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哲 《考试周刊》2010,(54):59-59
一、歌唱的概述 我国最早的一部探究歌唱的专著是《唱论》,为元代的芝庵所著,强调声乐艺术在音乐情感表达方面具有最直接、最能得心应手及更能产生独特艺术魅力的特点,提出"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以其近之也",明确指出在音乐情感表达时,以手弹拨琴弦奏出的音乐不如用气息吹奏出的(更贴近人体内脏),  相似文献   

2.
<世说新语·识鉴>中有这样一段叙事:大司马桓温有一天问参军孟嘉:"听艺妓演唱,为什么拉的琴没有吹的笛子好听,而吹的笛子又没有唱的好听?"孟嘉回答说:"那是因为‘吹'比‘拉'接近自然,而‘唱'又比‘吹'更接近自然."("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谓也?""渐近自然耳.")"自然",在这里也可理解为是一种生命的天然状态."唱",出自人的发音器官,原为心声,不假于物,当然是最动听的.这可以说是音乐的"生态观"了.  相似文献   

3.
程秀娥 《辅导员》2014,(24):57-57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教学也是如此。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实施高效课堂的重要渠道之一在激发兴趣中,课堂教学中的导课尤为重要。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上课开始牢牢抓住学生呢?一、欣赏歌曲,引生入境有一种声音能穿越万里.那是音乐蕴藏的魅力;有一种声音能引起心灵的共鸣,那就是音乐赋予的魅力。音乐不分国界,好的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4.
家长的革命     
《课外阅读》2010,(8):32-32,33
音乐中说: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就是说弦乐不如管乐,管乐不如人声,真正能打动人的东西,还是有血有肉的东西,是充实的生命,是与众不同的个性。  相似文献   

5.
淡竹·雅竹     
不知为何,我偏爱竹。竹不如兰的幽雅;不如梅的傲骨;不如菊的朴华。但竹有竹的美。人们常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女子天然清纯之美,芙蓉一举成名。殊不知,竹的淡,竟是比芙蓉还要天然的美。竹,挺拔,朴素,素中带  相似文献   

6.
《论语阳货》中,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兴趣之后,自然就会找到怎样取得好成绩的秘密。兴趣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我们求知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7.
音乐艺术中始终推崇着"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人声歌唱,认为歌唱是可以充分地表达人类的各种情绪、情感和思想的。各种乐器的表演都以最富有表现力的人声为最终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8.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关键,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又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不断促进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而且使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最贴近生活的流行音乐,可以说无处不在,中小学生每天所接受的流行音乐信息,要比音乐课堂多得多。作为音乐老师,我认为"堵"之不如"疏"之,把流行音乐元素合理的融入课堂教学中去,反而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邓春晖 《成才之路》2011,(3):94-I002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前人的话,都充分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新课导入,历来被语文教师当做教学的"突破口",它起到课堂教学任务的定调、指向作用。独特新颖的导入可以创设一种的良好的氛围,从而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风格,可采取不同的导入法。一、通过"音乐美"的熏陶激趣音乐能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成功的教学也不应是强制性的,而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希望,可以滋生动力,教师要用一颗赤诚之心,唤醒孩子喜爱数学之童心。  相似文献   

12.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  相似文献   

13.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而“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冼星海语)。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说:失去音乐,就会失去幸福,甚至还会影响智力。”可见,音乐不仅使人  相似文献   

14.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这句名言深刻鲜明地道出了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它对学生当前进行的学习活动有着准备、推动作用,对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发展学生个性起着促进作用。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到:"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乱之由即为治之要,关闭乱之门,也便实现了不治之治,这是无为思想的逻辑基础,也是其要义所在。而"上志"为天下纷乱之门,因此,上欲治则须自治其志,因此,老子立"道"以为德旨,提出了"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的无为主张。守"道恒无名"即守道性本恒的空无状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壮其骨",由"有名"而"无名",使内境空无,无分别心(名),无是非观(名),乃至无志(名),纯任百姓自然。"无志"即无为之旨的实质,体现的是"法自然"思想。"名"非"名称"义(否"名称说"),当是事物自命之名——"性","无名"即性之空无。如此,"道恒无名"与人性之情志观念相对立,成为一种超越现实的、形而上的性之空无存在,以其无我身、无我识而能纯任万物自然,成为人德性回归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6.
《老子》中"以奇用兵"的内涵,古今诸多注家将其解读为"以阴谋诡诈之术用兵"。这是从纯粹军事学意义上作的解释,是与《老子》"道法自然"的理论特质及老子反伪贵真的道论内涵相悖逆的,因而是不准确的。"以奇用兵"是老子在道法自然的理论前提下创设的新型用兵方略,其核心要领是师法自然而兴军用战,其内涵要点为:法自然玄奥之德而兵形神奇,法天地好生之德不纵欲滥杀,法自然肃杀之德而不得已应战,法自然无为而成之德而收不战而胜之功。较之操作性、功利性极强的兵家方略,《老子》"以奇用兵"体现出浓厚的思辨与理想色彩。  相似文献   

17.
伍启欣 《教师》2011,(12):117-11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为喜欢,所以去做,因为有乐趣,所以再累也心甘。如袁荃猷先生的刻纸集《游刃集》,笔者深为其中淳厚巧妙的古韵、清新活泼的生机而折服。因为以前读过其夫王世襄先生之书《锦灰不成堆》述及该集的文字,于是更觉敬佩不已——一为袁先生伏案镌刻之八十高龄,二为其对摹刻作品的来源出处之记录翔实。是什么力量让袁先生不顾年高赢弱之躯而奋力编刻此书呢?她不为其他,  相似文献   

18.
音乐是情感的形式,音乐以心灵的律动美化情感。自然而纯真的心灵最容易被音乐唤起,跟随着音乐舞之蹈之。对于儿童来说.音乐带来的愉悦感甚于其他任何艺术。以音乐欣赏来启迪儿童心灵、智慧和思维,不仅是对儿童艺术素质的培养.更是达到其全面发展的捷径。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与其让儿童静听,不如运用艺术通感,调动儿童的视觉、听觉和肢体,感受美,体验美,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赵书明 《快乐阅读》2011,(1):114-115
合唱是音乐表演的一种重要形式,合唱艺术是人类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贯穿于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史书记载,远古时代就有许多集体演唱和舞蹈的形式;在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史上,无论是在教堂上,还是在宫廷里,合唱这种表演形式都非常常见;在歌剧、交响乐中,它往往被作为表情、表意的重要手段。古人讲,"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由此可见,人歌唱的声音所表现出来的感染力是如此的强烈和丰富。正确、精准的合唱,能使学生感受  相似文献   

20.
阿镗乐语     
1 音乐,感情的语言,心灵的呼唤也。其万能,不如文学;其有形,不若美术。然而,不借景而直接抒情,无形貌而神韵俱在,则为文学美术所不及。登峰造极作品的出现,亦较文学美术为晚。2 音乐之美,首在意境。意境之美,崇高第一,意真第二,高贵第三,奋发第四,深情第五,景致第六,淡雅第七,悲凉第八、绚烂第九,空灵第十,欢娱第十一,哀伤第十二,沮丧第十三,异族情调第十四,描模自然第十五。3 意境之美,必配合以形式之美。形式之美,可意会而难以言传者有旋律之美和纯声音之美;虽难解但仍可分析者有精确之美、变化发展之美、和声对位之美、配乐配器之美、曲式与结构之美;此外,尚有外在形式体裁,如歌剧之美,交响乐之美,弦乐四重奏之美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