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陕北民歌是一种区域民歌,是陕北人民精神、文化、思想、情感的结晶。它凭借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造就了质朴而动听的陕北民歌。就是在这千沟万壑的黄土地上,陕北人民将纯朴的方言文化植入到陕北民歌中,使陕北民歌注入浓郁的乡土气息,赋予了陕北民歌鲜明的地方特色。陕北人将所有的喜、怒、哀、乐都融入到陕北民歌中,陕北民歌就是陕北音乐的根,是陕北人民的魂,是陕北文化的典型标识,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了民歌。中国传统民歌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鲜明的民族特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环境下,民歌的结构形式、题材已经走出了比较单一、比较狭窄的空间,不断影响着当代人们的生活和精神。  相似文献   

3.
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陕北民歌结构简洁明快,曲调悲壮苍凉、粗狂高亢,描绘出黄土高原无际、空旷的自然环境和生存在这里的人民群众的感情世界。陕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对陕北民歌风格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歌唱英雄刘志丹为代表的陕北革命民歌因其鲜明的红色革命思想,为陕北民歌的发展注入新生的力量,在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批艺术家对陕北革命民歌采集、利用,创作出很多被世人传诵的经典音乐作品,推动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为世界民族音乐的多元化和我国新音乐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正>一、陕北民歌翻译研究现状中国传统文化向全世界的传播和推广,是翻译工作者无可推卸的责任。陕北民歌既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抹亮色。通过译者的创造性和艺术化的努力,使陕北民歌走出中国,唱响世界,令更多的地区和民族了解它、接受它、喜欢它,具有促进国际交流和沟通的重大意义。因此,翻译好陕北民歌,无疑会对中国传  相似文献   

6.
陕北民歌是劳动人民为表达内心情感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唱形式,是当地劳动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生动写照。而歌词在民歌中独特的艺术价值,使得歌词逐渐成为民歌文学中的主力军。本论文从陕北民歌歌词鲜明的形象性、大众化的人民性、优美的歌唱性三个方面论述了其特有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7.
陕北民歌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的寄托了陕北人们勤劳朴实、热爱生活的美好寓意,是陕北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陕北民歌中蕴含陕北地区丰富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深深根植于陕北这片土地上,是陕北地区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陕北方言是陕北民歌的风格和特色,本文主要从陕北方言与陕北民歌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陕北方言在陕北民歌中的积极作用,丰富我国民族地域文化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8.
陕北民歌通过国际之间的产业化传唱,从而使得陕北民歌的文化艺术价值进一步发展。由于受到地域语言、文化的限制,陕北民歌被大量翻译成外文进行传唱。本文通过阐述陕北民歌的文化产业价值,分析当前文化产业背景陕北民歌的艺术传播,进而对陕北民歌的英译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陕北民歌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的寄托了陕北人们勤劳朴实、热爱生活的美好寓意,是陕北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陕北民歌中蕴含陕北地区丰富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深深根植于陕北这片土地上,是陕北地区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陕北方言是陕北民歌的风格和特色,本文主要从陕北方言与陕北民歌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陕北方言在陕北民歌中的积极作用,丰富我国民族地域文化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0.
于蕾 《林区教学》2009,(10):115-117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因此广泛流传的民歌数量也甚多。任何地区都有自己丰富的民歌,反映着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历史、风俗以及地理环境形成的个性和风貌。陕北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高亢嘹亮、热情奔放、深沉、质朴、苍凉,最具代表性的是信天游,深受人民的喜爱。对陕北信天游的背景、艺术特点和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阐述与分析,从中获得对陕北信天游艺术特点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道情又称“渔鼓”,又名“黄冠体”(道人的装束),源于《九真》、《承天》等唐代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传出世思想,后经演变发展为我国民间曲艺的一种。陕北道情是以清涧道情为主体,吸收了陕北民歌及陕北说书的部分曲调,极吴陕北地方特色,成为陕北地区民间曲艺的重要形式,其曲调丰富,音乐优美,主要体现在衬词、节奏、唱腔、调式、过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传承和发展我国多地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提高普通中学生的民间音乐文化知识素养,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责任。在调查分析陕北地区陕北民歌融入初中音乐课程现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陕北民歌有必要融入地方音乐课程,并从教育的理念、领导的重视、教材的编制、师资的培训、课内外实施策略以及健全的评价体系等方面阐述陕北民歌进课堂的的具体实施策略,已期丰富陕北地区普通中学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发展传承陕北民间音乐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客家山歌,特定的多元文化基因塑造出朗朗上口的艺术特色,客家山歌融入视唱练耳教学,其丰富的文化元素内涵和多元传统音乐特色,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文章从音准练习、节奏练习、视唱练习三个方面融入,改变原教材多西方少传统的缺陷,丰富了教学内容,植根侨乡因材施教,提高兴趣传承客家文化,延伸海外拓宽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4.
畲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与歌俗活动。畲族民歌反映了民族的起源与图腾、生态环境与劳动以及传统习俗、语言文化、社会教育等文化背景。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唱畲歌的人越来越少。如何抢救与保护濒临危机的畲歌成为了当务之急。基于此,经过对畲歌的研究与采风,提出了一些保护与传承的对策,以期能为畲歌的传承尽些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5.
情歌是每个民族中最具语言美感和愉悦人心的传统歌谣.由于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环境中的差异性,因而情歌在其民族语中的表达方式和语境建构都有一定的独特性.苗族情歌不仅在语言形式的表达上有丰富的韵律美,而且还蕴含苗族的传统婚俗文化于其中.透过苗族情歌的各种表述方式,从中可以看到苗族传统文化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6.
广西平果嘹歌显示了壮族民间传统艺术活态文化的魅力。它不仅具有见证壮族历史和情感表述方式的文化史研究价值,还具有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但是随着壮族传统的倚歌择配习俗的消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强势文化和新的娱乐方式的冲击,广西平果嘹歌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传统的传承模式已给广西平果嘹歌的传承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探讨新的传承模式迫在眉捷。  相似文献   

17.
兴国山歌是我国南方山歌的著名代表,其历史渊源深厚,文化内涵丰富。当今兴国山歌的生存状态已发生较大变化,处于濒危状态。在兴国山歌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传承人作为这一艺术形式的承载体和传递者,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经过对兴国山歌传承人现状的调查,剖析传承人的生存现状和传承困境,折射出兴国山歌的发展现状,这对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理性认识与科学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游艺民俗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汉代画像石中有丰富的游艺活动图像,从民间歌舞,民间竞技,民间游戏、民间杂艺等四个方面生动地展示了汉代陕北人民的日常休闲娱乐文化。汉代陕北游艺民俗具有表现形式丰富、娱乐性强、游牧文化的典型特点,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生机勃勃、尚武尚勇的精神品质和粗犷豪爽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9.
本土民歌与民族声乐教学是根和叶的关系,民歌是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根基。五河民歌是江淮地区民歌的一朵奇葩,其种类丰富,艺术手法多样,地方风格鲜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利用五河民歌资源,在声乐教学中开展特色教育,对于五河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和培养具有个性的声乐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化作为软实力,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影响。陕西的历史文化资源蕴藏丰富、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理应对促进陕西和谐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