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再议委婉语的"语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委婉语被称为“语病”,是由于它们在语义上的冗赘含糊。本文试图从委婉语的交际功能,表达形式,使用原则以及它们产生和使用的心理因素等四个方面来讨论和展示委婉语的“语病”特征。  相似文献   

2.
“市”和“市”是两个容易被写错或混淆 的偏旁。虽然它们所牵涉的汉字不多,但是也 应该注意辨正。  相似文献   

3.
在开阔的东非大草原上,你可以看到一个个巨大的锥形“城堡”。放眼望去,它们拔地而起。直指苍穹。其实,这些“城堡”并非人类的杰作,而是由一种小生物——白蚁建造的。这些锥形“城堡”高6-9米,被当地人称之为“蚁冢”。  相似文献   

4.
众多方言词中的“娘”“妈”字,与词义无关,但辞书避释它们的来由。元曲含“娘”字的这类系列词,被误释为骂语。它们都是谐音隐实示虚,设难成趣的趣难词。趣难词是汉语独有而又是研究最薄弱的。本文从此机制探求70个趣难词中的“娘”“妈”字被隐蔽的理据。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名词末尾的“头”和“子”常被看作是后缀,常作轻声处理,这样的提法太过粗疏和笼统。其实,“头”和“子”是否读轻声,与它们的语法化历程关系密切。本文以《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为例,试图通过比较“头”“子”的异同,探讨二者语法化的进程,找到读轻声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生物界的一些“老古董”被称为“活化石”。所谓“活化石”,可以说是一些“老顽固”,因为它们不管地球如何巨变,依然我行我素,墨守着千百万年前古老形态和生活方式,成为残存于现代个别地区并且变化不大的孑遗。“活化石”有着重要的科研价值,对研究生物的进化以及地质变化都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更”、“更加”和“越发”三个副词有着鲜明的使用特点。它们既有共性,又表现出很多个性,对它们的正确认识与合理解释将有助于我们的应用与教学。  相似文献   

8.
作为汉字的偏旁或部件,“母”“毋”(音w%)和“ ”(音gu3n,“贯”的本字)三者很容易被混淆或写错。因此本栏对它们略作解释,并举出一些常用字进行辨正。 (编 者)  相似文献   

9.
英译汉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几个再熟悉不过的词搭配在一起,我们满以为有十足的把握将它们译成汉语,可实际上它们所表达的含义与字面意思完全不同,这就是被我们称之为“似是而非”的英语词语。在做翻译时,我们针对这一类词语,一定要联系具体的语境来理解。为此,笔者遴选了一些常见的“似是而非”  相似文献   

10.
六朝人对“文”的观念辨析包含对“文”外延的界定和对“文”的内涵探讨两方面的重要内容。泛文学文体观念和纯文学文体观念被戏剧性定位于六朝 ,它们之间具有内在张力性 ,但都表现出重采、重情的对纯审美内核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道可道”章的大意为:“道”可以引导人们把握规律,“道”不是固定不变的,“道”的名称由于所指称的“道”的内涵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无”指称“道”的不被感知的玄奥微渺的一面,“有”指称“道”的能被感知的无处不在的巨大作用。把握它们,有时是无知无欲的契合,有时是有知有欲的探究。“无”和“有”同出于“道”,其含义都是深奥玄妙的,是把握“道”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2.
分析、归纳“被”字句中“被 施事 谓语”式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结构类型,并谈谈这些结构类型各自的特点。这些类型在日常用语中经常使用,研究它们对于汉语日常交际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班主任已近两年。每学期下来,班中总会多多少少有一些“疑案”积留:如教室的门玻璃变成了“碎花脸”;讲台上唯一的鸡毛掸子成了“光杆司令”;“生物角”里的仙人掌被水淹得“奄奄一息”……虽然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它们却一次又一次地让我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做教师的“料”,怎么如此无用,连那么小的事都查不出来!  相似文献   

14.
“的、地、得”被认为是现代汉语中三个性质和作用不同的结构助词,它们在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概念被逐步明确,使用却一直随意且混乱。但其中“的”字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句中用“地、得”的地方常被写成“的”字。把这三个结构助词看成一个词。用“的”字甚至拼音字de表示是否具有可能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婴儿”和“卵子”这两个词在中国哲学中经常使用。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已经超出了生物学意义而进入了哲学意义的层面。本讨论了老庄关于“婴儿”的理论和心性学家关于“卵子”的理论,以及它们在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学英语》(修订本)精读1-4册中有四个形容词com-plex,complicated,delicate,intricate,它们都有“复杂的”意思,同学们很难把它们区分开来,因此觉得太“复杂”,其实“复杂”并不复杂,关键在于我们要搞清它们各自的内涵。下面笔者针对这四个表示“复杂的”形容词的区别做一番剖析,并从权  相似文献   

17.
每个人都经历过“痛”的感受 ,那强烈而难堪的苦楚 ,给人们带来了无比的不安和焦虑 ,但是你可知道 ,“痛”是怎么产生的吗 ?已经清楚 ,不论是机械的、温度的、还是化学的刺激因子 ,只要它们使机体组织产生损伤 (或者组织发生炎症 ) ,那么细胞内的某些化学物质就会释放出来 ,这些物质像K离子、H离子、组织胺、5-羟色胺、血浆激肽等 ,被人称之为“内源性致痛物质”。当它们作用于神经未梢 ,并通过神经冲动传入大脑时 ,就会使人产生痛的感觉。在痛的刺激下 ,人体往往可能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 ,例如肌肉收缩、血压升高、瞳孔扩大、出汗、血…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的“沉思”的生活被认为是最完满的幸福,而人生最高境界是中国的哲学范畴,它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值得比较研究。探究亚里士多德的“沉思”的生活如何理解为人生最高境界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后殖民”思想早在古希腊神话中已经萌芽,无论忒拜王国,还是俄狄浦斯神话故事,都明显地体现出一种被建构而成的有如赛义德所批评的“欧洲中心主义”视阈下的“东方”,是古希腊时期一种丧失话语权力的“类群体”,它们成了当时某类人或某“中心”控制、统治弱小群体的手段。这实质上是先民时代的一种文化民族主义,具有浓郁的文化霸权思想。  相似文献   

20.
陕西方言中的“咥”(di啨)和河南方言中的“啄”(d仭o),古已有之,它们的意思都是“狼吞虎咽”式地吃。啖(d劋n),或作“啗”、“噉”,也是“狼吞虎咽”式地吃,但具体又分为四种情况:一是荒年、战乱时因乏食会出现人民“自相啖食”或弱者被强者噉食的惨剧;二是特指武将或壮士的吃相;三是指饥饿病人的吃相;四是对某些食物有偏爱的人,其吃相可用“啖”来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