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苏轼生活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然而他的一生却是经历多年宦海风波和人生挫辱的一生 ,特别是“乌台诗案”一事 ,使他险些丧命。后经营救出狱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精神上却因这场卑鄙的文字狱受到沉重的打击。然而 ,他却能以非凡的人生机智化解苦闷 ,为他涂满浓郁深刻的悲剧色彩的人生赢来绚烂多彩、永照千古的光辉 ,从而达到他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与飞跃。我们可以从他被贬到黄州时所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来看看他后期的人生哲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 ,作者从“大江东去”起笔 ,雄视千古 ,面对滚滚大江 ,发…  相似文献   

2.
苏轼一生三起三落,命途多舛,“乌台诗案”后他像一只凄惶的孤鸿飘零到黄州。但经历了宦海沉浮和人生挫折后,他并未被灾难击倒,而是完成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为历史奉献了著名的“一词二赋”。理想高远,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的苏轼用豪放词风为北宋词坛注入了一股雄风,其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3.
快乐的人,并非经常有快乐的事,而是有快乐的秘诀。宋代文豪苏东坡,一生命运极为坎坷:受排挤,遭诬陷,陷牢狱,受辱骂,屡次被贬,穷困潦倒。但是,无论面对什么挫折,他都不困在愁苦中,而是以享受人生的态度生活,圆通地自我解脱,善待自己,解脱自己,化苦为乐,苦中求乐,保持快乐、潇洒的心境。苏东坡被称为“坡仙”,既是因为他绝代的文学才华,亦是因为他快乐的心态。笔者看来,他实现快乐人生的秘诀有九条:  相似文献   

4.
抒情诗就是作者在向人们敞开他的心灵世界.当我们翻开曹植的诗作,走进这位志存高远、才华卓绝,而又命运不济的天才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中,徜徉在他的思想、情感的天地之间时,如果进一步和他做一番心灵上的沟通,那么或许会有助于人们更进一步了解其文的艺术堂臭了.一、寻求以“立功”、“立言”、“立德”、传“声名”为精神支撑点的真实人生境界曹植的一生无疑地是执着于实现人生价值和对人生有着过多感慨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但他的人生悲剧并不在于没有做皇帝(或许也正是由于此才促成了他文学上的喜剧),而在于因为卷入了皇权之…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我国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范仲淹的教育经历;并简述庆历兴学的原因及历史过程。重点分析了范仲淹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庆历兴学”的深刻影响。最后对范仲淹及其教育思想进行了评价,认为他一生勤于教育,创建书院,为统治阶级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的人才,并开创了北宋一代兴学之风。他对我国古代教育所作的贡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一生“为民立教、为民兴学”,为改造乡村教育,实现“教育为公”,“还教育于民”而不懈奋斗。他的人生价值观、他的人格魅力尤为令人敬佩和赞叹。本文试从探析他的人生价值观入手来探寻他的人民性教育思想的内在渊源。  相似文献   

7.
《边城》产生于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三十年代。作者在痛苦于现实的基础上表达了他的反叛和人生理想:美丽的田园、淳厚的民风、纯真的爱情、美好的人性,试图用“道德重造”去医治旧中国的沉疔疾病,在“向后看”的方式下隐藏着“向着未来”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人生充满坎坷,一生屡遭贬谪,尤其是“乌台诗案”促成了他思想的成熟,塑造了他的文化人格。他的文化人格精神融合了儒、道、释三家,最终达到了即此即彼的“自然”人生观,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东坡居士一直是位被人津津乐道的文学家,他的一生是经典的一生,也是辩证的一生。在顺境中的平静淡泊,在逆境中的泰然从容,苏轼进行人生思考和解决人生问题的两面性,恰恰是他“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态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北宋文豪苏轼的一生即人生价值与意义展现的一生,他的诗词之中,无不暗藏着生命教育的真谛.本文将以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从生命所具有的三个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出发,解读成长的三个维度,即坚强生存完成人生长度、顽强生活实现人生宽度、坚毅心灵升华人生高度,通过诗词分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范纯仁,北宋名臣,哲宗时两度拜相。他博闻强记,一生遵奉儒学“内圣外王之道”这一崇高理想,勤政爱民,忠直敢言,公忠体国,宽厚仁恕,并积极通过自己努力试图抚平激烈的党争,在北宋政治舞台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北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苏轼一生仕途偃蹇,命运多舛。面对人生的磨难,他受禅宗“无执无念”的启示,视人生如梦幻泡影般万物皆空;而禅枣“明心见性”“平常心是道”的人生观更使他以一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精神来驱遣世间的忧烦。  相似文献   

13.
苏轼一生虽然历经磨难,但他以乐观的情怀直面现实,在儒释道兼容的宽宏博大中安顿漂泊的灵魂,在“立言”、“世功”、“养生”等使人生艺术化的尝试中超脱苦难,不仅实现了智者在困境中的超越,而且在文学艺术方面多有建树。苏轼艺术化的人生尝试.为现代人谋求自我与所担当的社会角色的和谐,提供了一种生存范式。  相似文献   

14.
苏东坡作为北宋政治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前后达44年,期间可谓宦海沉浮,历经磨难;作为文学家,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传世之作,尤其被贬黄州时期,创作出现了第一个高潮。分析《前赤壁赋》,从“作者矛盾痛苦而又仍然旷达开朗的复杂心情”入手,以哲学的角度探究苏轼的人生思想,即唯物的生死观,辩证的时空观,淡薄的名利观。  相似文献   

15.
苏轼,他是北宋一代文坛宗师,在诗、词、文、赋、书、画等方面都是当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的一流大家。不论是诗是文,是词是赋,贯穿苏轼一生创作的大主题:一个是关怀现实,一个是他的人生感慨。苏轼年轻得意时,已常常涌起对人生的莫名惆怅和感伤。如,早期诗云:“人生到处如何似?应试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雪爪鸿泥”,看以洒脱,实际上是自我宽慰,感伤无法掩饰。文《凌虚台记》叹到:“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受挫前是单纯的感伤。受挫后逐步趋于苦…  相似文献   

16.
张謇是中国近代化的开拓之一。“为世界牺牲”、“当以劳死,不当以逸生”和“有益于地方”是其追求的崇高的人生境界,忧国爱国、造福乡里、体恤民众、无私奉献和奋发进取则是其人生境界的生动体现。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视功名利禄如粪土,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生命,一生辛苦,上下求索,其为人类幸福、为世界牺牲的殉道精神,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7.
论苏轼"应物无累"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宋党争交织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苏轼沉浮无定的经历成为他应物思想形成的先决条件。但苏轼的“应物”思想注入了灵动圆通的思维方式和轻视忧患的旷达之气.显示出其精神“达”而非“刚”的一面。旷达超脱的气质,积极进取的姿态,开创出了阔大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8.
张光茫 《生活教育》2011,(12):63-63
梁漱溟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国学大师,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一生追求两个问题:一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另一个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他率真的个性影响了他自己整整一生。  相似文献   

19.
朱诵玉 《学语文》2008,(1):37-37
人生不经几番风雨,便难彻悟。东坡一生多遭困顿,几经沉浮。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次磨难几乎要了他的性命,劫后余生的东坡对仕途早已厌倦,对人生更是大彻大悟了。  相似文献   

20.
身处易代之际的词人蒋捷一生经历坎坷,时代环境造就了他这样一个独特的文人,半世漂泊的人生经历让他对人生、命运、生活和生命有了深刻的体验和感知。《虞美人·听雨》是其最有名的一首作品,同时也是他一生经历的缩影,曲折含蓄,意境幽深,耐人寻味。以此词为例,透过分析词作来探寻词人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