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拟声、拟态词是日语的重要特征之一,不论在报刊、杂志、电视还是小说、散文中,拟声、拟态词的使用都随处可见。日语拟声、拟态词使用灵活,随意性强,而且种类繁多,一直是日语学习的难点之一。拟声、拟态词在汉译的过程中,很多情况都要翻译成汉语中的象声词,但汉语中的象声词数量很少,因此,拟声、拟态词的汉译很难达到一一的对应,很多时候要根据语境的要求作出适当的调整。《我是猫》是日本文学巨匠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幽默诙谐的语调、以"猫"的视角来反观人类"虚伪"的生活,意义深刻;同时,作品中频繁的使用拟声、拟态词,更显得生动、活泼。  相似文献   

2.
廖雪辉 《考试周刊》2007,(41):104-105
拟声拟态词是学习日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文着重论述了日语拟声拟态词汉译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日语中的拟声拟态词数量极多,且分布广泛,是日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词汇,如何翻译拟声拟态词很有研究价值。该文从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的三个汉语译本中筛选出典型例句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语翻译方法。同时还将对翻译日语拟声拟态词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曹向梅 《考试周刊》2014,(22):79-79
拟声拟态词丰富和多用是日语的一大特点。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新日汉拟声拟态词词典》中收录的拟态词为主要分析对象,着重对日语中的拟态词在语义使用上进行分类阐述,并与汉语中常用的拟态词在语义的使用上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5.
拟声拟态词在日语中所占比例较高,且具有一定的特征,因其生动形象的修饰特点在日语中被广泛使用。从形态、意义、用法等各方面对日语拟声拟态词的多样性进行分析,使学习者对日语拟声拟态词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新日汉辞典》中有关雨的拟声拟态词为研究对象,从词形构成、语义特征和语法特征三方面进行分析,以此归纳出有关雨的拟声拟态词的特征,以期总结出一些日语拟声拟态词的规律,并探讨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希望有助于非母语日语学习者对拟声拟态词的掌握与运用。  相似文献   

7.
郭帅 《文教资料》2010,(30):28-30
日语的拟声拟态词译成汉语时.一部分可以译成汉语的象声词.而很大一部分则无法用象声词来对应。在日译汉的翻译实践中,翻译技≯虿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说《雪国》为研究对象,以北京日研中心开发的《中日对译语料库》中所收集的三个中文译本的译文为例,将《雪国》当中出现的拟声拟态词与译文进行对照分析,考察汉语表达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汉译时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8.
黄莹 《华章》2011,(35)
日语的感情表达方式是极其丰富的,除去最能代表感情词汇的形容词形容动词以外,日语中还存在大量的拟声拟态词,这些拟声拟态词由于数量之多表达意义之广泛,给学习者带来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本文通过笔者自身的一些学习经验,从中日拟声拟态词的比较中,总结出一些学习方法,希望对广大的日语学习者与爱好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日语拟声拟态词使用频率非常高,它能够增加会话的生动感。中国的日语教学往往对日语拟声拟态词不够重视,教学中常常偏重发音、构成和语法,忽略音韵与词义之间的规律性。本文通过分析日语拟声拟态词的音韵特征,以及中国日语学习者的学习难点,探讨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从郭华江主编的《新日汉拟声拟态词词典》中所列出的1919个词中归纳出的14组有相同词根且分别具有促音形、拨音形、长音形、り音形四种形态的拟声拟态词词群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词典在这些词的释义及例句翻译上的问题点,后归纳出用标点符号增色,善用增译略译等几点新的辅助汉译方法,从而使其各形态所表达的不同意境立现。  相似文献   

11.
郏县方言表音字"圪"与词根可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象声词等类型的圪头词。本文先简介郏县方言"圪"的使用情况,再通过对郏县晋语两方言"圪"用法的比较,考察两者异同,并探究郏方言圪与晋语圪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汉译佛经中,并列连词“及”发展出新的用法,扩大了自己的使用范围,出现了一些和中土文献不同的用法:1、由于仍然保持了其固有的陈述性表述功能,所以“及”所连接的动宾短语常用作句子谓语;2、并列连词“及”可以连接两个或几个在结构形式和语义上都存在一定相似性的句子;3、在话语行为中,还有相当数量的“及”连接对话双方以及连接在话语地位上同处于说话者或听话者一方的两项的用例.而这些用法,都是中土文献中未见或少见的.  相似文献   

13.
两岸客家话有一个形容词词缀"滚",含义是"……的样子",用于单音节象声词或动词的重叠式后面,构成"AA滚"式形容词,用来形容连续不断的声音或连续不停的动作行为。它在两岸客家话中非常普遍,对此做一个综论,归纳其用法、表义,并解释其来源。  相似文献   

14.
“尴尬”是一个在中古汉语产生、近代汉语广泛运用并一直沿用至今的联绵词。现代汉语里,“尴尬”的使用以引申义为常,这和它在近代汉语时期的使用有所不同;而在近代汉语里衍生的“不尴尬”、“不尴不尬”、“不间不界”等倒反词语形式更是现代汉语所少有,这些倒反词语所表示的意义一般和“尴尬”都是同义的。语言中的这些沿用和替代表明,在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的过程中,语言的历时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15.
“与”、“及”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两个并列连词,二者在连接作用和与其他词的组合关系两方面的不同可以归为一点:“与”表示一种共同的语法意义,连接的各并列项多平等并立,且关系相对紧密;“及”的语法意义是链条性的,连接的各并列项多存在某种次序、关系相对松散。  相似文献   

16.
《上博七》中助词有"之、所、者、是、亦、夫、噬、虽、其"9个,其中以"之"为主,占74.7%。"之"作结构助词,用法非常灵活、复杂。"其"、"亦"作助词用,都没有实际意义,也无表示语法、语气等作用,只起到衬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X活族”新词是指“快活族”、“慢活族”、“乐活族”这样新出现的带“活族”的词语。“X活族”新词的句法和语义构成比较复杂;语用上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二次创新和非常规性、音译兼意译,洋为中用的特点;修辞上巧用对比、转喻和概念整合手段,具有形象创新、词约义丰、直指本质以及陌生化的功能。“X活族”新词的涌现,是语言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汉语史上,“赁”与“租”都可以表示“付出代价暂用别人的东西”,二者在历史上存在历时替换关系。清代以前,“赁”占主导地位;唐至元代,“租”的“租赁”义开始使用,明代发展迅速,清代时取代“赁”成为主导词.现当代时期最终实现了对“赁”的替换。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表“相遇、遇到”一组词的考察,观察它们在历史上演变发展的过程,认为从先秦至元明清时期,表示“相遇、相逢”这一义位主要由“逢”和“遇”来承担,二者在历史上的使用是相对稳定的,可以说既是常用词,又是汉语基本词汇中的一员;表示“相遇、相逢”这一义位的“碰”则出现相对较晚,大约在清乾隆年间才出现;通过对“碰”字使用情况的调查,为《古本水浒传》可能是后人伪作提供了旁证.  相似文献   

20.
敦煌社邑文书中保存了许多唐宋时期的口语词汇,前人曾撰文对敦煌社邑文书的一些词语作过解释。但“恩泰”“祗食”“荣勾”“捉二人后到”“夜壑俄迁”“迁故“痛烈”等七个词语未作解释或释义错误,很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在考释这七个词语的过程中,有的订正了前人释义的错误,有的补充了辞书在词条或义项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