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媒介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着各种传播模式,社会与媒介技术的互动发展模式也日益明显,媒介技术的发展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不断探索着新的传播模式。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借力平台型媒体也创新了多种传播模式。文章以共青团中央为例,实证调查共青团中央借助平台型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优势,以期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第七章公关活动的手段——传播一、传播过程及效果二、传播方式(一)人际传播。(二)组织传播。(三)大众传播。三、传播媒介(一)口语媒介。(二)文字媒介。(三)电子媒介。(四)图象标识。(五)其他媒介。四、传播方式和媒介的选择原则(一)目的性原则(二)对象性原则(三)内容选择准确性、鲜明性原则(四)经济性原则  相似文献   

3.
依托自主移动终端的技术,自媒体发展中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实践主体构成及边界、实践过程的时空界限、信息优化能力等三个方面。自媒体扩张态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主要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认识、整合媒介工具的运用理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视野、优化社会公众视野中的理论空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时效性、塑造传播人文精神和价值导向的丰富界面、正确及时引导公众舆情等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媒介事件中潜伏的力量——浅析媒介事件的垄断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播领域提到垄断性时,焦点往往集中于媒体的垄断,各类文章书籍对媒体垄断的研究声讨不绝于耳,对于媒介事件的研究都集中在实践应用领域,很少再关注媒介事件本体固有的属性。本文立足媒介事件本身,从媒介事件的组织过程到制播过程再到最终预期的效果三个层面,探明媒介事件因其固有的不同于新闻事件的特点,使其拥有垄断媒介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IPTV作为电视媒介与网络媒介融合的产物,自问世起就以一种变革性的新媒介形态出现在世人面前,IPTV"超链接形态"的传播内容,不完全线性的传播过程,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都改变了传统电视媒体的传播特性,而作为媒介融合的产物,IPTV将作为"三网融合"的最佳切入点,新媒介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交电视的雏形继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6.
实践总是推动着理论的发展。播客、博客等媒体已经呈现出许多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介的传播特征,其媒介形式也得到全新的改变,诞生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可界定为“个人媒体”。从传播主体角度看,个人媒体的传播者是个人;从传播类型看,个人媒体以小众传播为主;在传播内容方面,个人媒体以“微内容”为主;个人媒体的传播模式为P2P模式。  相似文献   

7.
融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能够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能够与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情况相契合,能够有利于打造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式的育人模式三个方面。融媒体背景下提高思想政治隐性教育效果需做好四方面工作:树立利用融媒体进行思政隐性教育的意识与行动;建立健全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平台;提高高职生的媒介素养;打造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隐性教育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8.
《宜宾学院学报》2019,(5):35-41
康德的"道德政治家"和柏拉图的"哲人王"都在促成各自理想政体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二者在哲学本体论、政治实践的基础和正义原则上存在差异。哲学家与政治结合可以通过强结合模式、弱结合模式和中间模式三种模式得到展现,康德拒绝了柏拉图式的强结合模式,并在后两种模式之间徘徊。道德政治家指向弱结合模式,在实践上指向中间模式。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渠道、信息处理平台,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也使当今社会多了舆论载体。我国的互联网在媒介中功能定位逐渐清晰,但其影响是双重的。作为政治舆论的传播方式,其主要功能是:政治意愿传播、维护公民权利、支持国家外交。要充分认识政府加强对互联网舆论进行引导的意义,增强引导的主动性和方向性,进而,实现政府对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卖现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手机是一种可以提供定制内容服务,进行精确传播的新兴媒体。它具有交互性、个性化、人性化、传播信息的专门性等一系列顺应“碎片化”时代的受众需求的传播特点,被称为是第五种大众传播媒介。手机媒体虽然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由于传播内容、赢利模式和媒介生态上的缺陷,它并不成熟。借鉴博弈论中的非零和博弈策略,手机要稳固其地位,需要在媒介竞争中实行嫁接策略,与其他媒体互利共存。  相似文献   

11.
服装表演也被当作一种信息传播方式。笔者探讨其传播模式变化。在考察了服装表演的发展历程和媒介形态变化历程后,笔者认为两者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以此为基础,初步勾勒其两种传播模式示意图:以单向为主的传播模式和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模式,并认为模式的转变对服装表演的影响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2.
13.
张曙光  魏新 《唐山学院学报》2020,33(2):59-66,74
以B市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为例,通过详实的数据,从传播媒介、传播过程、舆情焦点三方面对舆情演化进行了分析。经过分析发现,在传播媒介层面,传统媒体在舆情传播中仍占据主导地位,而且立体媒体的传播效果要超过平面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在舆情焦点上,次生舆情的出现使舆情焦点发生了偏离,它的产生主要源于政府行为和公众认知之间的不匹配,以及一些媒体的刻意引导。  相似文献   

14.
1 Introduction a After many year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have demonstrated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functions in a substation automation system (SAS). In our experience in developing and applying such systems, we have witnessed…  相似文献   

15.
阅读研究成果对高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内外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阅读有助于学习者利用语境习得英语词汇.语言学家从认知的角度先后提出了自下而上、自下而上和交互三种阅读的认知模式.由此可见,阅读不但是一种解码过程,也是读者和作者之间沟通和交流的过程.研究表明,在阅读过程中使用母语翻译理解阅读材料有利于产生和保留意义.作者通过对以上研究成果及任务型教学理论成果进行回顾,主张高职大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设计应该采用任务型教学,以纠正传统英语阅读教学脱离生活实际、不利于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弊端.  相似文献   

16.
信息传播需要经历信源、信使、信道和信宿四个环节,其间均存在信息发生耗散的可能性,而信息耗散的结果必然最终带来信息的不完整和新闻报道失实。信息耗散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数学模式和马莱兹克系统模式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新的大众传播模式。用它来解析新闻的真实性要比传统的新闻学观点更全面、更系统,它丰富和完善甚至纠偏新闻真实性的内涵及其理论框架,为我们重新审视新闻的真假问题提供了新的独特视角和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7.
分析网络传播把关人的相关理论模式,提出了网络传播把关人的合力模式,并对网络把关原则以及网络把关人的媒介素养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8.
语义是语篇交际的主要内容。语篇语义学的研究从不同的基本观点出发,形成了对语篇语义的不同的隐喻观。本文讨论并评价了语篇语义学的三种隐喻观:管道观、蓝图观和建筑观,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语篇语义的三种表征形式:线型,树型和盒状图型。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语篇语义学的分析理论和表征方法。文章指出,建筑观的分析理论和盒状图的表征方法更适合语篇语义的分析和构建,在将来的语篇语义研究中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大众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紧抓"意见领袖",通过它使理论深入人心;应用好"议程设置功能"理论,适时采用"认知模式"、"显著性模式"和"优先顺序模式"三种机制;在传播技巧上,要多一些"两面提示",少一些"一面提示"。  相似文献   

20.
Conclusion Having thus analyzed McLuhan’s media charts and expanded them by relating them to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there seems to be little in hand except questions. Do the various sectors of the model really match each other? Is the cultural perception of space, visual or acoustic, as dominantly important as it seems to be? What is visual space? Acoustic space? How much impact and what kind of impact do the technical factors really have? Are there alternative routes to McLuhan’s conclusions? Such questions must be approached slowly, for many people have answers that are useful, but these have to be seen from the confines of a model the construction of which may be nothing more than a funeral service for a powerful perception. On the other hand, as a potentially valid analog of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it may have within it a certain power of its own. That remains to be se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