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文森特·凡高是后期印象主义绘画大师.他用旋动而又凝重的笔触变化,明亮而又强烈的色彩对比,单纯而又厚重的体面关系,表达了他对大自然、对劳动者及劳动生活的无限同情和热爱.他的绘画具有"真实性"、"写意性",画面中还充溢着自我牺牲的热情和强烈的悲剧色彩.他的绘画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表现主义画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他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他既有儒家入世思想,又有道家处世哲学;他既沉迷传统文化,又追随现代理念;他既留恋华夏国粹,又崇拜西方文明.他自称是"一团矛盾".而这"一团矛盾"有一个思想核心或根本特点,就是真诚.正是一个"诚"字把儒与道、中与西、传统与现代各种思想奇妙地在他身上揉合成一团.林语堂自身存在的种种矛盾,就是他真诚天性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3.
"刺猬"是他的外号.在经历了家庭变故后,他变得孤单、无奈、愤懑、冷漠.懂事起,父亲就一直在杭州工作,直到他读初三父亲才调回老家.粗暴的父亲使他敬而远之,而从小无微不至关心他成长的母亲却在他读高一时病故.他接受不了母亲离他而去的噩耗,更接受不了因父亲的不负责任而延误母亲的病情.几个月后,父亲又闪电般地再婚.怎一个"恨"字了得!他恨父亲,他恨这个家庭,他走向了叛逆之路.初中三年都是班长的他,开始了抽烟、酗酒、谈恋爱、打架斗殴……他桀骜不驯,当犯大错时,他的口头禅就是"不要你管"!老师不能管他,同学更是怕他.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阶级观是和现实紧密结合的活的知识,而不是接受书本灌输的简单的概念.他认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是根本对立的,但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性格感情等""都带着"阶级性,但又并非"只有"阶级性.这是鲁迅思想不同于许多人的重要特色.可是由于时代思潮的影响,他的观点有时偏离了这种基本特色而表现出片面性.  相似文献   

5.
很久以前就听说郑毓信教授的大名,也看过很多老师对大师的评论,称他是一杯由"数学"和"哲学"调制而成的"鸡尾酒".这次小学数学教研员培训,我终于见到了真实的他.他给人的感觉是长相宽厚、儒雅,有长者、学者风范,而他的讲座通俗,但又令人回味无穷,给我以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读过<孔乙己>的人都知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作者通过独特的肖像描写,为我们在孔乙己一出场的时候,便勾勒出其独特而又尴尬的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在鲁镇这个小世界中,他既不属于"短衣帮"也不属于"穿长衫"者,而又与"短衣帮"与"穿长衫"者有着一定的联系.这种独特的"边缘化"和"异类"身份是他悲剧命运的重要因为之一.  相似文献   

7.
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上总是有自己的特色的.曾谷荪老师就是这样.首先,他对待教改的态度就颇具特色:他有自己的见解,又不固执已见而能虚心吸取各家之长;他积极主张改革,又能冷静地思考而不见风转舵;他重视改革教学方法,又讲求实效而不盲目追求各种花样.他把"准、活、约、权"作为自己的语文教教学座右铭,在将近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中,黾勉追求,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教学风格.曾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是把"准"作为教好一堂课的前提的.他认为评价语文课的好坏,不能单看是否废除了旧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还要看教学内容是否正确、充实.先进的教学方法,必  相似文献   

8.
他是30年代最孤独的行者,创作中"人性"视角的选择在成就了他的同时也使他成了主流文人眼中的异类.对政治的无意忽略反而使他挖掘到了人性中较为深层的东西.无论是都市文明中人性的堕落,还是故乡生命的愚昧、无知,生命的辛酸在他的笔下娓娓道来却又触目惊心.都市本是他儿时梦,却不想梦醒时分理想在都市人性堕落的泥淖中陨落.回眸湘西,健康、优美又不悖乎人性的生命形式的追求,又在风中飘散.寻梦而来,追梦而去,失望中随手播下一丝希望,却又在无尽的失望中亲手解构了理想皈依的家园.  相似文献   

9.
她与他相识,是在一场老土的相亲中.去相亲的不是她,是她的女友.她是陪着女友去的.女友羞涩,不敢抬头看他.倒是她的眼光,放肆而大胆地落在他脸上,他身上,如急雨敲窗.他起初还佯装镇静,但到底被她的眼光看得不自在了,脸"腾"的红了.她瞅见那抹微红,"扑哧"一声,笑出声来.女友事后问,人还不错吧?她极力夸他,真的不错,又高大又英俊.  相似文献   

10.
上午8点30分,当我们如约赶到吴孟超院士的办公室门前时,吴老已经坐在他的办公椅上,开始接待来访的病人和客人.早听说,吴老不赞成医院给他按专家门诊收费,但他又不愿违反院里的规定,所以宁愿利用其他各种时间接待病人.这样,他门诊的地点、时间都可以不受限制.而这些"门诊"便全是他出义工了,连医院给医生的补助都拿不到.而吴老觉得,唯有这样,他心里才觉得踏实.  相似文献   

11.
"妓女"是文学创作中一个反复表现、常写常新的重要题材,关汉卿以他的不朽之作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的腐败现象和那些肆意玩弄与野蛮摧残女性的富豪权势者们的无耻嘴脸与卑劣丑陋,给读者以撼人心魄、催人泪下而又发人深思的强烈的艺术力量.而关汉卿热衷于"妓女"题材的原因.就在于剧作家所处的特定社珑会现实与独特的个人生活道路.  相似文献   

12.
许地山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始终奉行"文艺为人生"的方针;同时他通过佛、道与基督的比较而终成基督徒.也正由于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他的文学创作既为社会、为人生,却又为弘扬基督博爱精神,从而体现了他那种"落花生"般朴实无华的自我牺牲品格.  相似文献   

13.
快放学了,和时老师临时决定去仲其总家走一走.开学两个星期了,他的作业仍然经常"忘记"在家,叫他第二天带来,还是忘记.除了数学回家作业还能坚持,语文和英语屡屡出现这样的情况.于是,我们找仲其总谈了谈,询问他父母的电话想提前通知一声.结果他说不知道妈妈的电话,因为换了新手机,而爸爸又回老家宿迁去了.  相似文献   

14.
张恨水在"五四"后进京,以<春明外史>迅速崛起于通俗文学界,其作品中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成为他小说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他异乡人的身份,又使他对地方文化的呈现带有鲜明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贾平凹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和思维方式,再加上其勤奋好学而成功写出了大量文学作品,被誉为"鬼才"、"天才作家".作为一个作家,他无疑是成功的,而且在城市里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切.但农民出身的他,在获得了这一切后似乎越来越无法找到自己的精神与灵魂的安妥之处.他热爱故乡,对农村充满留恋,同时又看到了农村落后、愚昧的一面;向往城市却又难以接受城市的许多鄙陋.他是矛后的、痛苦的,他的精神始终游走于城乡之间,难以找寻到自己最终的精神归宿.他的这种精神上的徘徊无论在现实中还是作品中都有或多或少的表露.  相似文献   

16.
"豆芽"传记     
你知道何为"大力士"吗?若是不知,本人将通过<"豆芽"传记>为您详细解说,敬请关注. 在本班,最瘦的是豆芽先生,最高的亦是豆芽先生,然而力气最大的还是他.如此一个"又细又长"的豆芽同志,却有着独一无二的奇怪经历,他的力气比地球的引力还大,"大力士"这个词根本就是为他而造的.  相似文献   

17.
有道是:"自古才情多寂寞,从来高处不胜寒."艺术大师的寂寞,如冰山上闪烁的微光,美好而又清冷. 众所周知的国画大师齐白石,早年备受冷落,晚年盛誉加身,构成了他传奇的艺术人生.齐白石视绘画为"寂寞之道",这是他一生恪守的信条和成功的秘诀.  相似文献   

18.
康桥在徐志摩的心目中有着独特的位置:他的"单纯信仰"是在这里形成的,即"爱"、"自由"和"美".这个"单纯信仰"曾经让徐志摩迷醉并为之上下求索;但现实并没有为其理想的实现提供可能.当失意后的徐志摩又一次来到康桥却只能凭吊他的"单纯信仰"了,而《再别康桥》就是他为自己的"单纯信仰"所唱的挽歌.  相似文献   

19.
程建华 《班主任》2005,(11):24-24
世事无完满,而人人又都在追求完满.<杂文月刊>2003年第2期<弱点>一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美国陆军反间谍队的高级教官伯尼·费德曼不幸被德军俘虏.德国审讯员使出浑身解数,也没能从他嘴里撬出半点机密.后来,德国人把他送到德国一所培养间谍的学校,让他陪同一位教官上课.那位教官授课时错误迭出,刚开始费德曼极力忍耐,一笑置之.最终他忍无可忍,情不自禁地历陈德国教官的错误,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培养优秀间谍,不知不觉中泄露了美英情报机关的工作内幕,而这正是德国人梦寐以求的.故事耐人寻味,这位铁打的硬汉最终"出卖"了国家机密,而"出卖"机密正是缘于他自己的弱点.狡猾的德国人一手导演了费德曼的悲剧.该文一针见血地指出,费德曼的悲剧就在于他不容亵渎的职业神圣感和强烈的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20.
王士祯身为汉族士大夫,在清代政权建立之初出仕满清朝廷.难免会遇到各种来自仕途和人生的痛苦挫折.他的痛苦既有时代的,又有个人的,而他的淑世情怀让他能够从各种痛苦忧愁中解脱出来.很好地实现了人生价值,受到汉族士子的尊敬,在清代历史上曾被那些有志于科举的汉族知识分子奉为"典型"和"模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