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什么要让学生反思数学学习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应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 ,设法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才能让知识得到“同化”和“顺应”。但是数学本身的抽象性、数学推理的严谨性、数学活动的探究性、数学语言的特殊性 ,决定了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中学生 ,不可能一次性直接地把握数学学习活动的本质。例如碰到问题怎么办 ?产生了错误怎么办 ?这时就需要学生进行反思。反思是指对自身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  相似文献   

2.
姜萍 《江西教育》2004,(12):38-38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了学生对自己的学具是情有独钟的:他们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在一起摆弄,而且还摆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不仅如此,有时还互相讨论着,显现出特别专注的神情,似乎非得摆出个什么小名堂来不可,“做”数学在这里得到真正的体现。如有教师在教学圆周率“π”时,对于“π”的认识,它虽然是历经许多中外学者探究且已有了公认的结果,但教学并不能满足于让学生简单地记忆“π”在通常情况下的取值是3.14为目的,而应当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计算,以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优化学具促进学生数学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具是儿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小学生的智慧大部分来自他们的手指,所以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手在课堂上动起来,获得体验和感悟。当学具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就会吸引他们,使他们产生多种多样的想法,产生接触学具的愿望。这时,教师必须精心选择和组合一种有结构性的学具,以便学生在短时间内发现数学规律。如何让学具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呢?我认为,学具应和某一数学知识相联系,能揭示许多相关的规律和本质;学具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具有多种相互作用的功能,便于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研讨,使思维朝着抽象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利用学具开展教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育教学要着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积极进取、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合理地使用学具.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玩”中学,从“做”中学。通过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动耳倾听、动脑思考,让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有所感悟,有所发现,从...  相似文献   

5.
陈全田 《成才之路》2011,(11):31-31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不断发现他们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逆向思维等,让他们的思维空间不断有新的开拓。这样,语文教学的效果才能卓有成效。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学的特点是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需要深思的一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学生对学具的操作训练,让他们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活动启迪思维,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并且学得轻松,记得牢。  相似文献   

7.
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思维发展的蓬勃期 ,如何利用化学教学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在近几年教学实践中 ,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作了以下尝试。1 正确把握、积极引导 ,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 ,创造性思维潜能人人都有 ,只不过有的人表现得突出一点 ,有的人不善于表现。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 ,让学生相信 ,只要愿意独立思考 ,不抄袭 ,不“人云亦云”便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要打破对创…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凭借教材内容,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去发现文中的知识规律,窥探人物的内心情感,给学生“导”一条求知之路。一、质疑中激发创新兴趣有疑好问,通过思考不断解决问题,学习能力才能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和蔼可亲的教态,循循善诱的语言,在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的同时,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载、题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质疑,以提高他们好思善问的兴趣。二、发散思维中培养创新能力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材中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点去扩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  相似文献   

9.
马爱霞 《甘肃教育》2009,(14):20-20
1.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应该经常问一问:“谁有新的发现?”“哪位同学有不同的见解?”这样,把“求同”与“求异”统一起来,辩证地对待“同”与“异”,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观点,使学生的创造欲望在执著的追求中受到激发。  相似文献   

10.
庄宗蒜 《考试周刊》2014,(34):92-92
<正>所谓的数学其实就是对数字不断变化形式的学习,小学阶段是学生掌握数学算术和空间基础知识,并为中学学习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的思维模式。数学课远远比不上语文课的生动有趣,也没有丰富的感情变化,有的只是数字的不断重复,这样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失去学习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呢?关键就是要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下面我就根据这几年来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培养善于发现的探究品质 教师要注重挖掘课本典型题的潜在功能,充分发挥它的导向、典型、发展和教育作用,反复渗透与运用教学思维方法,把教学知识融人活的思维训练中去,并在不断的“问题获解”过程中深化、发展学生的思维。在原有认识基础上,在直观感知的氛围中,促使学生进行主动、丰富的想像与猜测,诱导他们进行合理的类比、归纳、抽象、概括,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结论,说明结论、应用结论,并在不断发现、不断探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我们应有的教学追求。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主要的思维力量聚焦于过程探究、方法思考等层面上来,以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要积极实施物图沟通,使图形表象更明确;图文并行,使探索过程更明晰;看思交融,使问题研究更简明;具象活动,使知识学习更深刻.这样能使知识建构更完美,让学生思维"可视",促进他们对几何知识理解的深...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让学生动手使用学具,开展实际操作活动,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感知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措施。一、运用学具,手脑并用,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小学生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概念不易理解,通过亲自摆弄学具,可以使抽象知识形象化。而且通过手脑并用可以促进具体感知与思维结合,促使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迅速向抽象思维发展。例如,在教学“8加几”的加法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师生共同用教具、学具操作——学生独立  相似文献   

14.
培养数学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效追问,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思维,拓展他们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一、学习新知时追问——掌握思维进程在学习一个新的数学知识点时,有的学生往往存在似懂非懂的情况。这时,教师就要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通过有效追问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掌握他们真实的思维进程。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数学教学把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到首要地位,这是与传统数学教学的最大区别。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依赖于动作、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比较弱,因而,教师从直观、形象化教学入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多动手操作,多用眼观察,多动脑思考,逐步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使两种思维能力得到和谐发展。 小学数学学得最多的是“数”概念。一年级从整数开始,五年级学分数。整数、小数和分数的逐步引进,都是只借助于实物、图形抽象、概括出来的。数的计算,也是学生用计算或算珠,不断摆弄的实践中体会其运算法则的。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操作,认真观察,认真思维,从中去领悟数学表示的意义。学生的活动,不是教师的活动所能替代的。有时,教师往往考虑到教学时间太紧,便让学生的活动草草走过场,这是不妥的。说到观察、操作的意义,想到上海某教授举过一个例子。她在德国某小学听到一节“三角形求积”的课。学生不断在图形的摆弄中学习,竟然摆弄了3教时课,最后,终于找到了规律,得出了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个公式由于是学生在自我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思维活动得到的,因而记忆深刻,“除以2”是不大会遗忘的。 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如何正确思维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从应用题的教学过程来  相似文献   

16.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学具进入课堂为学生实践和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为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培养自主求知的学习品质搭建了桥梁。学具的运用使课堂不再是沉闷的传递接受型的教学,学生们也不再是被动的吸收现成的知识理论,而是一个充满丰富、生动思维活动的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他们利用手中的学具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的指引下动手、动脑做数学,在积极的操作活动中发现新知,在讨论探究中获取新知,在分析比较中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学具为他们创造性的学习数学提供了前提条件,学生们在实践探索中,能力、智力、思维方式都得到了培养,创新素质也得到了提高。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具成为学生通向知识的桥梁,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从而去创造数学呢?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可见直观教学与实际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喜欢把学具操作作为数学课堂的一种教学手段。学具操作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桥梁,帮助学生从直观具体的动手操作中获得感性认识,体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8.
科学课程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应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科学学习活动,而科学探究活动应该从学具开始。学具是学生感知觉的基础,是探究问题必不可少的条件。把学生置于有结构的学具中,由学生亲自摆弄、触摸(经历),能使探究内容具体化,形成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索的环境气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师在材料选择中不够周到、慎重,甚至随意使及替代品,导致学生的探究失效,甚至无从下手。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牛津初中英语以任务型语言教学为编写理念,它注重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觉行为,“以人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笔者认为,要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思维主动性是关键,如何在语境中培养学生思维主动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教学过程固然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去质疑、解疑,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训练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本文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品质问题作一些探讨。一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联想是由一种事物的经验想到另一种事物的经验,或从一种观念想到另一种观念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人们对过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