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由于办学指导思想不够明确、财政投入不足、"双师"素质教师缺乏等原因,导致中西部地区市属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条件难以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解决中西部地区市属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条件的实施路径有三种:对接产业,与企业联办专业;寻求订单培养,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争取政府投入,吸引行业企业支持,探索"校、政、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陈凌白  高宏  刘燕 《辽宁高职学报》2009,11(10):17-18,80
为适应当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真正将素质培养、能力培养、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本身有效对接,切实将理论教学内容依据实践业务这条主线,实现一门主要专业课程能教会学生一种主要技能的基本目标,高职金融专业要科学设置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加大专业建设投入,完善实验室建设;积极引进人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改革考试考核形式,强化职业素质与素养教育,医治功利化教与学思想;加大金融企业与高职院校专业合作力度,开门办学,校企互动,有效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实现职业教育融理论于实践,实践深化理论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三位一体,学用对接"模式是立足于高职特点,集"毕业论文答辩、技能与成果展示、现场签约"于一体的教学评价方式,是对现有教学评价模式的一种突破与创新.要确保"三位一体,学用对接"模式的实现,必须更新教育思想,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准确把握市场信息,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有利于强化专业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专业人才供给与企业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达到专业技能培养与科学人文素质的有力提升。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校企合作政策法规支持不足,人才培养模式不够规范;企业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人才培养难与企业对接;高职院校缺乏对企业的吸引力,其人才培养难以达到企业要求。基于此,笔者提出加大校企合作政策法规支持;企业转变合作观念,对接人才培养转型;深化育人模式改革,达至人才培养要求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高职院校应推进课程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专业岗位的对接;加强双师素质教师的引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学校学生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6.
教学"两课"对接是指专业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的对接.教学"两课"对接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根本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面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客观需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两课"对接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是可行的,改革教学内容是前提,培养"双能型"教师是关键,确定科学的学时比例和建立完善的教学场所是保证,产学研结合是方向.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面向人才市场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业已形成共识,但专业如何与市场对接有待深入探讨。本文提出了"专业与行业对接,方向与岗位对接,课程与能力对接,教学任务与工作任务对接"的四对接模式,阐述了该模式的内涵、实施思路,分析了该模式实施面临的两大困境,并提出了高职教育产品市场化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8.
朱勇 《时代教育》2012,(21):219-220
本文以高职院校形象设计专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为切入点,从教育定位、教学实践、实习管理等方面对该专业的教育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提出了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科学对接;强化专业工作室制度,促进实践教学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深化实习管理改革,促进专业岗位化实习与职业化提升的有效对接"为主要内容的"三对接"教改思路,通过"教、学、做"一体,"产、学、研"融合等教改措施,培养"厚基础,精技能,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使高职院校对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迈向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9.
行为语言在秘书工作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要实现与职业的"零对接",除了要重视写作能力培养和说话能力训练外,还要重视职业行为语言能力的培养.文章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培养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与职业领域相衔接的"一导向、两基地、三原则、四内容、五方式"的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行为语言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高职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没有与市场对接,不重视对高职生的就业教育;高职生就业观念滞后、动手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为此,高职院校应转变办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就业指导工作全程化、系统化;重视学生的德商、情商教育。  相似文献   

11.
在高职教育中实施课程思政,不仅有利于课程思政教育自身的时空延展,体现思政理论的实用价值,还能够补充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想内涵和教学价值。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自身课时量较大,并且具有语言文化学科的性质,结合当前课程思政改革的宏观导向,将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也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因此,当前阶段,高职院校应当找准课程思政融入公共英语教学的制约因素,针对性采取措施,积极探索基于课程思政改革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的路径,促进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实现高素质职业人才培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陈妮 《高教论坛》2011,(4):114-11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处于主导地位。加强该课的实践教学,是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手段。增强其实效性,必须科学规划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建立合理、客观、系统的评估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吴敏 《科教导刊》2021,(1):156-158
本文分析了"公共空间装饰设计"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并根据课程目标,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对高职室内设计类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探索,以期为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装饰设计"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常瑶 《成才之路》2021,(15):10-11
“课程思政”主要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文章分析“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探讨“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工程质量控制课程中的运用策略,为“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在中外思想荟萃的大学校园,语文的概念和内涵变得更为宽泛,它所承载的责任和使命更为深刻。高职语文教学必须归属于高职教育,通过分析高职语文的职业属性,提出在教学实践中,职业属性的挖掘必须具体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之中,使其由抽象到具体,彰显其永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更加重视毕业生就业问题,并开始向就业导向模式积极转变。在此背景下,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予以解析和重构,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核心工作之一。高职高专院校应有机整合校内教学资源,打造一支优质的思政课师资队伍,优化该门课程的社会实践考核模式;除此之外,还应健全该门课程社会实践质量评价体系,最终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工作得以高效开展。  相似文献   

17.
课程改革后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几乎陷入了一个左右为难、尴尬的境地。要走出困境,就必须大胆改革,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整合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环节,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探索出一条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色的新路。  相似文献   

18.
杨会  严海霞 《职教通讯》2019,(15):41-45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是以大思政的理念系统建构通识课、思政课、专业课等课程内容的逻辑体系,实现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确立建立全人育人的教学改革机制、建构以生为本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培育契合岗位的立体化职业素养等理念。具体行动路径为:政学统一、理实一体,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显隐结合、逐层推进,塑造学生的政治信仰;课堂参与、课外体悟,改变学生的职业认知;专兼结合、内外联动,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9.
实践教学是高职表演艺术专业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围绕高职表演艺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院团合一、学演结合”实践模式,从模式建构基础、主要原则、主要特点和后续展望等方面做了阐述。文章紧密结合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既要重视理论教学,也要重视实践教学;既要重视课程计划,也要突出市场导向;既要重视教学管理,也要发挥项目优势;既要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也要打通学生就业渠道。文章对于改革高等职业院校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院团合一、学演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更新文化市场紧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和模式,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重要理念。在这一理念下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柔性化的实践应该结合相关的学情和教情,通过融合和引导其他课程教学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而探索和反思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