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晋以来,秦汉时代出现的地名“五岭”即被认为是五大山岭的意思。这种看法其实是没有依据的。五岭应为古越语的汉字记音地名,其义即大山;把五岭解释为五大山岭乃晋以降学者的误识与附会。五岭本义的破译,对探索中国许多历史地名的语源和含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赵临龙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3):33-34,58
在挖掘自然“国心”鸡心岭“爱国游”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两点开发建议:第一,将镇坪烈士陵园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之成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第二课堂;第二,在鸡心岭战场的制高点处,修建“陕西省全境解放纪念碑”,进一步增强“祖国在我心中”的爱国情。  相似文献   

3.
自晋以来,秦汉时代出现的地名"五岭"即被认为是五大山岭的意思。这种看法其实是没有依据的。五岭应为古越语的汉字记音地名,其义即大山;把五岭解释为五大山岭乃晋以降学者的误识与附会。五岭本义的破译,对探索中国许多历史地名的语源和含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许慎以为“[几口]”的本义是“山间陷泥地”,由此推说“兖”的本义为“九州之渥地”。但我们认为许慎对二字本义的解读是不妥的。“[几口]”应是“兖”的省文,其本义应为箭括。许慎关于二字本义的解读,应是望小篆之形而生义的错误解释。经考证。兖州是指在黄河与济水之间,西起河、济交会处,东至渤海湾的这块陆地。从《禹贡九州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兖州的总体样貌恰恰像一个左向横放的箭矢之括形,兖州正因为其地形状如箭括,故名“兖”州。  相似文献   

5.
在唐人心目中,五岭作为一个重要的地理文化分界线,具有独特的自然与文化景观。唐代诗人在越岭之时在诗文中强烈表达着自己对岭南的地理体验,其中最主要的感受就是远、炎热和瘴气。他们过岭之后,心系北方,诗歌中时不时地表达着北归情结。同时,岭又作为“华夷”之界,在唐人的诗歌中反映着他们对蛮夷文化的认知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以古揭阳的建置和汉人入潮的影响说明“榕江文化”是潮汕文化发展的先导  相似文献   

7.
关于“之”的本义,古今有许多不同解释的。首先是东汉的许慎,他提出“之”的本义是“出”的意思.他在《说文解字》中说:“(小篆体之字),出也.象过(草木初生也……读若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他认为“一”上的“”为草木从地下初生出来的形状,所以他把“之”的本义训为“出”义。戴震也把“之”的本义训解为“出”义;但与许慎对字形的理解不同.他在《礼记·考工记·梓人》的补  相似文献   

8.
释“攀”     
是会意字,且 子为“攀”之本字。 的本义应为“两只手向上借助外物”。后来, 的本义,渐渐扩大化为“两只手向上借助外物”或“两只手向前借助外物(即‘拉,牵’之义)”。  相似文献   

9.
《说文解字·禾部》“穆”之本义,历来众说纷纭,其中以“华美”与“幽微”二说为多。通过字形与文献考察,认为“华美”当为“穆”之本义,而“幽微”当是“穆”之假借义。  相似文献   

10.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顺”为“理也”,当为“顺”之引申义,“顺”之本义应为“合乎自然次序”。依据有三:第一,参照“顺”的古文形体,比合“川”、“页”两意,可推求“顺”之本义;第二,“顺”之本义在古代文献资料中用例颇多,现代方言俗语亦可佐证;第三,“顺”的这一本义是其整个词义系统的源头和总纲。  相似文献   

11.
本义以文字学知识为依据,试从分析“魁”字字形入手,确定了“魁”的本义为“勺头”。并且得出了“魁父之丘”的命名应该是“象勺头一样的土山”的结论。把前人对“魁父之丘”仅仅释为“小山”的说解进一步落实为“象勺头般的小山”,从而补充和完善了历来对“魁父之丘”的诠释。  相似文献   

12.
从字形上分析,“诗”左边为“言”;右边上半部分为“之”,下半部分为“寸”,其本义是祭仪主持者(寺人)在祭祀时使用的说辞和唱辞。西周以降,“诗”的本义逐渐湮没无闻,逐渐衍生出“志”、“意”、“史”等基本义。因为音转且义近之故,“诗”又从本义中衍化出“持也,承也”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王浩、徐光华的《古揭阳的建置与“榕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文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即古揭阳的建置、汉人四次入潮和所谓“榕江文化”的内涵)作了不同看法的分析,认为揭阳置县应是汉元鼎六年平定南越后较为可靠;而所谓“汉人四次入潮”,实际首尾两次皆越人,并非汉人(那时也不称汉人,只称华夏)其他两次,实际也只来到都庞岭(在今连江与常宁县间,古也称揭岭,但不是揭阳县),没有来到揭阳。由此,说汉文化很早就在揭阳传播就未免言过其实,因为至今,秦以前汉人聚居的村落一个也没发现过。至于史定降汉,吴砀拒吴的行为更不能说明那时潮汕人就已有“效忠君主和中央政权”的思想。就语言说,也不能说揭阳话就保留古音古词最多最美。  相似文献   

14.
“丫头”一词,始见于中唐时代文献,本义是少年的发髻,因其象“丫”形而名之。但旧来学者多忘其本,唯以“丫头”为女孩子的专称;一偏之说,几经沿袭,似乎已成定论。而辞书编纂者习焉不察,鲜有究诘抉微者,“丫头”之本义殆至于无闻。溯而辨之,当非无补。我们先来考察“丫头”一词在中唐时期的使用情况。元稹《春分投简阳明洞天  相似文献   

15.
前辈学者推求词的本义,运用形训方法:因字释词,据形求义;行之有效,多所发明。然而这方法存在局限性,有时难免臆断。本文以“之”词为例提出问题,向专家求教。“之”词本义的三种说法“之”词本义有三种说法:训出说,训往说,两字说。都是运用形训方法的,而结论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6.
读音为“meng long”的词有三种不同写法。 “朦”,《说文解字》云:“月朦胧也,从月,蒙声。”本义乃“月光不明”。“胧”,《说文解字》云:“朦胧也,从月,龙声。”本义乃“微明”。二者皆含“不太清楚”之意,合成之“朦胧”必亦含此意。“朦胧”之本义即乃“月光不明”,并引申出了“客观景物模糊不清”(如例①)、“语言表达不明”(如例②)及“主观意识模糊”(如例③)等意。于实际运用中,其常与“暮色”“月色”、“烟雾”、“意思”、“感觉”等词语相搭配使用。例如: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一些辞书在给成语“倾城倾国”释义时,认为其本义原指“君主迷恋女色而亡国”。对此,本文不以为然,并在稽考古籍资料的基础上,认为该成语的本义当指“使一城一国之人倾心而爱悦之”  相似文献   

18.
中师的《语文基础知识》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对“词的本义”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一个词不论有几个意义,总有一个意义是基本的叫本义”(第251页)我以为此说欠妥。其一,定义者与被定义者属两个不同的论说范畴。所谓“本义”是就词的来源而言的,是指词源学上所说的词的原始的、最初的意义。而“基本义”则是指词的基本的、最常用的意义,是就词的应用而言的。《语文基础知识》中给“本义”下的定义,其实应是“基本义”的定义,两者相混,颇有张冠李带之嫌。当然,“本义”与“基本义”之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有的词,它的“本义”与“基本义”所表达的内涵是一致的。如“老”,《段注说文解字》解释道:“七十曰  相似文献   

19.
“本义”和“本意”读音相同,共同的词素是“本”,不同的词素是“义”和“意”。在报章杂志上,误将“本义”作“本意”的情况时有发生。试举两例: ①“委曲”的本意是弯弯曲曲的意思。由这个本意引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04年3月海南省万泉河上游牛路岭水库“水华”事件调查监测结果,对此次“水华”现象发生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相应提出了防止“水华”现象再次发生的预防控制对策,对南方湖库初春“水华”现象控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