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爱情小说,写于一九二五年十月。在这部小说中,鲁迅先生以启蒙主义和人道主义作思想武器向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个性主义的脆弱无力性则给予了一定的批评,提出了在当时超出一般论者认识的较为正确的爱情观。历来评述《伤逝》的文章,对于抨击封建主义和批评个性主义谈得较多,而对于鲁迅正面的爱情主张则谈得甚少,本文试图对《伤逝》的爱情思想作一个全面剖析。  相似文献   

2.
鲁迅《伤逝》与亦舒《我的前半生》中女性观点的异同:两人皆强调经济和人格的独立,认同它们在爱情婚姻中的重要地位;对悲剧的产生鲁迅强调社会的作用,亦舒认为是个人的原因;对“姐妹情谊”的忽视与重视。最后对两人女性观点中的局限性与不足进行了分析和批评。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在独具特色的爱情小说《伤逝》中,不仅以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笔调描写了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更对人生道路中的重大问题_——爱情婚姻进行了深刻地探索。其中对于爱情的解读,在今天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伤逝》中爱情失败的原因及引发的深思。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鲁迅的《伤逝》表达了一种对自由爱情的反讽,这种反讽意义是通过两个要点来完成的:一是小说叙事与其语境的对立;二是《伤逝》主题内涵中所表达的自由恋爱与传统婚姻的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5.
《伤逝》是鲁迅告别旧式婚姻、追求幸福爱情的宣言,反映了作者抉择时的种种顾虑与矛盾的复杂心理,显示了作者跨越旧我的艰难心路历程,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当时青年男女的时代思想情绪,批判了封建文化对人的损害和黑暗社会对人的压迫  相似文献   

6.
《伤逝》是鲁迅的一篇爱情悲剧,它给当今恋爱婚姻中的青年男女很多启发思考:爱情在婚姻中如何维持长久?或许,用责任去浇灌,懂得给爱情保鲜,不断提升自己,追求理想,才能让爱情之花永不凋零。  相似文献   

7.
《伤逝》这篇小说是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中唯一的一篇关于爱情题材的小说,而且是悲剧,但就其审美意义来说,它又超出了爱情悲剧的意义。在这里,鲁迅先生通过子君的爱情悲剧尖锐地涉及到当时一个广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即现代女性的解放问题。纵观"五四"以  相似文献   

8.
《孤独者》与《伤逝》相隔四天完成,鲁迅不公开发表的原因与《野草》直接相关。《野草》记录着鲁迅“难于直说”的爱情心理历程,含蓄委婉,有意掩饰爱情色彩以免引起对手的攻击。而《孤独者》、《伤逝》在彻底反封建主义思想中又蕴含着作者自己的情感世界。鲁迅为了保护《野草》的神秘,保护自己的爱情,于是把《孤独者》、《伤逝》锁进抽屉,不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9.
建立在爱情上的婚姻才是美满的,但爱情不是空泛的,它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即“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耐丽”;但现实的生活都是黑暗的,容不得真爱的,所以涓生与子君的爱情和婚姻必须是不幸的。鲁迅通过《伤逝》提出了他冷峻、深刻而独特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0.
对鲁迅《伤逝》的理解不能忽视鲁迅爱情观及其与存在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爱情观的联系,不能忽略《伤逝》所受《诱惑者日记》的影响。鲁迅追随克氏,把爱情与个体精神的成长联系起来,以爱情为精神成长之台阶,因此《伤逝》中透露出"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的痕迹,主人公从文学家影响下的唯美爱情到道德责任的逃避与受谴责,再到准宗教性的忏悔,涓生其实还是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精神成长。鲁迅写《伤逝》不只为强调经济权之重要,更为强调个体精神成长之重要,而这都离不开克氏与《诱惑者日记》的影响。正是在世界文学的关联和比较文学的视野中,《伤逝》主旨得到更为准确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章晨 《现代语文》2007,(12):56-57
鲁迅的写于1925年10月的《伤逝》通常是被看作"五四"青年追求个人解放的一个寓言或概说。然而当我们寻找鲁迅这一时期个人经历时,发现1925年亦正是鲁迅个人生活中起承转合的一年,站在这个背景上,透视他充满矛盾挣扎的心灵世界,我们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这就为解读《伤逝》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伤逝》、《离婚》虽然讲述爱情、婚姻故事,但爱情、婚姻从根本上说只是当作了自由的试纸,小说正是通过讲述五四时代最为敏感也最热门的话题来探索自由的最大可能性以及人们所求自由本身可能隐含的巨大陷阱。  相似文献   

13.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描写“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小说.以一出在“无爱的人间死灭”的爱情悲剧,探索妇女解放道路,探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路。《伤逝》的悲剧意义在于个人、社会和追求三个层面:以一个梦醒者的反思,忠告个性主义不能使青年驶达幸福的彼岸;对封建传统势力毁灭五四青年自由幸福的罪行进行了严峻的批判,揭示悲剧意义的根源;奋斗者“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寄托着鲁迅的希冀。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在独具特色的爱情小说<伤逝>中,不仅以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笔调描写了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更对人生道路中的重大问题——爱情婚姻进行了深刻地探索.其中对于爱情的解读,在今天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伤逝>中爱情失败的原因及引发的深思.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的众多小说中,《伤逝》可能是最独特的一篇。这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其文风与作者的大多数文章有很大的区别。《伤逝》并不是简单的爱情小说,它更是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向。在表面的爱情悲剧之下,《伤逝》更强调"未说"的重要性,也就是现代性价值的去向。鲁迅在建构这篇小说时,采用了复调的现代性理解,至少包括了个体自主性、自反性、社会性三个不同的现代性维度。这是这篇小说的伟大之处,也是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伤逝》是鲁迅一生唯一写过的一部探讨爱情婚姻的作品。两个自由相爱的年轻人并没有终成眷属,女主人公子君也为此而命丧黄泉。作者试图从男女爱情观的不同以及爱情中女性的独立精神等角度分析这场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谢稚 《培训与研究》2008,25(1):10-12
《伤逝》通过对子君涓生爱情和人生悲剧的描写,对爱情、人生、个人、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刻思考,展示了鲁迅小说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本文对《伤逝》主题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并阐释了小说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18.
《伤逝》是鲁迅小说中仅有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它的构思独特,思想深湛,在那一时代反映同类题材的众多作品中,《伤逝》是成就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篇。五十多年来,发表过许多研究《伤逝》的文章,但对作品所表现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何在以及如何看待作品所反映的个性解放思想等问题,至今还有不同看法。本文拟就此谈一谈个人的浅见,希望得到评论界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伤逝》实际上讲的是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无论涓生和子君自身有什么样的缺点,他们的行为却完全是依照一种现代性的婚姻伦理道德进行的,那就是,现代性的婚姻是以婚姻中的双方对彼此爱情的存在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他们的结合是因为有爱情,同样,他们的分离是因为爱情的消失。而非理性、易逝性和不稳定性是现代爱情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伤逝》是鲁迅小说唯一一篇细致描写爱情的小说。同时也是比较扑朔迷离的一篇。有学者说,鲁迅的《伤逝》是鲁迅的自传体小说。可是,鲁迅小说的自传性意义和价值,并仅仅不在于对实际生活中的人事有所依托或影射,而是在其深层心理和意识的强烈投射。更值得注意的是,《伤逝》这篇小说包含了关于记忆与忘却,死亡与新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