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引导学生挖掘值得进行朗读训练的段落,引导学生深度感悟、朗读,培养其语感,细细品味"语文味".  相似文献   

2.
袁静 《教育》2012,(3):48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所以,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  相似文献   

3.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4.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浓浓语文味呢?  相似文献   

5.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已逐渐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和普遍追求,一些“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正逐步消失。众所周知,我们只有确保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参与到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引导他们去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体悟到作者的情感和文本意蕴之美,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才能使“语文味”向语言深处漫溢。  相似文献   

6.
学生既要在语文的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更要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蕴藏的美.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使其拥有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操、正确的审美观和敏锐的洞察力,把学习语文看作是一个享受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激发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的意境美,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水平,创造和再造学生的现实美四个角度阐述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形象之美”的实施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在真挚高尚的审美情感中受到陶冶,拨动心灵琴弦,敞开心灵之窗与文本对话。让语文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的成长与体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曹磊 《海南教育》2014,(24):26-27
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语言凝练、形式优美、意象丰富、情感充沛,最能体现语言艺术之美。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诗歌的画面美、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歌的情感美、捕捉诗歌的意象美,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冲动。  相似文献   

10.
周二梅 《科学教育》2004,10(3):52-54
美是人类精神需求的永恒主题。美育是语文进行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青年学生在美的体验中会不自觉地进行着心灵的洗涤,在美的感召下达到灵魂的陶冶和净化。语文教师是美育的施教者,其“身教”即示范作用,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笔者以为,语文教师的“身教美”主要体现在情感之美、引导之美、学识之美、鼓励之美、语言之美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明确指出了审美情感对于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学会审美,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发展、完善人格、完成自我素养体验的必备技能。朱自清先生提到过,我国语文教育工作应注重两点,一点是养成教育,通过养成教育,使自身养成读书习惯、思考习惯以及表现能力,第二点便是情感教育,使自身可以通过文字之美感受到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培养自身的审美情感,引导自身参与情感审美体验,将语文阅读与情感审美紧密相连,引导自身感悟文学作品中的文字之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以及哲理之美。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真正展现语文课堂的美,让学生时时处处都感觉到语文是一个美丽的花园。一、深情诵读,体验美在阅读和讲授课文时,我们自己首先应该受到感染,该亢奋时,昂然动情;该悲壮时,慷慨淋漓;该委婉时,和风细雨,丝丝缕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变课文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从而拨动学生内心“美感的琴弦”,引起情感共鸣。让学生体验到语文的美,不只是教师读,还得让学生读起来。教师是审美指导的引导者,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深入意境,去主动关照诗文作品中的生活,去具体地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并在自己的情…  相似文献   

13.
朗读是进入文本最有效的方法。《乡下人家》用质朴而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田园风光的诗意画卷。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应以"美"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在欣赏、推敲、美读中去感受语言之美、写法之美和情感之美。美文美读,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读出美文的情感真味。  相似文献   

14.
陈清林 《教师》2014,(25):81-81
正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去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发展。语文教育和德育的关系就像沙土与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挖掘语文课程中的德育因素,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鲜明的道德观点  相似文献   

15.
朗读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能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的能力,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把知识和情感统一起来.那么,怎样朗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  相似文献   

16.
一、以朗读为突破口,触动学生情感勃发,培养他们感知语言的能力,架起“语言→生活”的桥梁。文章是有情之物,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就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以朗读为突破口,让学生去读文章,才能让他们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到文章的启承转合,气象万千,才能让他们真正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认识、占有、体验语文材料,对语文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所以,教师在教学教读课时,要把握好朗读这一关。在对学  相似文献   

17.
散文是统编教材的重要文体,是夯实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重要资源。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散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把握其结构之妙,感受散文的情感美;引导学生涵泳其意蕴,揣摩其深刻思想,体验散文的情感美;同时要搭建平台,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散文的表达方法。这样,学生才能沉入文本中,感受散文的艺术魅力,获得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蕴含的美,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诱发学生的表现欲,从而获得审美体验以及积极健康的情感;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使得能力得以培养,个性得以张扬。总之,关注学生的情感,这是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9.
谢艳艳 《考试周刊》2012,(54):51-52
戏剧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实施学生审美人格教育的良好资源。在戏剧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戏剧,体验戏剧语言之美,观赏戏剧,体验戏剧情节人物之美,体验戏剧.品评戏剧整体艺术之美。是中学戏剧教学中实施美育的三大路径。  相似文献   

20.
周辉 《生活教育》2012,(22):59-61
为改变时下语文阅读课形式单一、“文味”不足的现状,必须使语文阅读课上出一点“语文味”,即让学生在整体思维中体会文章之关,在类比思维中感受语言之美,在直觉思维中体验情感之美,在意理阐发中表现思辨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