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电影产业逐渐从大众文化娱乐消费的单一国内文化消费品转变成电影产业链式、商业化的商品,成为中国市场化经济体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在这一转变中电影营销的模式以及方法悄然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那么从前电影人只要潜心创作拍一部"叫座"的好口碑电影就可以交上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卷;而今天,电影人们必须有让观众在琳琅满目、有众多不同风格类型的中国电影市场里眼前一亮的本领。因此营销——这个经济学词汇,在当下整个电影的运作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一部质量优的好电影"叫座"。然而在这个电影的营销过程中对中国电影人的考验不  相似文献   

2.
陈可馨 《东南传播》2021,(12):59-62
解码景观是接近区域电影的一条常规路径,在通过符号、图景、文化、历史等视角对其进行解读后,影响区域电影确立身份标签的因子仍旧需要挖掘.区域电影不只存在一个"他乡",贵州区域电影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人文气质游走于"超俗"与"世俗"之间,在银幕中构建了一个静谧的"他乡",这一意象的成功塑造使得贵州区域电影得以跃出区域电影的序列,展现了其独有的在地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有其丰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但作为电影配乐而存在的音乐就要听命于电影这个主题,为其服务。一部好的电影,不仅在画面上给观众直观的感受与冲击,更能运用音乐调动观众的感官,推动整个剧情,体现主人公的情感。徐静蕾自导自演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一首纯音乐的《琵琶语》贯穿整部电影,生动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了电影主题、打动了无数观众。  相似文献   

4.
冯美 《东南传播》2013,(8):98-100
"他者"的解读源自于雅克.拉康的"镜像"心理分析,主要研究"他者"的多重阐释和"他者"与言说主体之间的构建关系。电影《我11》是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继《青红》之后又一部以儿童视角来反映某个特殊的时代问题和人民所肩负的沉重。本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电影的小主人公王憨置身于时代背景的"大他者"中、受父母朋友"小他者"的环绕和影响,如何完成其自我的认同构建过程,从而在"他者"之镜中成长,实现其对社会现实和整个人生的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5.
电影创作不是一次简单的市场行为,每一部影片都是一次重要的价值输出,有着独特的文化贡献。在社会新闻的视阈,微电影常常被演艺圈的边缘人物所利用,很可悲地被这些人拿来说事,进不了院线就微一把,这特别需要人们警惕。请看这样的社会新闻:之一:最近陈冠希在上海出席活动时宣布今年将是他的复出年,下半年将会开拍电影,目前正在挑选剧本,而日前记者目击到陈冠希已经拍上了"电影",而他复出后扮演的第一个角色竟是"新郎官"。记者获悉陈冠希当时正在北京拍摄一部"微电影",这可以说是他将要复出大银幕的"试水之作"。  相似文献   

6.
如果把电视新闻比作一部电视剧,那么同期声就是这部电视剧中主人公最精彩的独白,它在整个新闻当中的作用有时甚至起到点睛之笔之功效!作为电视新闻中的一个"魂",怎样把同期声采好,让新闻中的主人公言之有物,说出有价值的东西,达到采访的目的,至关重要。作者从事新闻采访和稿件编辑工作多年,在实践的过  相似文献   

7.
<正>(1)【#弹幕很"跳"#】编者按:弹幕视频早已流行多时,它以独特的传播形式凝聚了一批铁粉。今日,弹幕"跳上"大银幕,电影《秦时明月》和《小时代3》分别推出了弹幕专场。有人觉得更有趣了,有人觉得X字君让一部电影尊严扫地。#弹幕很"跳"#微议一via@中国青年报:吐槽仍然是"弹幕"电影的最主要功能。在大工业生产流行文化的背景下,让人"出戏"多少带有点逆袭的意味,然而,"逆袭"从不是"弹幕"电影的推动力。槽点消失太快,形式大过内容,"弹幕"对于电影产业本身的推动远远小于抖机灵时的快感。  相似文献   

8.
“整个生命就是一个游戏、一部电影。我要学懂的是,知道生命过程就是演戏,这样我就没有痛苦。”  相似文献   

9.
王昀 《东南传播》2015,(3):31-36
互联网正融入电影工业系统,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备受关注的变革角色。结合受众的多层面向意涵,从新近三部案例电影之考察来看,电影制作者可以依赖互联网时代提供的独特技术语境,一方面打造用户作为"我"这一主体的精准需求,另一方面强化一种集群式、共同体化的观影行为。尽管互联网真实改写了新时期电影模式的具体实践,但电影市场的高票房现象仍是基于以内容、资本与受众为基本内涵的多重互动结果。我们应当以一种聚合化的视角,来解构互联网时代电影市场的转型变化。  相似文献   

10.
电影理论的研究就是这样一个逐步发现的"进化"史,由"电影是一门艺术"到"电影是一种媒介手段",或者各自成为一种研究视角,即分为电影作为艺术、电影作为媒介、电影作为文化等.总之,电影已经被当作是艺术、媒介、文化角色全然分开的肢解物.其实,这并不符合电影发展的实际.作为唯一依赖高科技以及高投入的艺术,在创作之初就必须考虑商业回报,所以,传播事实上就是考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部有关信仰与现实的电影。在少年充满信仰的叙述中一切苦难充满光辉,而另一个更为"现实"的叙述版本则充斥着血腥与暴力。人们可以自己做出选择:你更愿意相信哪一个世界?完成上一部影片《伍德斯托克》后,李安绝不会想到,自己会将整整4年时间贡献给一部只有一个人、一只虎的电影。  相似文献   

12.
王建丽 《东南传播》2015,(12):47-49
自2014年电影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几乎人人都来当导演,巧妙的是所导影片必能获得较好的票房,一时间电影的艺术质量无人问津,只是争相去看或颜值或喜乐或好奇的电影元素,跨界导演的个人魅力成为一部电影成败的关键因素。在电影市场繁荣的当下,这样的现象一方面给电影事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国产电影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自我,另一方面,在电影事业急速发张的情况下,这些电影的出现不知是提高了电影市场的竞争力,还是降低了电影的艺术质量,这样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去思考。本文站在商业化偏重的现象上,从利与弊两方面浅析电影市场的现状,并呼吁艺术的"归来"。  相似文献   

13.
电影<办公室的故事>是前苏联导演梁赞诺夫爱情,音乐、喜剧三步曲的第二部,影片通过描写机关办公室的日常生活,演绎了一场不打不相识的爱情喜剧.喜剧大师梁赞诺夫将其独特的视角、巧妙的构思,以及鲜活的时代特征注入影片当中,使得该影片外在严肃、内涵无尽张力,打破了传统的喜剧特征,开创前苏联喜剧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4.
一部《老男孩》,让无数人感动落泪,让11度青春新媒体电影爆红网络,让优酷出品声名远播。而人们同时也发现雪佛兰汽车在此系列电影中不断闪现,上演了一出"传播梦想"的精彩营销大戏。  相似文献   

15.
冯肖应 《今传媒》2015,(3):108-109
好莱坞电影的热映往往能引发大批观众的围观甚至追捧,如今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日渐崛起,好莱坞也将视角转战中国,多部诉诸于中国庞大电影市场的影片相继问世。这些影片不仅在取景上浓添东方色彩、在角色上不断注入华人面孔,还将中国功夫等元素加入其中,让观众在电影放映前更添了一份期待。事实证明,打着中国元素噱头的好莱坞影片在庞大的中国院线总是能让人格外关注。其实,好莱坞如此"迷恋中国",与中国的迅速崛起以及中国院线的爆炸性扩张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徐锦博 《视听》2023,(4):43-46
乡村题材网络电影《毛驴上树》《毛驴上树2:倔驴搬家》在内容上一改我国农村题材电影常见的套路化剧情、扁平化人物塑造、题材同质化等问题,以平民化的叙事视角展现了“第一书记”帮扶“毛驴们”摆脱贫困的事迹。电影创作者通过叙事空间的创新表达,将乡土叙事空间、情感叙事空间进行重新建构,以个体农民的情感作为主要叙事线索,展现了个体农民的情感世界,使得叙事空间架构环环相扣、跌宕起伏,让观众身临其境般地体会扶贫的过程,获得独特的视听感受。  相似文献   

17.
刚刚沉入记忆的1998年,就电影而言,可能是让人最不乐观的一年,危言耸听些,已经降到了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的最低点.中国电影的年生产能力是130部—150部,并且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得以保持100—130部的生产幅度,可1998年却锐减为37部。从表面上看,造成这种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每年近万部(集)的电视剧的冲击,使得电影逐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剥离,成为经典艺术,不再是民众最重要的文化消费和娱乐途径。但究其实质,电视对电影的冲击并非一时之力,而是一种历时性的侵袭。所以,确切地判定导致1998年中国电影萎缩的原因,电视并不能算…  相似文献   

18.
《中国档案》2023,(3):74-75
电影档案记录了大量文化信息,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对内公共文化服务、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电影领域的专门档案机构,中国电影资料馆可谓中国电影文化的“国库”,保存着超过2.7万部20世纪初以来的中国影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资料馆充分发挥馆藏优势,对电影档案进行创新性研究利用,让珍贵的电影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在助力文化强国、电影强国建设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丁旭 《东南传播》2016,(5):32-36
本文主要是以华莱坞为语境,讨论纪实电影中对边缘化的异质群体中的"他者"的建构。首先对华莱坞、纪实电影和"他者"进行界定;然后选取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和《小武》两部电影作为分析对象或者文本;用表征的视角来讨论纪实电影中建构的"他者"的意义以及相应的知识/权力问题。本文的重点也是创新点在于,用批判的视角,从符号学和话语理论出发,将电影、纪实电影看做一个表征体系,讨论纪实电影作为一种文本,在华莱坞语境中是怎样建构关于"他者"的形象的。本文认为纪实电影作为一个表征体系,在建构"他者"时主要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即使电影对于"他者"形象的建构。一方面,符号学层面即诗学层面,主要运用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分析纪实电影中怎样使用纪实电影中的实景拍摄、非专业演员以及地方方言几个层面的文本和具体语境来表现符号权力。另一方面,从话语层面即政治学层面,主要运用米歇尔·福柯的话语理论,分析纪实电影在建构"他者"的意义时,这个意义包含了怎样的权力问题,并从电影制作者、影评人和观众几个层面的权力机构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常会认为形式总是肤浅次要 的,内容本质才值得关注。可是有时候形 式的创新却能引发本质的变革。电影界 也不乏这样的例子,9月在美国上映的 《天空上尉与明日世界》便是一个。 两个月的时间,足够我们考察观众 对一部影片的直接反应。目前看来,《天 空上尉与明日世界》算得上一部叫座又 叫好的电影。有人欢呼这是一部让人可 以不用动脑筋的科幻片,带来了久违的 简单快乐;有人却说它远比那些貌似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