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刘禹锡的少年时代刘禹锡,字梦得。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死于唐武亲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他是我国唐代以努力学习民歌著称和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优秀诗人;又是一位积极参加中唐“古文运动”,以隽永畅达的语言,宣传朴素唯物主义和其他进步思想的杰出散文作家,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谈到刘禹锡的籍贯,一般人都沿《旧唐书·刘禹锡传》之误,而称他为“彭城人”。  相似文献   

2.
《竹枝词》是川鄂之交的民歌,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被谪贬到建平(秭归)时,见乡里联歌“竹枝”,因仿屈原《九歌》作《竹枝词》九首,于是人仿其体,作者渐多.可见《竹枝词》是川鄂之交的乡土文学,经过刘禹锡的培植加工,因而在唐诗中异军突起,成为唐诗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后来它便风行全国,尤其在四川创作的人更多,因为它发源于四川,所以特别为四川人所喜爱.但是对于这种诗体的特征和作用,很多人都未能把它与绝句划出明确的界限,有人甚至把它和绝句弄混淆了.我们反复学习了刘禹锡的《竹枝词》和林孔翼、沙铭璞所辑的《四川竹枝词》,又参考了一些专家的著作,企图对《竹枝词》的特征、格律、作法及社会价值,作一点探索.一、竹枝词的由来《全唐诗话》云:“宪宗立,禹锡贬连州,未至、斥朗州司马,作《竹枝词》”.《珊瑚钩诗话》卷三云:“古有采诗之官,命曰风人,以见风俗喜怒好恶.……刘禹锡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此皆风言.”又《韵语阳秋》说:“刘梦得《竹枝词》九篇,乃梦得为兄夔州刺史时所作.而史称梦得为武陵司马作《竹枝词》,误矣.”以上各种诗话都指出《竹枝词》是刘禹锡取民歌加工而成,但说得不详,有的还有错.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2011,(5):39-39
刘禹锡字梦得,是唐朝著名诗人,“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等名旬,就出自他的笔下。长期以来,从教材、选本到工具书,“刘禹锡”的“锡”,  相似文献   

4.
《宋史·卷四百五十一》载,陆秀夫“景定元年(1260年)登进士第。”我以为不确:一、按宋制,三年一次开科取士。查《宋史·理宗纪》,有宝祜四年(1256年)五月甲寅,“赐礼部进士文天祥以下六百一人及第”。开庆元年(1259)五月辛末“赐礼部进士周应炎以下四百四十二人及第”。景定三年(1262)五月丁丑,“赐礼部进士方  相似文献   

5.
夜泊湘川逐客心,月明猿苦血沾襟。湘妃旧竹痕犹浅,从此因君染更深。刘禹锡《夜泊湘川》刘禹锡,字梦得,是我国中唐时期的诗人,顺宗永贞年间,王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入禁中,与之图议,育无不从”。怀有“报国松筠心”的刘禹锡是王叔文革新集团的主要成员。革新失败后,“二王八司  相似文献   

6.
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重别梦得》云:“二十年来万事同”,这句诗最能表达出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关系,列举事实以证明之: (一)“弱冠同怀长者忧”柳宗元二十一岁登进士科,刘禹锡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从刘禹锡《重答柳柳州》中“弱冠同怀长者忧”这句诗,看出他与柳宗元在登进士科之前已都具行“忧国不谋身”的胸怀。(二) 同登进士科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登进士科。顾少连知  相似文献   

7.
一、文学常识(一 )作家作品表课题出处作者字号时代评价愚公移山《列子·汤问》列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陋室铭《全唐文》刘禹锡梦得中唐著名诗人爱莲说《周元公集》周敦颐茂叔濂溪宋代哲学家 ,理学创始人黔之驴《柳宗元集》柳宗元子厚中唐著名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公之侨献琴 《诚意伯文集·郁离子》 刘基伯温元末明初政治家 ,文学家龟虽寿《乐府诗集》曹操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 ,军事家 ,诗人石壕吏《杜工部集》杜甫子美少陵野老盛唐著名诗人 ,“诗圣”相见欢《南唐二主词》李煜五代南唐南唐国主 ,著名词人 ,“李后主”观书有感《…  相似文献   

8.
中国于汉、魏、晋、南北朝时称日本为倭。《汉书·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一些学者认为,古之称日本为“倭”,可能同“匈奴”、“鲜卑”一样,只是一种音译,因为日本民族称“和”,“和”为“倭”的谐音字。另一种说法是,日本人长得个矮,所以称“倭”。《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记录建武中元二年(57年)汉光武帝赐印给倭国。这是中国史书对日本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中元二年(公元57午)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当时的日本尚属于国家林立的状态,并无国名。其国王遣使入汉,愿为…  相似文献   

9.
拙作《刘禹锡年谱》、《关于刘禹锡的氏族籍贯问题》等文中提出刘的籍贯是洛阳,出生并生长于苏州嘉兴县(今属浙江)的论点。1962年,刘大杰、钱仲联两位教授在为重印高步瀛《唐宋文举要》所写的前言中说:“(注释方面)有的是因袭旧说之误,未能进一步核实.例如刘禹锡的籍贯,因袭《旧唐书·刘禹锡传》,说是彭城,……不及今人卞孝萱考定为洛阳人而出生于嘉禾之为有据。”二十年后,《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发表的《刘禹锡生地考辨》(以下简称《考辨》)一文却认为拙作“没有可信的证据”,“不是一种科学的论证态度”。我认为对这个问题有答辩之必要。刘禹锡生于徐州甬桥说,能成立吗? 《考辨》没有提出刘禹锡出生地点的新资料,而是曲解刘禹锡《子刘子自传》中所记载的  相似文献   

10.
大和七年,太子宾客分司自居易将《微之、敦诗、晦叔相次长逝,岿然自伤,因成二绝》寄给苏州刘史刘禹锡看,刘禹锡回答了一首七言律诗,题为:《乐天见示防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皆有深分”这句话,意思很清楚,本不应产生误解,可是有些选注本却说,元稹(微之)、崔群(敦诗)、崔玄亮(晦叔)三人,是自居易(乐天)的好友,与刘禹锡(梦得)并无深交。这是为了抬高刘禹锡,不惜对刘禹锡的诗进行歪曲。为了尊重历史的真实,特撰此文对刘禹锡与元稹、崔群、崔玄亮的“深分”,试予论证。  相似文献   

11.
宋刊本《刘梦得文集》,现在残存第一至第四,共四巷,藏北京图书馆。这是所知刘禹锡诗文集现存三个宋刻本中的一个。写完《谈刘禹锡诗文集的两个影宋本》一文(见本刊第三期)后,读到这个残宋本,用以与“董影”“徐影”诸本比校一过,初步了解它的一些基本情况。 残宋本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一字。版式为白口,单鱼尾,左右边双线。鱼尾下标“得一”、“得二”等简明书称及其卷次。中缝无刻工姓名。卷一第一行标“刘梦得文集卷第一”,次行无刘禹锡衔名,与“董影”同(“徐影”有之)。书首无总目(“董影”有之)。每卷前有目,与“董影”、“徐影”略似。它的书名同于“董影”,而卷  相似文献   

12.
《学苑教育》2012,(23):96-96
柳宗元任柳州刺史,刘禹锡任播州刺史。柳宗元听到刘禹锡被贬播州,凄然泪下,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刘禹锡,他说:播州不是人住的地方,梦得还有白发老母相随,“吾不忍梦得之穷”,于是“请于朝”,愿将自己所去的较近的柳州与刘禹锡交换,“虽重得罪,死不恨。”刘禹锡随后改任连州刺史。  相似文献   

13.
<正>朱德熙先生在他的《语法答问》“贰·词类”和“柒·形式和意义”中多次提到了“金、银,铜、铁、锡”。朱先生认为“铜、铁、铝”是大家公认的名词”,而“金、银”是“区别词”。以下三点是朱先生对“区别词”的具体论述: 1、“铜、铁,锡”可以做主语(铜是金属)、宾语(需要铜),可以受数量词修饰(一块铜),“金”和“银”既不能做主语(金是黄的,银是白的,需要金、需要银),也不受数量词修饰(一块金、两块银)。(摘自“贰·词类”第10页)  相似文献   

14.
《旧唐书》卷一六○《刘禹锡传》云:“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这几句话,代表着中、晚唐人对刘禹锡文学创作的评价。这样一位“诗豪”,除了与白居易唱和外,对其他晚唐诗人,不可能不发生联系影响。这篇小文,是我所举的几个例证,也是我所进行的一种试探。刘禹锡与姚合  相似文献   

15.
论及刘禹锡的怀古诗如《金陵怀古》,《西塞山怀古》,赏叹者以为“此等诗何必老杜。”(1);“‘王濬楼船’四语,虽少陵动笔,不过如是。”(2)不以为然者则云:“然按以杜公《咏怀古迹》,则此诗无甚奇警胜妙。”(3)可见在诗文的赏析中各执己见自古已然。事实上,杜诗与刘诗中亦确有可相较探究之处。试观元和诗坛,无论韩孟抑或元白,均以复古为己任,不以律绝见称。而刘禹锡特工律诗,故《老生常谈》中说:“七律当以工部为宗,附以刘梦得、李义山两家。”如果说李商隐对杜诗的继承集中在技巧方面,刘禹锡则在风格、气骨上给人以“盛唐遗响”(4)  相似文献   

16.
“县官”一词,屡见于《史记》、《汉书》。如: “元鼎元年,遂坐卖宅县官故贵, 国除。”(《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 (《史记·平准书》) “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 (《汉书·武帝纪》) “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汉书·张陈王周传》) “令丞相用事,县官信之。”(《汉书·霍光金日磾传》)其例多至不胜枚举。通而观之,《史》、《汉》中出现的“县官”一词,不外有两种  相似文献   

17.
刘禹锡字梦得,中唐杰出诗人,他以迥异于流俗的“骨于气魄”,在声势煊赫的韩孟、元白两个诗派之外独具一格。正如胡霞亨在《唐音癸签》卷四所言:“元和而后,诗道浸晚,而人才故自纵横一时,若昌黎之鸿伟,柳州之精工,梦得之雄奇,乐天之浩博,皆大家才具也。”同时,刘禹锡还是文人河的早期作者之一。刘禹锡在散文方面也颇有建树,诚如王履道所说:“韩退之、柳宗元、刘梦得文冠百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祠,是古代祭祠祈求的场所。《诗经·小雅·天保》便有“(礻龠)祠蒸尝”。所以。《周礼》的《春官·小宗伯》有注:“求福曰祷,得求曰祠”。可知,祠的建立,与祭祖有关。至今各地的宗祠及其派生的支祠仍有遗迹。如“陇西李氏宗祠”,“陇西李氏莲峰支祠”之类。在农村一姓聚居的村庄,还有祠在,俗称“祠堂”,“支祠”。这与《汉书·张安世传》所述:“赐茔杜东,将作穿复土,起冢祠堂,”的祭祀祖宗先人或贤能的庙堂一致。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人戴叔伦的生卒年月(732~789),是根据权德舆所作的戴叔伦墓志铭(四部丛刊本《权载之文集》卷二四)的记载来定的。权铭云:“维贞元五年夏四月、容州刺史经略使侍御史谯县男戴公至部之三月,以疾受代,回车瓯骆,六月甲申次于清远峡而薨,春秋五十八”。贞元五年为公元七八九年,上推五十八年为七三二年,这里关于戴的生卒年月记载是明确的。可是周本淳先生据中和节赐诗一事对此提出了怀疑。(见《活页文史丛刊》55期)。《新唐书·戴叔伦传》载:“其治清明仁恕,多方略,故所至称最。德宗尝赋中和节诗,遣使者宠赐”。《全唐诗》卷四德宗《中和节赐群臣宴赋七韵》下注:“贞元五年初置中和节,帝制诗,写本赐戴叔伦于容州”。周先生举出《旧唐书·德宗纪》贞元六年“二月戊辰朔,百僚会宴于曲江亭,上赋《中和节群臣赐宴》七韵”的记载,认为  相似文献   

20.
刘禹锡诗文集现存最早的本子是宋刻,据所知共有三个:一是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刊本《刘梦得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一是宋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年)刻本《刘宾客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一是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刊残本《刘梦得文集》,存一至四卷。三个宋本,除北京图书馆所藏残本外,两个完整的宋刻,都有影印本流行。崇兰馆所藏《刘梦得文集》,一九一三年由武进董康影印(以下省称“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