变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神韵"说在中国古代诗论中是颇为重要的一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渊源。王士禛在吸收借鉴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对"神韵"说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其"神韵"说的美学内涵包括:1.自然天成;2.余味、余意;3.清远冲淡。  相似文献   

15.
书法艺术是我国独有的一株艺苑奇葩。它以汉字为表达形式,以点线为表现手段,通过均衡对称的章法结构,运动变幻的节奏韵律,雄健流畅的笔法线条,以“无声之音、无形之象”的艺术个性,神奇般地幻化出动态美的种种意境。 (一) 动态美是由事物的运动变化而感受激发的一种审美活动。它包括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它是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对审美联想与审美体验的理性升华。书法艺术就是通过这种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识,营造出了具有各种不同意境和动态感的抽象性艺术。 书法动态美是构成书法美诸因素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它的载体尽管高度地抽象化、符号化。但一经书法家的妙手神笔,不同作品便会呈现出不同的动态,展现出各种动态美的意境。一幅完美高超的书法艺术,从点画结体、章法布白以至通篇气韵,无不具有动感形象,无不体现动态美。呆板静止、苍白涩枯和毫无动态神韵的作品,必然是缺乏艺术生命力和美学价值的失败之作。所以书法动态美,也是充分表现艺术个性和审美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明代既是武当山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武当山游记创作的繁荣时期。这时期的武当山游记创作,在景物描写方面注重对神韵的追求;同一景物在不同作者笔下,因其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神韵。在游记景物描写中又因作者们情感的不同,使他们的景物描写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7.
范真教授,是一个迷恋形式美的画家,选择女性题材和水墨材料,使他的艺术观念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醇厚的艺术手法,传统绘画元素的现代表达,是他水墨作品的整体面貌。
  他认为,女性的美,就在于曼妙的姿态与神韵。因此,他的作品中始终追寻女性转瞬即逝的动态美感,以传统的水墨材料或点、或线、或面,满怀爱意地表现女性形象。他的女性题材的水墨作品,陶醉于女性曲线、体态、动感和神韵。通过他独特的视角,运用水墨特有的材料性能,充分表达女性动态美。他突破了对年龄、身份的限制,将笔墨着意在女性的动态与神韵。唯有饱满的姿态、雍容的造型,才能充分表达东方女性特有的情感和仪态。  相似文献   

18.
王士禛论诗“独标神韵”,王维诗歌艺术境界很大程度上契合了“神韵”说的审美理想,因此成为王士禛心目中的“神韵”范本。王士禛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对王维诗歌艺术做出更为透辟细致的阐释。标志着”神韵”说理论成熟的《唐贤三昧集》确立了王维诗歌作为“唐音”正宗的地位,也强化了王维诗歌在中国诗歌美学中的经典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审美理论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许多文学艺术家和文艺理论批评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曾以自己创作经验和鉴赏经验的总结,充实和丰富了审美理论的内容。清代诗人和诗论家王士祯(1634—1711年)所倡导的神韵说  相似文献   

20.
醇雅论与神韵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彝尊认为醇雅之美的核心是道德之美,是儒者人格和学养在作品中的艺术显现。它与王士祯标举的"神韵"之美大异其趣。神韵则是诗人追求的诗歌妙境,是对世界的感悟。神韵指向妙理,醇雅则坚守品格。醇雅论与神韵说的提出来源于不同的文学史观念和诗学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