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浩如烟海的数千年文化积淀中,诗歌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张扬着不朽的青春。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包罗万象,有言志诗,有边塞诗,有归隐诗,有离别诗等等。《行行重行行》是魏晋时代颇负盛名的五言诗之一,由无名氏所作,真实地刻画了当时闺中思妇的相思乱离之苦,使人百诵不厌.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2.
人生难免别离,离别与爱情儿乎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的情境。因此历代诗歌中。伤别可以算是与爱情同样古老而又恒新的主题。 作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晚清批评家陈祚明称之为“千古至文”。这些不知名姓的诗人们在动荡飘泊的岁月。拿起笔,抒写他们感时伤逝的未世情绪,笔调温婉细腻,情感缠绵深厚,《行行重行行》尤可称为其中的佳作。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开篇前三句,是“赋”的写法,明白如口语,仿佛平铺直叙,其实这正是诗的深处所在。诗中暗含着两个典故:“生别离”来自《楚辞·九歌·少司命》,原句是“悲莫悲兮生别离”。行行重行行这一重复的举动,暗示着爱人与自己的距离愈来愈远,而且不可休止,生离的悬挂带给女子莫大的悲痛,电给诗的起调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悲意。“道路阻且长”来自《诗经·蒹葭》。在那首诗里一位男子为了追求自己的至爱,不惜逆流而上  相似文献   

3.
在《诗经》与《古诗十九首》中,思妇是二者共有的、重要的审美意象。在这两部作品中,思妇形象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类型、处境和心态上。从审美角度来看,《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较《诗经》中的更具审美意蕴,独具"真""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古诗十九首》中描写的思妇形象鲜活饱满,凸显了忠贞不二,执着热烈等传统型态。作为首批文人五言诗,作品中展现思妇形象的艺术也多彩多姿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诗经》与《古诗十九首》的思妇形象因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想文化氛围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象。本文首先拟从人的精神觉醒层次理论去深入剖析她们的精神世界,展现不同时代女性不同的精神风貌。其次从周礼文化和汉末儒学式微视野分别探讨形成思妇精神觉醒不同层次的渊源。  相似文献   

6.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代表作品,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7课。《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与《庭中有奇树》的主题一样,是思妇怀远诗;另一种认为是游子思妇诗。不管是思妇怀远还是游子思妇,都能够成为这首诗的主题,原因是因为这首诗的作者运用"对写法"。这首诗的二元主题表现出了人类普遍的思想情感,这就是《涉江采芙蓉》的独特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7.
“两难”是人们社会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在东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十九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十九首》的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游子和思妇,他们的情感状态处处表现出“两难”。一方面游子欲归不能,“思还故里间,欲归道无因”(《去者日已疏》);另一方面游子不归,思妇相思日笃,欲罢不能,“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本文拟从乡愁、闺怨、思念、忧生四个方面,对《十九首》的两难心态略加论述。  相似文献   

8.
《古诗十九首》中以思妇作为抒情主人公的诗共有9首,对这些思妇诗的主题解读,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只是思妇思念丈夫,希望家人团聚。然而,这种思妇之"思"之所以如此强烈,最本质的原因应是思妇对"原欲"的无比渴盼。  相似文献   

9.
论《古诗十九首》的女性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诗十九首》基本是游子之歌、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本文从女性视角入手,分析《古诗十九首》的女性心理的形成原因和女性心理的具体特征、表象,凸显《古诗十九首》以孤独和等待为核心的女性心理。  相似文献   

10.
《古诗十九首》所引《诗经》的动物意象具有明显的感伤色调,表现了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约占《诗经》总数的婚恋诗中,描写思妇的诗歌约有10首左右,如:《卷耳》、《君子于役》等;描写弃妇的诗歌亦有10首左右,如:《卫风·氓》、《邯风·谷风)等,从数量上看,仅次于恋歌。这两类诗都以女性的生活、心态为描写对象,写思妇的愁苦,写弃妇的悲愤,无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可谓我国思妇诗与奔妇诗的进简。但这些诗歌所描写的思妇与奔妇,又与后世不同,不仅保留着那个时代的痕迹,也保留着周代妇女朴素的思想感情及其诗作的艺术特色.一、《诗经》中的思妇(一)《诗经》中思妇的类型与后世不同。在周代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12.
黄文熙 《考试周刊》2011,(35):20-21
《诗》《骚》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是古代诗歌题材类型的滥觞。钟嵘认为《十九首》"其源出于《国风》",可谓真知灼见。《古诗十九首》取材多来自文人世俗生活,它真实地再现了汉代中下层文人士子的生存状态,内容上要么是羁旅愁怀的游子之歌,要么是哀婉悱恻的思妇之词。  相似文献   

13.
<正>自《诗经》《楚辞》而下,《古诗十九首》、汉魏文人诗、六朝诗歌中的女性题材诗,形成了中国这个诗歌国度的一大传统母题,而"思妇""弃妇""美人""仙女""妻子"等形象又是其中最普遍、最重要和最生动活鲜的形象。被宋代王安石评为"十首九说妇人与酒"的"诗仙"李白,作有女性题材诗150多首,因此毫无疑问地成为了这个传统在盛唐最有力的继承者。但令人疑惑的是,如此明显的研究阵地对应  相似文献   

14.
《伯兮》是《诗经》中思妇诗的名篇,它因描绘了独特的女性形象和不同的创作视角而与《诗经》中其他的闺怨、思妇诗相区别。本文借用女性主义批评中关于女性写作和女性阅读的一些理论来重新分析解读《伯兮》,并试图从中国上古伏羲女娲的神话和历代文人诗词中的女性形象中找寻文学中关于两性关系、女性地位等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5.
《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在内容上多借游子之歌、思妇之词抒发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落寞情绪以及思妇缠绵悱恻的寂寥闺愁。这种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意义。其抒情艺术,更是被历代的诗论家们所称道,对于《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可以用“委曲婉转,反复低徊”这八个字来加以概括。  相似文献   

16.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选自《古诗十九首》。诗歌以乐衬哀,以"对写"的悬想方式抒写思妇游子相思离别之情。《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可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古诗十九首》有多重意蕴,我们今天就是要讲它意蕴的丰富。不知作者是造成《古诗十九首》多义性的第一个原因,因为你无从比附,这使它的意思反而丰富起来。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一直是文人墨客们经久不衰的主题,《古诗十九首》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光彩夺目的女性,这些女性在诗歌中以思妇形象出现,并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站在了时代的前沿。她们以一种至真、至情的理念呼出了内心的真情实感,颠覆了传统女性形象,把女性的光辉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群女子是成功的,她们不仅唱出了内心的委屈和不满,同时也道出了诗人的个性和反叛。  相似文献   

19.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汉代的文人五言诗,诗歌以"一叶知秋"的独特视角,将一个时代的悲剧高度浓缩在一个家庭的描绘中,通过"采芙蓉""望旧乡"两个具体场景的展示,抒写思妇游子间双方精神生活的痛苦,对两汉的时代创伤作了立体化的呈现,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全诗语句浅近,虚实结合,在广阔深远的时空里展示出一幅情感凄美、形象纯贞、意境丰富的生活画卷。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徐干《室思》一诗中的游子思妇形象作了新的解读,并联系其所处的动荡时代和诗人的坎坷经历,分析诗中暗含的以男女之情喻君臣之道的“香草美人”手法。此诗继承了屈原楚辞与汉末《古诗十九首》的象征手法,对后世诗歌中运用此类艺术手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