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作弊是一种欺诈行为,是一种不道德、不诚信的表现,大学生应深谙此理。然而,大学校园里作弊行为比比皆是,且大有越演越烈之势。本文就作弊危害、原因及治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期望对教育管理工作者有所借鉴,给受教育者以启迪,最终让这种不道德的违纪行为从校园里消失。  相似文献   

2.
刘素军 《职业技术》2007,(3):111-112
作弊是一种欺诈行为,是一种不道德、不诚信的表现,大学生应深谙此理.然而,大学校园里作弊行为比比皆是,且大有越演越烈之势.本文就作弊危害、原因及治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期望对教育管理工作者有所借鉴,给受教育者以启迪,最终让这种不道德的违纪行为从校园里消失.  相似文献   

3.
导致学生不道德行为发生的原因很多。从教师不道德行为的角度审视学生不道德行为,以期引起教师群体对自身行为的密切关注。鉴于国内教育理论和实践界对不道德行为的认识比较混乱,厘定“不道德行为”概念。  相似文献   

4.
以心理距离的两种表现形式(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为自变量,探讨心理距离对不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实验一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80名大学本科生随机分成两组。结果发现,与发生在较近的未来(明天)的不道德行为相比,发生在较远的未来(明年)的不道德行为会判断为更加不道德。实验二采用实验一的设计,考察社会距离对不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当不道德事件发生在他人身上时,其不道德程度要高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结果表明,心理距离影响个体对不道德事件的判断,即心理距离近,不道德程度低,心理距离远,不道德程度高。  相似文献   

5.
基于文献探讨、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编制了包含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二个维度的大学生不道德网络行为测量量表,并应用量表对大学生的不道德网络行为现状进行了实际测量。数据分析发现:编制的大学生不道德网络行为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运用量表对大学生的实际测量显示,目前大学生参与“网络抄袭”和“网络盗版”这两类不道德网络行为的情况较为普遍,亟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培育。  相似文献   

6.
针对湖北省一所中学676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社会责任心与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关系,以及道德同一性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高中生有较少的网络不道德行为。同时,高中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和道德同一性。调节效应分析发现,道德同一性的外显维度得分可以调节社会责任心与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道德同一性外显维度高分的高中生身上,社会责任心可以负向预测网络不道德行为。道德同一性外显维度低分的高中生身上,社会责任心不能预测网络不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7.
"无意识"不道德是现阶段网络不道德行为的新特点。随着网民人数的增加、上网工具的简单化以及上网软件的多样化,加之信息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速度更加迅猛,更有可能导致"无意识"不道德行为。"无意识"不道德行为产生的原因有:监督机制的缺失、一致同意的预设、批评情绪的泛滥、现实实在与虚拟实在的混淆。对策是:制定相关伦理规范、设立网络不道德行为监督机构、倡导文明上网、理性上网、推广网络主体的实名制。  相似文献   

8.
金钱心理与不道德工作行为:管理人员和大学生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抽取204名企业管理人员和395名大学生为被试,运用自编《金钱心理问卷》和《不道德工作行为情境问卷》,调查分析管理人员和大学生的金钱心理类型及其发生不道德工作行为可能性的差异。研究发现:金钱崇拜者和金钱不满者与金钱排斥者、金钱冷漠者相比,更可能在工作压力的情境下从事不道德行为;金钱冷漠者和金钱排斥者比金钱崇拜者更可能受到不道德组织氛围的影响;大学生比管理人员在工作压力、从众、组织氛围等情境中更容易发生不道德工作行为。  相似文献   

9.
从心理学视角浅论网络道德教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网络道德问题及其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对网络不道德行为产生原因的理论探讨也逐渐多起来。我们认为 ,网络不道德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性质各不相同 ,它的产生原因也必然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结合体。因此 ,对其产生原因的探讨也要多视角进行。本文试图以社会心理学的个性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以及攻击本能的有关理论 ,从心理学的视角对网络不道德行为产生原因做一分析 ,在此基础上探讨与网络道德教育的有关教学问题。一、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心理学分析人的行为关涉两个层面的活动 ,一是社会活动 ,二是自我个体活动。人的道德…  相似文献   

10.
校园欺凌是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反社会行为、暴力犯罪的显著预测因素,学校是防治校园欺凌的关键阵地,而教师扮演着预防者与干预者的双重角色。青少年感知教师公正性能否降低欺凌行为,又是如何影响校园欺凌的?研究者尝试基于认知—情感系统理论,探究青少年感知教师公正性对校园欺凌的影响以及学校归属感、道德推脱在其中的作用,通过对1,077名中学生的调查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感知教师公正性越高,学生实施校园欺凌的可能性越低,感知教师公正性对校园欺凌的影响通过学校归属感(情感)与道德推脱(认知)的链式中介作用得以实现。校园欺凌实际上是一种恃强凌弱的不公正、不道德的群体过程,学校归属感使得学生愿意遵守校规班纪等指令性规范,但是当感知具有群体原型领导者特征的教师不公正时,学生会将其作为描述性规范的标准,而将不公正辩护为群体内的普遍行为,激活将责任归咎于权威或强调群体决策的道德推脱机制进而实施校园欺凌。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食品行业的不道德营销行为日益严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本文针对食品行业中的不道德营销行为,阐述了食品行业营销道德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并指出要将强食品行业的营销道德建设,离不开政府、行业协会、社会舆论和企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2.
要览     
○企业不道德行为分析从经济伦理的视角看,对企业行为进行善恶和应当与否的评价必定牵涉到我们生活中的道德观念。因此,企业不道德行为意指那些我们依据一定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观念对其评价为“恶”和“不应当”的行为。我们更加要关注的是企业在决策时面临伦理冲突时该怎样选择,同样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机制下,有的企业却可以避免不道德行为,担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成长为优秀的企业。从这方面入手,也可以寻找到约束企业不道德行为的主要道路。○关于公务员行政伦理实践的几个问题在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中,应努力寻求行政伦理实践中的可操纵…  相似文献   

13.
企业不道德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经济伦理的视角看,对企业行为进行善恶和应当与否的评价必定牵涉到我们生活中的道德观念。因此,企业不道德行为意指那些我们依据一定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观念对其评价为“恶”和“不应当”的行为。我们更加要关注的是企业在决策时面临伦理冲突时该怎样选择,同样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机制下,有的企业却可以避免不道德行为,担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成长为优秀的企业。从这方面入手,也可以寻找到约束企业不道德行为的主要道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各领域不断有不道德新闻传出,道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销售人员为研究被试,选取员工道德推脱为主要研究变量,从组织管理的层面出发,探讨道德推脱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发现:性别、工作年限对道德推脱有显著影响;员工道德推脱水平与不道德行为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采用<金钱心理问卷>、<不道德工作行为情境问卷>,随机抽取409名政府机关公务员,调查分析他们的金钱心理成分、类型及其特征,以及不同金钱心理类型人在不道德工作行为可能性上的差异性.研究发现,中国公务员金钱心理可以分为九成分(好,坏,成功,自主,公平,非激励,预算,挣钱,捐款)四类型(金钱崇拜者、金钱不满者、金钱排斥者和金钱冷漠者);不同金钱心理类型在不道德工作行为上有显著差异,表现为:金钱不满者比其他金钱心理类型的人有更高的从事不道德工作行为的可能性,而金钱排斥者比其他金钱心理类型的人有更低的从事不道德工作行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在非公有制企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其内部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日益突出。其中,非公有制企业的道德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试图从非公有制企业的不道德行为表象入手,分析其产生不道德行为的体制、观念和文化等原因,进而探索非公有制企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的核心要素,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规范,是作为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专业准则。但当前经常出现个别教师的不道德行为,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既有教育自身因素,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个别教师不道德行为的出现是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绊脚石。解决教师不道德行为发生的前提是加大制度创新;改革师范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格是基础;加强在职训练,依法执教是关键;加强自我教育是根本。  相似文献   

18.
意外的捕鲸     
关爱地球,关爱每一个生命。日本海的捕鲸行为受到全世界的谴责,可是这种不道德行为却一直在持续……  相似文献   

19.
新婚"闹新房"的婚俗,其原始意义并不仅仅是捉弄,主要是惩罚,惩罚新郎新娘结婚这种"不道德"行为,随着一夫一妻制婚姻的确立和婚前性自由的禁绝,婚姻"排他性"的不道德转变为道德,"闹新房"的惩罚意义也就丧失了。  相似文献   

20.
在中小学校园 ,我们经常目睹下列情景 :一、课堂上 ,某同学由于厌学 ,就任意在其前排同学的背后贴上标有“白痴”之类字样的字条 ,以消遣、取乐。二、某同学有生理缺陷 ,不但得不到同情和帮助 ,反被冠上“四眼李”、“单腿张”等美称 ,加以羞辱、寻乐。三、校园一角落 ,某大年龄同学无钱“潇洒” ,于是瞄准一年龄较小同学为目标搜身 ,如不从 ,就拳脚相加 ,然后扬长而去。上述行为既伤害了他人自尊 ,侮辱了他人人格 ,又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 ,当属不道德的耻辱行为。可这些学生不但不感到耻辱 ,还以耻为荣 ,以耻为乐 ,这就足以证明他们不“知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