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关汉字发生的材料,是汉字发生研究问题的起始点。汉字发生的材料统其类型可分为八类。它们中既有传世文献材料,又有出土文献资料,既有汉文资料,又有少数民族与外国文字资料,既有文字范畴以内的材料,又有文字范畴以外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出土古文字材料和传世文献材料,试对"其"、"贝"、"车"等二十个常用汉字的发展源流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3.
利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相互对照比勘,或者利用其他古文字材料来对读古籍,是古籍整理工作中的重要方法。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既可以用出土材料考证传世材料,又可以用传世材料解读出土材料,两者互为表里。  相似文献   

4.
利用出土材料校读传世古籍有重要意义。基于封泥、玺印、铜器等出土材料来校读《汉书·地理志》“右扶风郡下”部分条目.一方面验证了传世古籍记载的可信,另一方面纠正了传世文献在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讹误。  相似文献   

5.
继战国之后,汉代又一次兴起"上书"热潮,《汉书》、《后汉书》等多记载汉代奏议的写作、编纂与流传情况。本文主要依据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大致梳理了汉代奏议文献的保存概况与流传原因,以期对汉代文史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是汉字学史上一部伟大的奠基性著作。书中收集的玉部字量大、排位靠前,反映了当时玉文化的繁荣。本文提出研究《说文·玉部》字,不仅要从传世文献入手,更要注重结合出土文献,主要是出土玉器和出土古文字进行综合研究,以达到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互补充印证的作用,从而达到弥补和修正《说文·玉部》字未收、错收的字形、字义及其他不足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所谓出土文献,一般指以物化形态承载人类历史诸多方面文化的最鲜活的历史实物。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提出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主张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更好地解读史料、还原历史真相。这里的出土文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出土文献(相对于传世文献而言)是指考古发掘出土(或经过鉴定、来源明确的馆藏品)的文字材料。狭义的出土文献是指出土的书籍(包括典籍和公、私文书),主要是指20世纪出土的简牍、帛书和纸质文书等。从本质上讲,出土文献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历史遗物,是历史的见证。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等出土文献越来越受到语言界的重视,利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材料相互印证的两重证据法这一方法来进行汉语史的研究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以土文献在材料的真实性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优于传世文献。这篇文章仅选取居延新简的一部分材料进行词汇方面的考查,以管窥貌,并谈一下《汉语大词典》在书证引用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出土文献未经后人传抄,保留了原貌,具有很强的语言真实性,应该成为辞书编纂的重要文献材料并加以利用。《上博简》是出土的先秦古佚书,很多词语不见于传世文献,现有的辞书所涉及的文献材料基本上基于传世文献,对出土文献不够重视。用《上博简》中的词语,从“增补词条”“增补义项”“书证补缺”“书证提前”四个方面论证该批出土文献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以来,出土文献的大量发现和刊布为古代小说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材料。采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可重新审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溯源古代小说文体的发生,考订志怪小说的流变,厘清具有叙事性、形象性、虚构性等特征的故事俗赋与小说文体的联系。利用出土文献开展古代小说研究,不仅可以拓展和深化古代小说研究,而且也可以为今天的小说、戏剧创作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立足于出土文献流传视角,楚竹书传承字新见本义可分为二类:战国前各类文献皆未见的新出本义和战国前传世文献已见的准新出本义。这些本义数量少,使用频率低。战国前出土文献的局部面世和文献内容的字义选择,造成了这种本义呈现的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地下出土文献等古文字资料入手,结合传世文献对其在古代汉语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论述。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出土文献对我们准确掌握文字的含义、读音甚至对校正中国古代传世文献中的错误等都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3.
将上海博物馆最近公布所藏并整理的“战国楚竹书”材料中《缁衣》所引《诗经》,对照有关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就《诗经》“又共Zi行,四或川之“的用字和版本流传重新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14.
将上海博物馆最近公布所藏并整理的“战国楚竹书”材料中《缁衣》所引《诗经》,对照有关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就《诗经》“又共患行,四或川之”的用字和版本流传重新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汉字构形的史料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特别是古汉字中象形、象意字)构形本身就是很珍贵的史料:从中既可反照、印证众多文献的正伪;又可补充现存史料的不足;还能进一步发掘其中所含民族心理、习俗等文化内蕴,从而更深入认识这些文化现象。以甲骨文、金文、小篆有关字的构形为材料,从文化学的角度挖掘其中蕴藏的深层文化、历史等内涵,同时征引传世文献、出土文物加以证明;又,对楷书字形,则用溯源明流法进行科学的探求。通过对3个甲骨文、4个金文及小篆、2个楷书构形的剖析,将语言文字学、史学、文化学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6.
出土文献对文字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从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使用、古文字的释读等方面,阐述出土文献对文字研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中的"弔"、"笇"、"姤"、"叶"、"解褐"等五词释义有误,本文结合传世文献、汉魏六朝碑刻文献、敦煌卷子等材料作一梳理,以冀对该文献的释读有所俾补。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训诂学有其局限性,当代训诂学在材料上突破了传世文献的局限,关注出土文献,利用方言材料和礼俗风俗材料;在理论上继承前贤创新发展,综合考辨融会贯通;在方法上融合多个学科,关注境外文献,拓宽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9.
碑刻文献作为重要的"同时文献",未经改动,相比经过历代辗转传抄的传世史书,更为真实可靠。利用碑刻文献可正史之讹,补史之缺。本文通过出土碑志来补正《魏书》记载之误,以使这些宝贵的文献材料得到更为科学有效的利用。  相似文献   

20.
亲属词既表明人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又可以用来称谓,是汉语中最大的、系统性最强、最完善的一个称谓语系统。出土秦系文献中称谓语的内容非常丰富,本文全面梳理了出土秦系文献中亲属称谓总称、血亲称谓、姻系称谓,并结合传世文献及其他有关出土文献作了详细的疏证,进而透析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