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农村宅基地改革和农民宅基地退出是新一轮土地改革的重要组成内容.立足于皖北地区的实际调研,总结出皖北地区农民宅基地退出过程中政府与农民趋于理性和偏离理性并存的主要特点,分析了影响农民宅基地退出的宏观的政府角色定位、中观的宅基地自有属性、微观的农民个体和家庭特征等相关因素,从合理界定政府职能和政府行为、多措并举,加强农民宅基地退出的制度创新、注重民生,让农民在城镇“沉淀”下来,更有“尊严”的生活等三个方面探索了一条适合皖北地区农民宅基地退出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要通过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及相应土地管理部门,要因地制宜的执行相应的宅基地流转措施,更好地发挥宅基地的效益.而宅基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因此,分析研究农民的心理对顺利开展宅基地流转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增加农村宅基地财产性收入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有限供应与城市建设用地的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宅基地财产性收入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宅基地所有权不明确、宅基地的保障功能、宅基地的处分权难以实现等致使农村宅基地财产性收入增加困难.因此,要积极探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渠道,赋予农民完整的宅基地用益物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村宅基地和宅基地上的房屋进行确权登记,允许部分农宅入市,积极推进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4.
现行农民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试点分别以财产流转性收益和农村金融市场扩展为抵押主题,采取农民房屋所有权并附属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和宅基地使用权直接抵押二种模式,多种类型.试点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融资存在抵押权合法性、抵押物处置效力的法律风险.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应遵循合法性途径,完善抵押登记制度,宅基地使用权转让应市场化运作,其受让后的宅基地使用权期限可界定为30年为宜.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形势变化,宅基地使用权囿于现行法律制度无法实现农民的财产权。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应时提出,旨在盘活农村宅基地资源,提高农村宅基地利用效率。由于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面临现实的法律困境,包括集体所有权权能不完整、农户资格权表述缺乏法律依据、宅基地使用权权能残缺和宅基地使用权主体单一等,通过分析和借鉴安徽金寨模式、云南大理模式和贵州六盘水模式,提出宅基地出租、有限市场化使用、抵押和入股等可行性实施路径,并以宅基地登记、有偿使用及退出、收益分享和建立风险保障等配套政策,促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基于Probit二元选择模型的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闲置低效利用宅基地退出既是全面贯彻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关键环节,又是"保资源、保权益、保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采集的979个有效样本数据,借助probit二元选择模型,从微观视角研究了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务工地点、承包地面积、家庭抚养系数等均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存在显著影响关系。强化农民的宅基地退出意愿、促进农村闲置宅基地高效再利用,关键在于削弱宅基地退出决策的负面影响,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住房、就业、教育以及社会保障机制,为退地农民解除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低.通过梳理学界关于我国城镇化质量过低的相关论述,分析皖江城市带农民流动现状,认为"人户分离"引发农村宅基地闲置与城市建设用地供给不足的矛盾凸显,农村人口流向不合理,导致大城市房价上涨过快,增加了进城农民的市民化成本.提出了建立宅基地退出与补偿机制、完善城乡土地置换制度、增加城市的住房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集聚能力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丘陵地区农村宅基地整理潜力巨大,研究丘陵地区农民退出宅基地的主观意愿是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丘陵地区农民退出宅基地的意愿主要受到区位因素、家庭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制约。规范引导丘陵地区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前提是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民的利益表达机制,提升农民对政策制度的信心,关键在于加快形成丘陵区域产业优势以消除区位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农民退出宅基地决策的不利影响,重点在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满足农民的利益保障需求。  相似文献   

9.
农村宅基地置换破解了农民建房难题,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扩大了农村消费需求,推进了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但是,在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置换工作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政府与村民、指令与市场、法律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构建新农村宅基地置换的长效机制,将会影响到农村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宅基地是农民的安身之本,农民住房是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环节。当前农村个人建房混乱无序,宅基地管理失控,宅基地使用权权能受到诸多限制,制度设计上存在重大缺陷。应明晰宅基地使用权权能,完善对宅基地的规划、分配、流转以及执法的管理。  相似文献   

11.
财产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长期以来,我国农民的财产权利概念模糊。为了激发经济增长潜能,推动城乡一体化,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农民的财产权利主要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自农村改革以来,农民的财产权利尤其是对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利不断增加,但是对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的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要求。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重大决定,要重点做好农民财产权利界定、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培育和服务监管等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话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土地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瓶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大会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我国农村宅基地法律法规如何发展才能响应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号召?本文指出了时势对当前宅基地法律制度的挑战,提出了应当允许宅基地有条件的市场化流转,阐明了宅基地市场化对解决现存社会热点问题的影响及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所以其使用的宅基地多被闲置。同时现有法律也限制宅基地的市场化流转,造成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与农民权益性收益的缺失([1])。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宅基地"三权分置",为宅基地制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国对于"三权分置"的权利构造存在争议,"资格权""使用权"的定义不明确,相关法律规定存在冲突,易造成适用的疑难。因此,通过明确"资格权"法律定位,设置用益物权性质的"使用权",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方能较稳妥地促进宅基地制度的改革完成。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奥斯特罗姆的IAD延展决策模型,通过对常熟市200户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宅基地退出的意愿进行回归分析,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研究发现:宅基地退出的意愿会受到农民的家庭和土地情况、农民对于宅基地退出的认知变革属性、农民所在地政策实施环境和市场要素以及宅基地退出的规则程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坚持底线思维是应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风险挑战、解决复杂矛盾问题的重要方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底线包括集体所有权底线、农民利益不受损底线、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在“还权赋能”、“财产价值显化”驱动下,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面临突破底线的多重风险:一是宅基地使用权的经济价值实现路径背后隐藏集体所有权实现危机;二是竞价使用、有偿退出等试点方案弱化宅基地的社会福利保障功能,使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面临挑战;三是宅基地过度支持非农产业用地需求对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形成潜在威胁。面对系列风险问题,需进一步夯实宅基地集体治理权,守住集体所有权底线;协调宅基地的多重功能价值,守住农民利益底线;明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监管职责边界,守住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宅基地赋予了农民社会保障功能.要节约集约利用每一寸土地,就要打破常规,完全开放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这一制度的实施,必须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成熟时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维持农村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及其完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农民相关法律知识的欠缺。农村宅基地使用中各种脱法现象大量存在。笔认为,对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从概念、特征、制度现状及其完善等方面作一些探讨。不仅有利于澄清一些错误认识,而且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物权立法也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邢台学院学报》2014,(3):64-67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改革"又一次成为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关键词。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健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政策背景下,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再次被提到台前。改革必然"牵一发而动全身",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不仅仅涉及交易环节,其与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制度也是密切相关的。在未来制度设计过程中,不能仅仅考虑流转带来的短期利益,还必须从取得环节理顺全局的关系。该文就是在重新审视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与无偿取得制度关系的基础上,为下一步的土地改革提出一种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9.
宅基地改革的深化展现出一条清晰的“由物及人”的发展脉络,即从强调住房实物保障的管理规制向逐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制度安排转变。这一转变既符合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政策目标,又有利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居住层面的化解。但这一转变还面临多重挑战,具体表现为农民集体所有权弱化、忽视农村居民代际差别、未关照兼业农民的住房需求、司法裁判对法益的分配失衡。对此,应从在制度和收益层面落实农民集体所有权、关注农户内部利益协调、宅基地征收补偿司法纠纷倾斜保护农户利益、切实维护宅基地使用权人的合法利益四方面入手,深化宅基地改革,推动由物及人的转化,最终显化宅基地的财产性,以减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助力全国人民迈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0.
农村宅基地法制建设的基本现状与完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宅基地法制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绩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在改革与完善中国农村宅基地法律制度过程中须采取以下对策:建立健全宅基地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和完善宅基地管理的执法体制和手段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宅基地管理人员及农民的自觉守法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