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西方女性主义的比较分析及对我国高校性别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女性主义理论迅速发展起来。文章试图对中国与西方的女性主义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中国高校性别教育在丰富和发展中国女性主义、促使女性早日觉醒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70年代以来西方教师教育中的社会性别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性别问题是西方教师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影响。本文梳理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关于教师教育中社会性别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并对其作出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3.
社会性别是在西方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中诞生的,作为一种分析差异的方法,社会性别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运用,并成为女性主义的主流话语。但与此同时,社会性别也不断受到理论评判。文章介绍了社会性别的含义及由来,梳理了学界对社会性别理论的质疑,并概述了社会性别在中国的状况。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的近四十年中,性别语言研究涉及到包括语言学、社会学、神经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及女性主义研究等在内的多个学科领域,与西方主流社会各时期变革相生相伴,历经不断地质疑、挑战、突破、创新,逐步从传统的现代主义性别差异研究转向后现代社会性别建构模式。回溯性别语言研究理论的嬗变历程是期望通过对性别语言理论的梳理.客观认识各理论间关联、厘清各理论间异同,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指导效用。为国内性别语言本土化研究的深入、全面、优化做一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5.
论教育管理研究中的社会性别视角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端于西方女权运动的女性主义,历经百年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不同理论和流派共存的局面。它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对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性别问题和性别观念的变革,而且体现为一种全新的看待历史、社会、文化甚至知识产生的社会性别视角。在学术领域,导致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或方法进入人们的视野。伴随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女性主义者发现,男女不平等的原因不在于生理性别,而在于社会性别,主张把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同社会文化建构的性别角色区分开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性别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的重要概念并成为主要分析范畴。…  相似文献   

6.
社会性别概念是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而提出和演进的,它是女性主义核心内容之一.社会性别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妇女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它在中国的本土化运用与发展,也为中国妇女研究指明发展方向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兴起以来,妇女学开始在西方大学里建制化。今天在妇女研究从政治立场转向学术立场的大背景下,女性主义本身也开始更多地被视为一种认识论或方法论而不仅仅是社会运动。尤其重要的是,在今天的西方大学里妇女学以及性别研究的兴起已经对大学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大学制度本身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引入性别分析视角重构大学学科制度甚至于重建大学制度已经成为未来时期世界范围内大学与学科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化与性别     
在当代文艺理论的研究当中,性别是每一个踏足文学研究的学者无法回避的话题,在文艺观念历史变迁当中,对于性别的研究是很值得联系研究,进一步拓展的。女性主义文论在20世纪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自的女性主义问题是在“五四”启蒙运动传统理念与现代理念的激烈交锋中诞生的。女性主义理念在整整一个世纪之中,伴随着社会、政治和文学思潮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将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女性虽然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找寻男女两性的和谐、均衡,但至今性别重心的失衡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社会性别已经成为女性主义分析各种教育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文章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考察和探究女性主义对欧美教师教育实践的影响,试图展现近年来研究者对于如何实现社会性别平等的教师教育所进行的思考,展示欧美教师教育在提高未来教师的性别意识、培养未来教师处理学校和课堂中的社会性别问题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这些实践所面临的困境,以期能对中国目前的教师教育研究和实践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文化色彩较浓的两性角色在社会的许多方面都体现出其差异性,在言语交际中,由于性别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言语风格。本文就男女两性的言语风格从话语主题、话语量和话语得体性,即遵从礼貌准则和合作原则的差异等方面,探讨两性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和造成此差异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2.
在女性意识张扬得如此激越的当下文坛,年轻的女作家迟子建却始终以人的视角来观照文学人生。这种超性别意识的价值关怀使她的文本营构了一幅双性和谐的图景,而这种惯例化写作的超越也将是艰难的。  相似文献   

13.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这个阶段是对西方理论的初步介绍,中国理论家的理论作品还处在酝酿准备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88、1989年,这个阶段主要是西方经典女性主义作品的译介,而以李小江为代表的中国理论工作者也开始了自己对于中国性别问题的思考;第三阶段从1990-1995年,这个阶段翻译著作数量较少,但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文章、讲稿被引入,对女作家和女理论家有较大的启示作用;第四个阶段是从1995年之后,世妇会在中国的召开,世界女性主义资源大量、密集地进入中国,具体表现为译介作品的大量出现;学术界的积极应对;社会性别理论的引入以及本土学者积极的理论构建:他们重新解读女性文学作品,运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联系中国本土的实际,建构妇女自己的文学史和文学经典,并试图构建真正的女性诗学。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潮传入中国。在历经20多年的理论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译介引进"、"批评实践勃兴"及"研究深化"三个阶段。在此期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断地被中国的文学批评家们源引、借用、改造,最终被有效地植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之中,成为现当代文学批评多元格局中的一员,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富于特色的学术领域,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推动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相关政策规定,选择合适和有发展前景的校外教学点以及对现有校外教学点的培养建设越来越重要.本文结合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应用粗糙集理论中的区分矩阵算法建立了成人高教育校外教学点的综合评价体系.结合应用实例,证明了该综合评价体系的实用性,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规范校外校外教学点管理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16.
对传统性别歧视教育依据的首次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歧视教育实施的根据是男优女劣天生论和才智有损女德论。戊戌妇女运动对其中国版本男智女愚天生论和“女子无才便是德”进行了与西方早期女权运动同样的批判,指出男智女愚并非天生而是后天性别歧视教育所塑成,亦可通过改变教育来改变;女性必须通过正规教育增长才识,才能具备道德能力。其批判首次动摇了传统性别歧视教育的基础,成为中国争取教育性别公平的开端,亦说明至少中西早期妇女运动的水平不分轩轾,西方学术界茏统地认为中国妇女运动远比西方落后是偏见。  相似文献   

17.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以“审美无区分”去对立于主体美学的“审美区分”,旨在使全部精神科学的真理性得到本体论上的证明.“审美区分”将作品与现实世界割裂开来,容易陷入“诠释学虚无主义”的理论困境,“审美无区分”则确立了艺术以“表现”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悲剧、绘画、文学等艺术门类的作品都是与其世界不可分的,并以“非审美”为背景展开的审美体验,这种关系即“偶缘性”.  相似文献   

18.
巴特勒的性别理论源于对福柯思想尤其是《性经验史》的考察与发展,通过对男女性别二分法的系谱学考察。巴特勒揭示出,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并无根本差别,生理性别就是社会性别。性别就是一种述行行为。同时,基于这一思想,巴特勒提出来自己的性别政治——酷儿政治和再赋义的政治。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小说中的性爱描写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性意识的觉醒到性意识的张扬再到性意识的放纵,这三个阶段的性爱描写不仅体现出女性性意识的变化过程,也体现出女性主义小说审美取向的变化过程。但是随着商品社会消费文化中享乐主义的抬头,女性主义小说中性爱描写走向泛滥,发生了变异,背离了性爱描写的初衰,这是女性主义小说应该警惕的。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与实践过程中,充满解构精神的一种批评方法,是关于阅读和写作的批评理论。在这种批评思潮的影响下,80年代的中国曾涌现出一大批女性作家,她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借鉴、吸收并创作了大量具有女性意识,反菲勒斯文化中心传统的女性作品。王安忆无疑是其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作家。她的“三恋”、《我爱比尔》、《岗上的世纪》、《弟兄们》等等,都是很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