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5-叔丁基-1,3-间苯二甲酸、1,3-双吡啶丙烷与醋酸镍以1∶1∶1的摩尔比在纯水溶剂中反应合成了镍的配合物{[Ni2(L)2(1,3-dpp)2(H2O)]·H2L}n(H2L=5-tert-butylisophthalic acid,1,3-dpp=1,3-di(4-pyridyl)propane).通过红外以及X-衍射分析,确认了其化学结构.Mr=1112.02,晶体属单斜晶系,C2/m空间群,晶胞参数:a=35.166(4),b=20.051(2),c=17.115(2),β=95.003(2)°,V=12022(3)3,Z=8,Dc=1.229mg/m3,最终偏差因子R1=0.0720,wR2=0.1901[I>2σ(I)].  相似文献   

2.
通过溶剂热技术,硫酸铁和均苯并菲三酸(H_3TTCA)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剂中反应获得一个新型铁-氧簇合物(Me_2NH_2)_4[Fe_4O_2(SO_4)_6(DMF)_4]·12DMF(1).单晶测试结果表明该簇合物属单斜晶系,结晶于P2_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1.7761(2),b=18.7280(2),c=12.0986(2),α=90°,β=117.777(2)°,γ=90°.1是基于四核铁-氧簇基阴离子化合物,其抗衡阳离子为DMF分解的二甲胺.通过氢键作用,簇合物1堆积成三维超分子结构.此外,分别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和热重测试表征簇合物1的单一纯相和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本论文通过水热反应,使用Cd(Ⅱ)和两种配体间苯二甲酸(1,3-bdc)和1,3-双咪唑丙烷(1,3-bip)合成了一种具有新颖结构的{[Cd(1,3-bip)(1,3-bdc)]·H2O}n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FT-IR、XRD及热分析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其晶体结构。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2(1)/c,晶胞参数:a=9.0888(5),b=10.2251(7),c=11.7223(6),α=85.734(5)°,β=68.972(5)°,γ=67.644(6)°,V=937.99(10)3,Z=2。具有二维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一种新颖的配合物[Zn(H2O)(bpp)(Bript)2]n(其中,bpp=1,3-二(4-吡啶)丙烷,H2Bript=5-溴间苯二甲酸),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其结构.晶体数据表明,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晶胞参数为:a=7.862(3),b=27.530(10),c=9.664(4),β=96.694(6)°,V=2077.6(13)3,Z=4,Dcalc=1.677 g·cm-3,μ=3.141 mm-1,F(000)=1056,R1=0.1119,wR2=0.2760.在配合物中,Zn原子被5-溴间苯二甲酸离子连接为一维链,这些一维链通过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连接在一起形成二维超分子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Ni(en)3]2Sn2Se6单晶.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Ni(en)3]2Sn2Se6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Pbca,晶胞参数a=15.2885(13),b=11.9367(10),c=19.2389(16),v=3511.0(5)3,Z=8,化合物含有SnSe4共边连接形成的[Sn2Se6]4-阴离子.  相似文献   

6.
硫酸铜和均苯并菲三酸在N,N-二甲基乙酰胺(DMA)溶剂中反应获得一个新型铜-氧簇合物(Me_2NH_2)_2[Cu_6O_2(SO_4)_5(DMA)_6]·5DMA(1).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试结果表明该铜-氧簇合物属正交晶系,结晶于P212121空间群,其晶胞参数a=10.0008(2),b=19.8176(2),c=24.5598(3),α=90°,β=90°,γ=90°.簇合物1中的Cu(2+)离子通过SO_4(2+)离子通过SO_4(2-)和O(2-)和O(2-)离子连接形成基于六核铜-氧簇基,DMA作为终端配体与Cu(2-)离子连接形成基于六核铜-氧簇基,DMA作为终端配体与Cu(2+)离子配位.簇合物1是阴离子配合物,其抗衡阳离子为DMA分解的二甲胺有机阳离子.簇合物1中存在N-H…O和C-H…O氢键作用,通过这两种氢键作用,1堆积成三维超分子结构.此外,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簇合物1为单一纯相,热重测试结果显示簇合物1能稳定到600℃.  相似文献   

7.
在溶剂热条件下,MnCl2·4H2O,四氮唑-1-乙酸(1-tza)和邻菲罗啉(phen)在乙腈溶剂中反应得到一个新型单核配合物[Mn(1-tza)2(phen)2]·H2O(1),该配合物通过氢键作用在ab面形成一维链状超分子结构,链与链之间又通过π-π堆积形成二维层状超分子结构.配合物1的晶体数据为:C30H24MnN12O5,M=687.55,空间群为P2(1),a=9.163 10(10),b=15.475 5(2),c=21.446 7(2),α=γ=90°,β=101.79°,V=2 977.04(6)3,z=4,Dc=1.534 Mg/m3,R1=0.046 8,wR2=0.136 2.  相似文献   

8.
以1,3-联(4-吡啶基)丙烷(bpp),间苯二甲酸(H2ip)为有机配体,以过渡金属Zn为中心离子,通过水热合成法合成出配合物.化合物中Zn离子表现为扭曲的四面体配位构型,P21/n空间群,晶体学参数为:a=10.9443(8),b=11.1569(8),c=15.7486(12),α=90.00°,β=103.8230(10)°,γ=90.00°,V=1.8673(2)3,Z=4,Dc=1.539g/cm3.由于bpp分子中含有丙烷基柔性链,故其在晶体中有多样的几何构型,而H2ip分子为多羧酸刚性分子,羧基上的氧原子可以有多种配位形式,在晶体中可以形成稳定结构.  相似文献   

9.
二甲基亚砜((CH_3)_2SO)与CuCl_2在25°条件下按照2∶1摩尔比在乙腈溶液中反应成功合成二甲基亚砜氯化铜配合物[(CuCl2OS(CH3)2]n.配合物通过了元素分析,1H NMR和X-ray衍射表征.晶体结构表明晶体为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nma.化合物晶胞参数为a=8.0444(6),b=11.5351(8),c=11.3520(8),V=1053.39(13)1H NMR和X-ray衍射表征.晶体结构表明晶体为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nma.化合物晶胞参数为a=8.0444(6),b=11.5351(8),c=11.3520(8),V=1053.39(13)3,Z=1,F(000)=588,Dx=1.833Mgm3,Z=1,F(000)=588,Dx=1.833Mgm(-3),μ=2.93mm-1,R[F2>2(F2)]=0.018,wR(F2)=0.050.化合物中的Cu原子采用近SP3d杂化,Cu原子与周围的三个氯原子和两个来自于DMSO的氧原子配位形成扭曲三角双锥的空间构型.铜原子之间通过氯原子桥联而形成空间网状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为改善硫银簇合物的光吸收性能,通过将具有共轭平面结构的邻菲罗啉(phen)分子引入到硫银簇合物的表面,得到一个新型八核硫银簇合物[Ag_8(CF_3COO)_6(SPr~i)_2(phen)_4](Ag_8)(SPri=异丙基硫醇基).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簇合物结晶于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2.1036(7),b=12.4715(8),c=14.5167(8),α=65.751(2)°,β=79.187(2)°,γ=66.698(2)°.簇合物在溶液中的紫外吸收与簇合物表面的邻菲罗啉分子密切相关,通过分子间的π…π堆积作用,簇合物晶体形成了一维链状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合成了一个新的Co(Ⅱ)配位聚合物[Co(phda)(bib)(H_2O)]n,并对其晶体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a=12.4297(14),b=13.6937(11),c=12.6858(13),α=90°,β=105.179(11)°,γ=90°,V=2083.9(4)~3,Z=4,Dc=1.528 mg/m~3,最终偏差因子R_1=0.1245,wR_2=0.4172[I>2σ(I)],F(000)=988.该配合物为2D层结构,通过氢键结合为层对,层对之间通过弱的范德华力堆积为3D结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合成了一个新的配合物[Cu(NIT-1'-MeB zI m)2Cl2]·4H2O(NIT-1'-MeB zI m=2-{2'-[(1'-甲基)苯并咪唑]]}-4,4,5,5,-四甲基苯并咪唑-3-氧化-1-氧基自由基),并测定了其晶体结构.X衍射分析表明,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30H46Cl2Cu N8O8,该晶体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a=17.353(5),b=21.083(6),c=11.978(3),α=90°,β=111.964(3)°,γ=90°,V=4064.0(19)3,Z=4,Dc=1.277 g/cm3,最终偏差因子R1=0.0786,wR2=0.2213(I>2σ(I)),F(000)=1636.中心金属Cu(Ⅱ)离子与两个自由基螯合配位,形成六配位的畸形八面体构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合成了化合物[(C36H36N24O12)ErNa(NO3)Cl(H2O)4]·(NO3)2·5H2O,利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单晶结构。晶体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na2(1),a=31.969(5),b=14.828(2),c=11.768(2),V=5578.5(2)3,Z=3,F(000)=2352,R1=0.0600,wR2=0.1719。  相似文献   

14.
硝酸锂与己二胺四甲叉膦酸(H8L)在水溶液中反应得到一个新型配位聚合物[Li_2(H_6L)(H_2O)_4](1).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配位聚合物结晶于P-1空间群,晶胞参数a=5.9800(1),b=9.463 9(2),c=11.0305(2),α=74.445(1)°,β=76.108(1)°,γ=84.284(1)°.该配位聚合物中锂离子通过四膦酸配体中每个膦酸基团上的一个氧原子的配位作用形成了一维链状结构.进一步地,通过链内氢键作用以及相邻链单元间的氢键作用,堆积组装形成了一个结构致密的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5.
以8-喹啉-1,4-丁二醚(BQD)的晶体为材料.用四园衍射仪测定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晶体学数据为:a=9.658(1),b=9.810(2),c=11.311(2),α=86.63(1)°,β=68.12(1)°,γ=63.94(1)°.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T,V=886.3(2)3,Z=2,Dc=1.30g/cm3,Mr=344.4,R=0.043.晶体结构由直接法解出.  相似文献   

16.
以4-硝基邻苯二甲酸为主配体,1,4-二(1-咪唑基)苯为辅助配体,通过与醋酸锰反应合成了金属锰配位聚合物{[Mn(4-Nbdc)(bib)1.5(H2O)]·0.5H2O}n,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和元素分析测定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晶体参数为:a=7.6674(3),b=11.9165(6),c=14.1903(7);α=93.515(4)°,β=91.452(4)°,γ=100.113(4)°,V=1273.15(10)3,Z=2,Dc=1.605mg/m~3,最终偏差因子R_1=0.0542,wR_2=0.1514(I>2σ(I)).经过4-硝基邻苯二甲酸和辅助配体1,4-二(1-咪唑基)苯与金属锰配位形成一维阶梯链状结构聚合物,并通过氢键和π…π作用进一步形成完整的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一个新的三维超分子化合物(C12N4H10)[(C12N4H11)Cl](H2O)7通过溶液法合成。该化合物为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7.1350(14),b=12.594(2),c=16.210(3),α=82.675(3)°,β=78.588(3)°,γ=84.198(3)°,V=1411.8(5)3,Z=2,Dc=1.372Mg.m-3,F(000)=616,Mr=583.05,最终偏离因子R1=0.0798,wR2=0.2100。化合物通过O-H…O,O-H…Cl,O-H…N,N-H…O和N-H…Cl多种氢键作用连接成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合成了一个新的Cd(II)配位聚合物{[Cd_(0.5)(Ac)(bbib)_(0.5)](H_2O)_2}_n,并对其晶体结构进行了研究.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a=11.1259(4) ,b=14.7638(5) ,c=16.4687(7) ,α=90°,β=106.975(4)°,γ=90°,V=2587.31(18)~3,Z=8,D_c=1.517 mg/m~3,最终偏差因子R_1=0.0294,wR_2=0.0691[I(2((I)],F(000)=1208.0.该配合物的1D链结构通过氢键链接为2D层结构,进而通过π-π堆积作用形成了最终的3D结构.  相似文献   

19.
以8-喹啉-1,4-丁二醚(BQD)的晶体为材料.用四园衍射仪测定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晶体学数据为:a=9.658(1),b=9.810(2),c=11.311(2),α=86.63(1)&;#176;,β=68.12(1)&;#176;,γ=63.94(1)&;#176;.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T,V=886.3(2)3,Z=2,Dc=1.30g/cm3,Mr=344.4,R=0.043.晶体结构由直接法解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合成了一个新的超分子[C_(16)H_(10)O_9][C_(12)H_(12)N_2]_(0.5)·H_2O,并测定了其晶体结构.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7.7013(4) ,b=11.1712(5) ,c=12.3977(6) ,α=75.589(4)°,β=82.907(4)°,γ=79.022(4)°,V=1010.89(9)~3,Z=4,D_c=1.131 mg/m~3,最终偏差因子R_1=0.0579,wR_2=0.1390[I(2((I)],F(000)=364.0.该配合物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三维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