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依靠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通过创新人才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健康人格、竞争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创造才能。同时,积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以满足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不仅要担当起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而且在培养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大学哲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哲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为教育是全社会创新的先导和基础,创新需要以创新人才为主体,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  相似文献   

4.
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成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同时还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新世纪里,大学教育观念、教学方法都要不断发展变化,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与时俱进。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和教学目的、具体措施两个层面对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其一是,这个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是全社会创新的先导和基础,提出教育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因为创新需要有创新人才主体,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其二是,创新要有思想观念创新的前导,教育起着思想观念创新的启动、发动、传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哲学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成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具备广博的科学化知识和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同时还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新世纪里,大学教育观念、教学方法都要不断发展变化,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与时俱进。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和教学目的、具体措施和两个层面对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江总书记曾经高瞻远瞩地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学校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它需要我们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  相似文献   

8.
思维教育活动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课标提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展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由此,思维教育,尤其是批判性思维教育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其价值以及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创新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发展的内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创新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规定了创新的特点,提供了创新的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目的,全面促进人的发展;坚持在对象性关系中互动,实现外化与内化的实践要求;坚持方法主体化与方法实践化,实现方法创新的有效功能。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国高校教育中研究并衡量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工具之一,不仅可培养与提高高校学生辩证分析事物的哲学思维,同时还能在不断研究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我国社会人文主义的科学发展。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发展迅速,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科学领域教育中逐渐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针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如何创新与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理论的人文价值取向是我国学者当前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和理论核心,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中去,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研究,挖掘新的理论资源;要与当今时代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要结合中西哲学,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去思考与发展,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始终以实践为基础,并具有显著的批判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征。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负面影响,以及在工具主义教育理念的片面支配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创新功能未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创新思维特征的研究,将会极大地推进人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中经常使用,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社会意识的结构主要有两层次划分理论和三层次划分理论;社会意识的功能主要包括反映社会存在的功能,维护和批判现实的功能,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的功能和创新功能。  相似文献   

14.
《宏观编辑学》的创新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创新课程设计方面,应突出建构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理念,以及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辩证思维能力;在内容上应与本科生课程注重操作层面的教学内容有所区别,突出宏观性和批判性;在授课方法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采取自主性学习的习明纳、主题演讲等教学方法,同时避免片面“以学生为中心”的倾向,贯彻“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5.
活着的马克思--马克思哲学当代性之我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就是指通过现时代的问题所激活了的马克思哲学精神,马克思始终都应当是活着的马克思,因此,要阐发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就必须坚持不懈地贯彻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化.马克思哲学对当代哲学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由马克思哲学所开启的本体论转换,即由超验性的、实体性的本体论向感性的、实践的生存论本体论的转换始终是整个当代西方哲学的努力方向.与当代西方风行的全球性理论相比,马克思哲学更有理由被称之为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哲学.  相似文献   

16.
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中,要区别两个不同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理解的对象,是确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方式是理解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由于理解者内在的差异和理解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方式是多样的。区别这两个基本问题,有利于分清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17.
现实生活:超越"思辨哲学"的历史性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楹 《教学与研究》2007,1(7):49-54
文章从五个层面分别阐述了马克思哲学在批判"思辨哲学"的历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理论品质,具体表现为马克思哲学是"作为非哲学的哲学"、"改造世界的哲学"、"从人间到天国"的哲学、必须"被消灭的哲学"以及"解放哲学",由此将马克思哲学定位为"生活哲学";最后以马克思哲学为观照标准,分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必须解决的四大主要问题,从而深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活实践中,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当前活跃在理论界研究话语中有四种不同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物史观为内容,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为现实使命,以实现全人类包括每个个人的自由和解放为价值追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特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般特征通过四种特殊形态表现出来: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比肩而立而又互不承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次生形态;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生形态。为了展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工程,必须以开放的胸襟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和因此而出现的各种特殊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基于前苏联20世纪3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我国马克思主义学者长期地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归为物质本体论,这是对马克思哲学的重大误解。学习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不难看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实践本体论超越了传统哲学物质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的对立,也就是超越了传统哲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是,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更深刻的把握一定还要结合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等著作,综合把握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把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表述为劳动本体论,更契合马克思哲学本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其哲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被修正的曲折过程.第二国际理论家作为马克思学说的正统继承者,在同唯心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竭力维护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理论上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概括和阐发.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和对马克思哲学的误读,他们未能从根本上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质及其在哲学史上的深刻变革作用,未能看到马克思哲学中蕴含的当代意义,依然把马克思哲学当作近代哲学来看待,因而磨平了马克思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原则界限.在他们的解释模式中,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性被遮蔽起来并被"实证化"、教条化,因而阻滞了马克思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