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松材线虫病害属于高危险性森林病害,一旦出现松材线虫病,会给松林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为了避免出现松材线虫病害,就要加强检测工作,现阶段主要采取诱导器配合人工监测的方式,同时还要运用航空遥感技术,才能更好的监管控制松材线虫病害。对于已经出现病害的地区,则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防治措施,处理已经染病的林木,同时采取生物、喷药、诱捕器等防治措施,尽可能降低松材线虫病害问题的发生率,保护松林资源。  相似文献   

2.
正松材线虫是一种非常细小的蠕虫,体长仅有14~16微米。可是,这个小虫却是世界各国严密防范的入侵生物,因为它就是松材线虫病的病原。松材线虫病又名松枯萎病,是影响最严重的森林病害,危害的对象主要是松属树种,如马尾松、黑松、白皮松和红松等,也包括部分非松属的树木,如一些落叶松属和云杉属的树种。患病的树木水分运输、光合作用、呼吸和蒸腾逐渐停顿,树皮变得干枯,针叶开始一束束地褪去绿色,变为黄褐色乃至红褐色,逐渐萎蔫,最后整株都会枯死。在我国,松材线虫病于1982年首见于江苏南京,现在已有疫区近100个,直接、间接损失达上千亿元。  相似文献   

3.
《学会》2021,(8)
为了提出适宜福建省情、林情的松材线虫病防治对策,通过深入30多个县(市区),对松材线虫病疫区、枯死松树发生山场、除害处理现场等开展了多形式、多渠道、多方式的现场调研和系统了解,分析了福建省松材线虫病发生现状,揭示了福建省松材线虫病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6项防治对策:(1)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落实主体责任,强化防治全过程监管;(2)调整防控思路,将全省不明原因枯死的松树视同松材线虫病疫木管理;(3)根据松材线虫病发生实际,分区域设定防控目标,进行分区施策;(4)大力推进以"3~5年除治工程持续目标绩效承包+除治工程质量监理"为主要模式的综合治理策略,确保防治取得成效;(5)完善疫情监测体系,加强科技攻关,提高疫情除治质量;(6)加强检疫能力与区域联防联控,严防疫情入侵与外传。  相似文献   

4.
重要外来物种的入侵生态学效应及管理技术研究生物入侵(Biologicalinvasion)是指生物由原来生存地经自然或人为的途径传播到另一个新环境中,对入侵地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农、林、牧、渔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或人类健康造成灾难的过程。生物入侵是全球范围的生态学现象,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遭受过或正在遭受外来入侵生物的严重危害。外来种入侵生物破坏生态平衡、加速物种灭绝、毁灭农业生产、影响国际贸易、危害人类生命、威胁生态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我国的外来种入侵问题也不容忽视。已经有记载的外来种数目就达200种。这些异地生…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政治交往与社会经济活动也日益频繁,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物质、能量和物种等的交流范围与数量也与日俱增,这些活动也不可避免地或无意地引入或输出了大量物种,结果造成了许多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生物入侵已成为当今的一个重要全球性问题.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可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进而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外来物种管理法律与法规体系,建立外来物种的科学引入机制和风险评价体系,加强生物入侵宣传,发动公众参与,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生态控制的研究和严格管理,以达到充分利用外来物种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减轻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外来有害植物的入侵已成为人类关注的对象。通过对外来有害植物种类、特点、传入途径的介绍,分析了外来有害植物对群落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以及人类健康的影响,提出通过人工、化学、生物及综合治理对有害植物防治的方法以及在外来有害植入侵时所采取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外来生物在丰富了区域生物物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遗成很大危害。我国外来生物入侵现象越来越严重,入侵生物种类多,来源广泛,文中着重分析我国生物入侵现状及对社会造成的危富,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内江科技》2015,(7):64-65
<正>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外来物种通过自然侵入、人为有意引种、无意引入等方式侵入。在入侵地定居后,主要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加快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损失,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而造成巨大的生态环境破坏和经济损失。据有关文献,入侵我国的外来有害植物性物种有108种,隶属23科76属。外来入侵生物是指被引入或扩散到其原有生活区域之外并  相似文献   

9.
李芸芸 《百科知识》2010,(24):26-28
外来物种入侵指的是,引入或移居到其原有生活区域之外的物种对引入地区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造成威胁或破坏。由于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交通和信息技术的日益便捷,世界上任何地区都可能遭受生物入侵。  相似文献   

10.
农业技术     
《中国科技信息》2006,(11):54-64
松树泌脂速度对松材线虫病的抗性影响;实施科教文主导战略服务北京新农村建设;基于GIS的浙江省茶树栽培气候区划;巨胚稻胚重与糙米粒形的关系;山地绿竹配方施肥技术;广州桑树植原体分子检测及多样性初探;施氮对大豆籽粒蛋白质积累的影响;牦牛妊娠期卵巢、卵泡及黄体的形态学观测;广西野生稻种质在高蛋白育种中的应用初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海岸带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服务功能,同时也是最脆弱、最容易被外来种入侵的生态系统之一。我国已查明的海岸带外来入侵物种有196种,占我国入侵种总数的1/4以上。人为引种和船舶运输是外来种入侵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海岸带生物入侵会造成土著种生长和繁殖受限、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等严重的生态后果,同时对海岸带渔业和农业生产乃至居民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为了科学管理海岸带生物入侵问题,建议尽早对我国海岸带外来物种开展全面系统的科学考察,实施主要外来种的风险分析,进一步深入研究主要外来种的入侵机制及其生态影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加强压舱水管控,为海岸带生态安全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台风杰拉华的路径和降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爱芬  雷媛 《科技通报》2002,18(1):24-30
2000年第8号台风杰拉华于8月10日19时30分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登陆,其路径不规则,降水偏少。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和卫星云入手,针对当时预报中的两大难点-高纬西折和降水偏少,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与历史上登陆象山的8807号和5612号台风及2000年高纬北上转向的台风桑美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3.
入侵生物严重危害农业、林业、生态和人类健康安全,马铃薯甲虫、扶桑绵粉蚧、苹果蠹蛾等入侵害虫对中国农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我国的入侵物种有3/4最早发现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类活动造成的生物入侵以空前的速度增加,一旦这些引入物种定居下来,几乎不可能根除。全球气温升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生物的入侵速度和危害程度。潜在入侵害虫的准确和快速鉴定、各类昆虫快速鉴定的特异性分子标记以及重要入侵害虫的监测技术与防控技术研究,成为我国预防和控制害虫入侵和入侵害虫危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对生物入侵研究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生物入侵造成的危害及原因 ,分析了外来种对国家发展、生态安全和农林牧生产的影响 ,阐述了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重大意义。在提出研究工作以面向国家需求目标、国际科学前沿、高新技术应用为战略目标的基础上 ,阐明生物入侵研究应以外来种的生态学效应为核心 ,即生物本身的传播扩散、短期演变、潜伏积累、生态适应、竞争爆发过程以及新的生态系统原有的结构与功能发挥排斥与接受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澜沧江流域典型生态功能及其分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澜沧江流域以其地形极为复杂、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生态系统服务极为重要的特点,备受全球关注,是相关科学研究的理想区域.本文对澜沧江流域的碳蓄积、水资源供给、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等典型生态功能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流域进行了初步的生态功能分区.结果表明,流域各生态功能从上游至下游均呈递增趋势.在此基础上,对流域进行综合生态功能分区,划分为3类5个区域:生态功能脆弱区(106个乡镇),占流域面积的53.09%;生态功能中等区(138个乡镇),占流域面积的23.20%;生态功能丰富区(82个乡镇),占流域面积的23.71%,又根据优势功能的不同将其分为3个生态功能丰富区.本研究揭示了流域内各功能区内乡镇所能提供生态功能的丰富程度以及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措施,为科学管理该流域的生态系统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外来物种入侵的预警与立法管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从我国外来物种入侵和管理现状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世界其它国家对生物入侵预警与管理的经验,提出我国应加强外来物种管理与入侵物种防治方面的立法,成立国家外来入侵物种鉴定与预警信息服务中心和国家外来入侵物种应急控制联合办公室,组织专家指导委员会,并加强培养抵御外来物种入侵的公众意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评估了浙江省各县域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水平,分析了其空间聚集效应。在建立科技创新活动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浙江省90个县域2009~2012年的科技创新活动发展水平,并通过Moran’s I指数进一步分析了浙江全省以及各区县间的科技创新活动的空间聚集效应。结果表明:浙江省科技创新活动发展存在较明显的"东北崛起,西南塌陷"的空间格局,浙东北地区为科技创新活动发达聚集区,而浙西南为滞后聚集区。在时序上,区域创新活动水平总体呈稳定状态。创新活动发达区与滞后区的主要差距在于创新组织上。结论对于促进县域空间尺度的科技创新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进展及工作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积极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行动和举措,促进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物种恢复。然而,受人类活动影响,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需要各国同心协力,加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文章系统整理了近些年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举措,以及中国科学院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若干工作,并对我国今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业多功能性多维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何露  闵庆文  张丹 《资源科学》2010,32(6):1057-1064
农业多功能性指农业除了具有生产食物及纤维这一传统功能之外,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环境及文化等独特的非商品生产功能。农业多功能性在概念提出后得到了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也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利用该理论指导其自身的农业发展。由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文化遗产地多具有生态环境脆弱、民族文化丰富、经济发展落后等特点,农业的多功能特征表现的更为明显,其农业同时肩负着生产、生态、文化等功能。因此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农业多功能性分析,有利于全面认识其价值,并为农业发展提供指导。本文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多功能性评价模型,并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首批试点浙江省青田县进行了定量评价。青田县农业功能评价结果排序为生态环境保护功能0.86、景观保留功能0.83、文化传承功能0.53、产品生产功能0.32、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0.27,运用多维模型得出农业多功能性综合评价值为0.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