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戏剧语言的特点出发,通过对戏剧翻译中一些实例的分析,认为戏剧语言的特点、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以及戏剧对舞台直接效果的追求,使得传统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有时会在戏剧翻译中失效,而编译则在此领域有一定的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为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把翻译事业和民族文化的复兴与改造国民性结合起来,从用科幻小说开拓国民思想的归化编译到为中国文化能从西方文化汲取更多营养而采用的原汁原味的"宁信不顺"的直译,尤其在做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时,鲁迅重视儿童发展,从立人出发,翻译具有童真童趣的儿童文学作品,用儿童的语言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体现了儿童本位的翻译观。不同时期,鲁迅的翻译目的也不同,在特定目的下采用的翻译策略也有变化,这些都与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理论不谋而合,弗米尔的目的论主旨在于译者要根据译本的目标读者的需求而采用适合的翻译方法。比如直译、意译或是编译等翻译策略,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译者首先要明确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3.
不同于一般形式上的翻译,新闻编译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依据新闻编译的特点以及对编译者的特殊要求,从社会伦理学角度,探索编译者在进行新闻编译时应遵守的基本职业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4.
动作性特征是戏剧人物语言最本质的特征,是人物语言戏剧性的体现。戏剧翻译中语言动作性的移植对译作的成功有很大的影响。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三位一体的言语行为理论与戏剧对话有着天然的联系,可以帮助译者解读人物台词的副语言成分和潜台词,从而再现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外显动作和内隐动作。  相似文献   

5.
论文以北京市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版为例,分析其中的语用翻译失误、文化翻译失误和语言翻译失误。论文站在文化战略的高度,结合变译理论,对这三种主要的翻译失误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改译、阐释、译评和编译的翻译策略,旨在提高北京市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版的可读性,增强北京市的文化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6.
成语是语言里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是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一些固定词组或句子,是语言里的精华和难点。它一般都具有形象鲜明、音律和谐、言简意赅和民族色彩浓厚的特点。所以,我们在翻译时要根据其特点来加以理解和翻译。而翻译又是学习外语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听、说、读、写的综合反映,故,不可忽视其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帕尔默在他的文化语言学理论中着重提出了文化心理意象理论一说。语言来源于意象,而意象是心理表征,意象是感觉器官的类比,从这几个文化语言学视角提出和分析了意象理论对于影视话语翻译的若干特点。作者认为,电影是由视觉和听觉综合起来欣赏的形象艺术,影视翻译不可避免地必须接受一些客观现实的制约,甚至在双关语中也有所体现。完整地传达源电影的信息就需要译者在这些特点和影响上注意总结并不断研究。  相似文献   

8.
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译者需在考虑翻译的传意性、可接受性与相似性原则的基础上,对译文作一些调整和改变。而在这个调整与改变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手段即翻译技巧。本文要探讨的是翻译技巧中的省译法。着重从分析翻译技巧的理论依据出发,研究探讨使用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
翻译理论的首要问题是翻译的本质问题,通过分析语言学派理论家对翻译所下定义,从传统与现代语言学阐释模式的角度探讨翻译的本质,最后指出:语言学派对翻译本质所做出的严肃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将会使这一学派的理论研究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10.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要求译者能够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融合不同的文化。文章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以关联理论的视角探讨美式情景喜剧中台词翻译的文化迁移现象,以期对戏剧翻译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语言的多元性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否定了翻译的绝对性。近年来对"异化"翻译策略的过分强调不是一种正常现象。文章认为,在文学翻译中,语言晦涩,佶屈聱牙的译文绝对乏善可陈。可读性是检验文学翻译质量和翻译价值的首要原则。翻译研究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应该多一些包容,让各种翻译研究方法同台竞技,从而促进翻译理论研究繁荣兴旺。  相似文献   

12.
在众多的英美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模糊语言应用,由于这些模糊语言的存在,使得一些文学作品有一种朦胧美,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思考和想象空间。但是这种模糊语言给翻译带来了不小的问题,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得其他国家在理解别国的思想感情和语言表达意图时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以英美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具有的特点以及在实际的翻译中应该具备的能力和技巧。  相似文献   

13.
也谈隐喻翻译的合成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翻译合成理论向人们介绍了语言内部及语言间的认知运作方式 ,它科学地细化了隐喻框架下翻译中意义移植的认知心理运作过程。这一理论摆脱了传统翻译中因“对等”概念而存在的“直译”与“意译”之间无休止的纷争 ,为翻译人员提供了翻译方法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论强调,翻译是有目的的行为,而翻译目的又取决于目的语读者.读者决定翻译策略.本文以中国政府网中新闻编译实例为研究对象,指出增译、删减、改写、拆分、合并等具体编译方法的使用主要受目的语读者需求的影响,进而得出编译在政府网站新闻翻译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而为各级网站新闻翻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戏剧的二重性——文学性和舞台性要求戏剧翻译要遵循可表演性原则,而表演性原则受这二重性的限制,主要表现在语言与文化两个方面,服务于演员与观众两个对象。语言上,戏剧台词的口语化和动作化及舞台演出的时空性和视听性使可表演性原则主要体现为台词的可说性、动作性、音乐性。对演员来说,台词要易说上口,能与动作有机配合,语言中有动作,动作中能说话;对观众来说,语言要入耳动听,通俗易懂。文化上,可表演性原则主要体现为观众的可理解性。  相似文献   

16.
英若诚是我国著名的戏剧翻译家。他在中国戏剧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翻译中对文化信息的处理方法,一般分为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和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这两类。作者以英译中《推销员之死》为例,对英若诚在戏剧翻译中的归化策略具体运用进行分析,探究其翻译策略是如何处理文化负载词,习俗俚语等文化信息,并进一步总结其采用归化策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揭示了言语交际过程中的特点.以《围城》以及珍妮·凯利和茅国权的英译本FortressBesieged为例,探讨了会话含义对文学翻译如何实现等效翻译的指导意义,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在文学翻译中,运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语言,有助于译者捕捉原作字里行间的弦外之音,在译文中准确传递原文的隐含意义,实现译文与原文的等效.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各民族思想交流的手段。不同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为了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就需要通过翻译。翻译本身是一种语言活动,是利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翻译与创作不同,译者木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他只能准确而完整地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在语言表达上自然会存在种种差异。每一种语言都有其固有的特点,有其固有的表达规律。因此,翻译就是通过不同语言的特点、规律的对比,找出相应的表达手段。翻译的手段即技巧有许多,最基本就是直译和意译。本文就直译…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戏剧的特点,提出戏剧翻译与其他文学体裁的翻译是有区别的。从理论上分别对奈达的动态对等原则、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巴斯奈特的文化转向进行了论证,并结合朱生豪和方平的《威尼斯商人》译文比较对三种不同的翻译原则进行例证,以求能找到它们各自的长处和不足。  相似文献   

20.
文化心理意象理论是由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帕尔默在他的文化语言学理论中提出的。既然语言来源于意象,语言也就是来源于心理表征和感觉器官的类比,笔者从这几个文化语言学视角分析了意象理论对于字幕翻译的影响。电影是字幕翻译的主要载体,这种形象艺术来自于视觉和听觉,字幕翻译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客观现实的制约。完整地传达源电影的信息就需要译者在这些特点和影响上注意总结并不断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