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哲学诠释学与接受美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对译者自身气质、人生经验、艺术和学识修养等有很高的要求.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需充分发挥主体性.彻底理解、深切领悟原文,用译入语进行再创造.本文运用哲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相关原理对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文章说明了哲学阐释学"视域融合"原则和接受美学"文本召唤结构"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详述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性的表现,即译者应在文学翻译时应从语言、风格、文化等方面进行再创造,传神再现原文艺术美,再现原作丰姿.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中译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充分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文形式上进行创造性叛逆的翻译,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发挥主体性的原则。接受环境是译者在翻译原文文本时所处的一个客观环境,对译者以及译文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影响。译者的译文不可避免地会留下接受环境的烙印,这也是接受环境在翻译时发挥主体性的结果。因此文学翻译中出现的创造性叛逆是译者和接受环境两者发挥主体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翻译研究中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为背景,揭示了译者主体性过度发挥带来的隐患之一--文学文本解读空间的缩小甚至走向封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文学翻译应该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同时,在译文中保留或重建原文的解读空间,以尊重读者作为接受主体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4.
杨棒碟 《现代英语》2023,(22):92-94
文学翻译作为翻译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学作品的抽象性和艺术性,给文学翻译带来了巨大挑战,而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研究探讨了文学翻译的标准,并对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进行了分析,提出译者需要合理发挥译者主体性,既要考虑原文作者,也要考虑目标读者,这样才能创造出好的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3,(A2):21-22
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视角出发,阐述了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在文本阐释中的地位:译者同时也是原文的读者,作为接受主体,他总是随己之意认知和体味文本客体,从中获得不同的信息,作出不同的审美判断,将文本中的含蓄部分明确化,未定部分具体化。同时又探讨了译者主体性的限度,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学翻译的忠实。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不但要"达意",而且要"传情".译者主体性对于文学翻译中情感色彩的传递至关重要.译者主体性发挥不当,可能导致文学翻译中情感色彩传递的失真.译者需妥善发挥其主体性,以便能正确领会并在译文中恰当地传递原文的情感色彩.  相似文献   

7.
对于英文小说的翻译而言需要译者保持译文的真实性、客观性,也就是说翻译者在翻译时要持有公正严谨的态度,尽量使译文最大程度的接近原文。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翻译领域"文化转向"的热潮,许多学者纷纷着手研究文学,翻译文学。但此时,在翻译中译者总会受到形形色色的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不能保持和原文的意思一致,只能做到尽量接近原文。这就需要译者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原文的客观性和主体性,尽最大可能的对原文进行合理化的翻译。  相似文献   

8.
翻译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译者的工作在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艺术家的工作,在翻译的同时译者也在进行创作,对原文进行主体性建构。译者的前理解、翻译目的和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均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制约着其主体性的发挥。论文从接受与阐释、目的与操纵两方面来描述译者在文学翻译中进行的主体性建构。  相似文献   

9.
论文学翻译中的灵感思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学翻译作为艺术并非是对原文的复制和克隆,而是基于原文的再创造,它要求译者综合运用审美理念和翻译思维。灵感思维作为艺术思维方式的最高境界是翻译创造和译者主体性的集中表征。但灵感思维在国内翻译研究中一直受到遮蔽,从而导致对翻译主体性的漠视。从文学灵感思维认识论、文学作品的特点和翻译过程等三个方面探索灵感思维,将有助于拓展和深化对文学翻译灵感思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接受美学为指导,探讨了译者主体性,指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甚至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译者不能任意发挥主体性.制约译者主体性的因素来自原文文本、译文读者的主流社会文化和其文化知识以及译者自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世界文学的奇葩,其在中国的受关注程度也很高。接受美学理论强调文本的未定性和读者的能动作用,认为译文读者对译本的接受过程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得以真正实现。因此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需依据原语文本的和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来弥补原语文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译语文本的最佳接受度。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对梁宗岱、屠岸和辜正坤翻译的莎士比亚第12首和第29首十四行诗的3个汉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主题、内容、形式及风格等方面探讨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的实现和实现程度。认为梁译的可信度、屠译的可诵性、辜译的可读性分别满足了不同时期不同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心理期待,且3位译者都较大程度地在译本里实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重释翻译的忠实性原则——从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实性是传统翻译理论一直遵循的原则之一。然而,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审视文学翻译,文本的召唤结构以及读者的期待视阈等理论都使这一原则受到了挑战。从接受美学视角分析文学翻译中忠实标准的局限性,可以看到,应该在忠实于原文的基本框架下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13.
译者的地位和作用在翻译的研究中逐渐得到了重视。文章对译者主体性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描述性研究,并以儿童文学翻译为例从译文整体性和难易程度两个方面讨论译者主体性对译人语文本的操纵。  相似文献   

14.
运用译者主体性,从译者主体性与原文,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三者关系入手,旨在通过对林语堂的译作《浮生六记》的研究,探索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各种主体性的彰显,并着力分析译者的个性、人生观取向、文学趣味等主观因素对于译本、翻译目的和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在中国亦极受关注。接受美学理论强调文本的未定性和读者的能动作用,因此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需依据原语文本的和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来弥补原语文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译语文本的最佳接受度。本文试图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选取莎士比亚第116首十四行诗的三个汉译本为语料,从主题、内容、形式及风格等方面来探讨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林柯 《文教资料》2011,(22):35-37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具有不确定性,读者在对文本的诠释过程中起主体性作用。在此,接受美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接受角度看,译者翻译的只是他头脑中的文本,即是译者和文本对话、达到视域融合的结果。译者对文本未定因素和空白的具体化,是语符—意象化中译者再创造的根源。另外,译者不同于普通读者,他必须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的意义,此时译语文本的隐含读者作用于译者语言符号的选择。意象—语符化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创造性运用译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李爱华 《考试周刊》2008,(14):205-206
许多翻译理论家对翻译过程提出了不同的模式,但无论何种模式都涉及到理解、表达这两个主要方面,从而引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容易忽视的四个问题,即:译者自身地位的定格、意向读者的考虑、原文风格的再现以及文化取向问题.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明确自身的身份、地位,即在全面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宗旨下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应牢记翻译所面向的读者;文学翻译在文化取向时要采取以异化为主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8.
传统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忽略了译者的主体性,限制了翻译研究的视野。近现代各种新学派的出现为译者的主体性得以张扬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译者对文本的主体性选择、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以及译者作为译文的作者体现出的创造性是译者主体性的三大表现。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翻译文本根据其具体的内容、题材、体裁以及译入语受众群等等的不同,对于翻译的忠诚度要求也会有所不同,而且不能只是简单地分为非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文学翻译的本质也决定了它与非文学翻译或专业翻译的区别。以文学翻译为对象,探究译者在翻译中如何把握、平衡和抉择并实践对原文本的"忠诚",有助于揭开长久以来蒙在译者脸上不公的"背叛"的黑纱。  相似文献   

20.
译者的主体性是指在对外宣传文本翻译中,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即译者不按汉语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和接受心理,对原文信息进行能动地加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译文明白晓畅、清晰易懂,从而达到对外宣传与交流的目的。结合怀化学院五十华诞庆典简介的翻译,探讨外宣文本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