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这场戏因其紧张、激烈、人物内涵丰富而被选入了高中语文课本。这场戏中有一个师生争论不休的、也是《雷雨》研究中历来有争议的话题——周朴园真的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许多读者都认为像周朴园这样一个放水淹死了二千多个小工、血腥屠杀罢工工人的资本家早已丧尽天良、泯灭人性,在他的身上怎么可能还存有真情呢?假若他真的爱侍萍,那他怎么可能在大年三十的夜里赶走刚生了孩子才三天的侍萍,三十年后,当他与侍萍“意外重逢”时,又怎么会讲出那样无情无义的话呢?确实,…  相似文献   

2.
仇真同学问:曹禺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是那么冷酷自私,但他对30年前侍萍的怀念也都是没有真情可言的“演戏做假”吗? 这是把握周朴园人物思想性格的关键问题。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周朴园对30年前侍萍的怀念是真诚的,不是虚假的。根据课文注释中的剧情介绍可知,30年前周朴园确曾对温柔美丽的侍萍动过真情,与侍萍成为事实上的夫妻。之所以后来侍萍于除夕带着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儿子被赶出周家,主要是因为封建的门第观念,周朴园作为地主大少爷,婚姻必须门当户对,妻子不允许是“下人”,要换成“有钱有门第的阔小姐”。所以周朴园对侍萍“始爱终弃”,这起始的“爱”不能说是虚假的。另外,周朴园与侍萍分手后的两次婚姻都不如意。他所娶的“阔小姐”抑郁而死,现在的妻子蘩漪是“受过一点新的教  相似文献   

3.
《雷雨》第二幕中,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这场戏因其紧张、激烈、人物内涵丰富而被选入了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本。这场戏中有一个师生争论不休的、也是《雷雨》研究中历来有争议的话题——周朴园真的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许多读者都认为像周朴园这样一个放水淹死了2200个小工、血腥屠杀罢工工人的资本家早已丧尽天良,泯灭人性,在他的身上怎么可能还存有真情呢?假若他真的爱侍萍,那他怎么可能在大年三十的夜里赶走刚生了孩子才三天的侍萍,三十年后,当他与侍萍“意外重逢”时,又怎么会讲出那样无情无义的话呢?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关于周朴园性格的研究颇有进展,但对侍萍性格的认识则“徘徊不前”,即,这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正直、备受欺辱和压迫,但又始终保持了自己的刚毅、顽强;她一直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历尽人间辛酸,对残酷的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她从周朴园前后态度的变化中,终于看清周朴园的本性,最后以撕毁五千块钱支票的举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当前,对侍萍这一重要人物的研究仍停留于“阶级分析”说的基础上。下面,笔者试结合有关剧情来探讨侍萍性格的复杂性。周朴园和侍萍的见面是偶然的。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并没有认出侍萍。…  相似文献   

5.
吴汉成 《学语文》2014,(4):29-29
本幕的前一场先写周朴园和鲁侍萍不期而遇,通过叙谈揭示了故事的原委,后写他们各自的处境,真情回顾后又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交锋。当周朴园使出资本家擅用的手段——用金钱来补偿感情时,侍萍愤而撕碎五千块钱的支票,并说了"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相似文献   

6.
冒键 《江苏高教》2006,(6):154-155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如何在教学中最大限度恋,其怀念应是真心的;三是认为周朴园唯利是图,对侍萍的态度据其是否有利而变化。这三种意见都有一定道理,但分析还缺乏辩证性,于是进一步引导大家以辩证思维认识周朴园这一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周朴园为什么怀念侍萍?他的确爱过侍萍,因为侍萍年轻时聪慧美丽,温顺、善良。而他自和侍萍分别后,先后与两个女人结过婚,但两次婚姻都是失败的,只是与侍萍相处的日子,给他留下了一些美好记忆,这也使他对侍萍会有内疚之感。但他灵魂深处毕竟还是冷酷、自私的劣根性占了主要地位。因此,当他30年后…  相似文献   

7.
1 周朴园对侍萍的爱情态度,曾引起不少争议,至今仍然众说纷纭。因关系到周朴园形象的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今特为之一辩。一种意见认为,周朴园对侍萍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这是由他剥削阶级的本质决定的。他三十年前与侍萍同居只是为了玩弄以满足自己,三十年以来的怀念是假装的,并非出于真情,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声誉和家庭的体面。三十年后对侍萍的绝情就是最好的证明。而最后一幕的“追认”,是在真实面目已经暴露、万不得已的逆境中采取的“变通手段”。很明显,这种意见受了“阶级本质决定论”的影响,认为每个阶级  相似文献   

8.
把《雷雨》中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纳入精神分析美学视野剖析,可以窥见周朴园对侍萍感情的复杂性。从对侍萍的初恋到最终的遗弃,我们不仅看到封建的婚姻门第观念造成的人生悲剧;还看到个体选择的不负责任是导致人生悲剧的内在根源,并从周朴园怀念侍萍的古怪行为洞见其沉迷于"假爱情"的病态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9.
曹禺在其力作《雷雨》中,成功地塑造了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学生在分析周朴园的情感时,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有人痛恨他,有人同情他,有的人甚至崇拜他 !这就印证了西方评论中“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体现了审美的多样性。为了正确地引导学生,我在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手法,通过两次对比,让学生看清周朴园的情感世界。  一者,周朴园对侍萍的态度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雷雨》中多次写周朴园不忘旧情,如:保留旧家具、旧习惯 (关着窗子 )、穿旧雨衣、旧衬衫等,还记着侍萍的生日,这一切都显得周朴园多么怀念侍萍,对…  相似文献   

10.
在曹愚的代表作《雷雨》这部剧中,周朴园与侍萍的感情纠葛是出于真诚,还是虚伪,历来评说不一,颇有争议。30年前,周朴园还是大少爷时,与侍萍相爱,并和她共同生活了几年,生了两个孩子。我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出于真诚的,是理想观念的男女情爱。那个时侯,周朴园生活在封建王朝处于腐朽、没落,行将灭亡的时期,社会改良变革,资产阶级民主斗争,此起彼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一切必然对周朴园的思想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周朴园曾流学海外,自觉和不自觉地接受了西方社会的精神文明,接受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新思想。那  相似文献   

11.
话剧《雷雨》是我国优秀戏剧家曹禺的处女作,写干一九三三年。《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性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其妻蘩漪不堪忍受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暖昧关系。而怯懦、自私的周萍不久又勾引了婢女四凤。由于嫉妒,蘩漪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引诱,而后又被遗弃的周萍的生母。  相似文献   

12.
青年是由少儿向成人过渡的重要时期。回眸《雷雨》第二幕,从周、鲁邂逅交谈流露出来的片言只语中,我们能捕捉到青年周朴园的身影,看到这个“暴君”向善的昨天一页。30年前,青年周朴园留学德国回来,爱上了家中年轻漂亮、贤惠规矩的婢女侍萍,并与之生下了两个儿子。剧中提到的两件旧绸衬衣就是周朴园和侍萍相亲相爱的见证。30年后,侍萍提起它,一下子撩动了周朴园的心际。因为侍萍用一针一线绣成的“梅花”和“萍”字,无不包含着她对青年周朴园的一片痴情,同时也可想见周朴园当年对侍萍的感情。如果用有钱少爷玩弄下层婢女的套式来演绎,这两件…  相似文献   

13.
《雷雨》中,当周朴园知道眼前的老妈子就是侍萍的时候,态度陡然改变,由情意绵绵变得凶相毕露,前后判若两人。对于周朴园的“变脸”,教材认为:周朴园年轻时做过伤天害理的事,年纪大了自有愧疚之情,对侍萍的种种怀念,可求得心理上的平衡;而侍萍的突然出现,会危及到他的家庭、声誉和地位,会伤害他这个大资本家的体面和尊严。于是陡然间从有情变得冷酷无情,进而使出种种手段,直到把侍萍赶走为止。  相似文献   

14.
曹禺先生笔下的周朴园,既冷酷、专横,又有一般人的情感。这种双重性格的形成,源于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使周朴园自觉把自己变成维系家族利益和封建道德的工具。他一方面残忍地抛弃侍萍,却又眷恋不已;另一方面所做所为不合道德,却又在孩子面前显示其道德模范。周朴园专制,但并非没有人性:侍萍特殊的奴性美,符合周朴园的审美心理;感情需要有所遮掩和寄托;做了一件伤天害理的事,内心歉疚;封建道德的苦行僧和牺牲品。  相似文献   

15.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再次保留了曹禺的经典篇目《雷雨》,并把它编入“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个专题。当探究讨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隋到底是真是假”这个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时,很多人的看法会集中到周朴园身上的“阶级性”,认为周朴园坏得没有“人性”。“周朴园身上是‘人性’多一点,还是‘阶级性’多一点”成了—个新的争论点。  相似文献   

16.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剧本通过周、鲁两家的血缘关系和爱情纠葛,写出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而这悲剧和罪恶的制造者,正是那些像周朴园一样威严体面、道貌岸然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剧本中周朴园对侍萍怀念的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117页)中说:“应该说周朴园的表白是真实的,他对侍萍的怀念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怀念。”笔者却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真实而非真诚。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对《雷雨》中关于周朴园对侍萍怀念的真伪性的讨论比较突出,其实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具有矛盾性。首先,他的怀念具有客观可能性。两人有一定的爱情基础,他对侍萍"感恩补过"的心理和他要建立理想家庭秩序的需要相违背。其次,他的怀念具有实际内容。他始终没忘记侍萍,保存着侍萍的照片、保存侍萍喜爱的家具及习惯。但是,爱情的不坚定,有罪知罪而不敢公开认罪的矛盾、别时怀念与相逢冷待的矛盾等都又是他虚伪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学形象画廊中,剧本《雷雨》中的周朴园这个不朽的反面典型一直遭到人们的唾弃。他既冷酷凶残又自私虚伪……似乎罪恶累累,天良丧尽,一无是处。作家曹禺本人也说过:“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故而习惯定向思维的人们,包括不少教材、教学参考书上的分析,在看待周朴园三十年来一直怀念侍萍这一举动上,也就贴标签式地冠以虚伪的帽子,说他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否则,三十年后,侍萍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又为何不相认?表面看来,不无道理,但细细咀嚼,这种评价,又显得美中不足。人们可以就是否相认这个问题进行设想,三十年后,侍萍出现要是破镜重圆、旧梦重温,那向繁漪如何交待,对鲁贵又如何安排?他周朴园自己十分看重的名誉又将会怎样?我们认为在怀念侍萍的感情方面,与其说是虚伪的,不如说是真诚的,是人性未泯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剧本描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他的性格是双重的,集中体现在对鲁侍萍的感情上。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呢?历来认为周朴园是个伪君子,说他对侍萍的感情完全是假的,虚伪的。这种看法有  相似文献   

20.
躺在三十年前的柜子里——读曹禺《雷雨》 一朵小小的梅花, 盛开在纺绸衬衣的襟袖间, 跳跃着,跳跃了三十年, 是侍萍缝制时的心跳忽现。 还是周朴园怀念纯真的那份情感? 是真情藏在里面。 还是叶公好龙仅为留恋? 为何步步紧逼、惊愕再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