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初步介绍了CMMI实施中试点的含义以及试点阶段在实施中的作用,并总结了企业在试点实施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并分析原因,为企业在实施中推荐了具体方法。鉴于企业实施的成熟度不同,进行试点实施的侧重点分析,以协助企业根据自己实施的成熟度来分析试点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为准确评估试点城市建设的绿色发展效应及不同试点政策之间的协同作用,将低碳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双试点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20年中国28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多期DID模型实证检验双试点城市建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相较于非双试点城市,双试点政策能显著促进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且,相较于单试点政策,低碳城市和创新型双试点城市建设对地区经济绿色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双试点城市可以通过提升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与优化产业结构两条途径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异质性分析表明,双试点城市建设对东部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继十项教育改革任务的试点地区公布后,教育部于2010年底又公布了一批综合改革的试点地区,其中,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任务,包括切实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探索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试点区域有山东省、湖南省和重庆市。  相似文献   

4.
周迪  周丰年  王雪芹 《资源科学》2019,41(3):546-556
低碳试点是实现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不仅有利于低碳试点地区更好地推进低碳工作,而且对于低碳试点政策的进一步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但低碳试点政策能否实现碳排放绩效的提升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本文以第二批低碳试点政策为例,基于2012—2016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方法研究低碳试点政策对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以有效降低样本自选择及政策内生性等问题导致的处理效应偏差。研究发现:低碳试点政策对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下降具有显著且持续的推动作用;进一步的机制识别结果显示,低碳试点城市主要是通过能源效率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方式实现碳强度的下降,且产业升级的效果有逐年增强的趋势,但通过城市绿地碳汇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碳排放的目标尚未实现。基于此结论,本文认为中国应进一步推广低碳试点政策,积极探索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提升宜居绿色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7,(26)
为应对技能人才短缺,国家号召企业积极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在试点过程中,国家虽然制定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方案》,但是仍存在不足:学徒流失率较高,学徒参与积极性低下。基于学徒参与试点的学习动力调查分析,提出加大学徒制试点的宣传力度,加大学徒技能提升和薪酬的关联度以及强岗位需求与理论的耦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试点政策已经成为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优势公共政策制定机制,科技创新试点为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发挥了引领性作用。从“增长极”到“创新极”的理论增进过程中,“创新增长极”成为符合中国现实的发展方向。然而科技创新试点政策的实施成效如何,试点能否成为创新增长极等问题仍缺乏系统性分析。研究界定了“创新增长极”的概念与内涵,并结合科技创新试点的政治运转逻辑搭建理论框架,最后基于实证分析验证了其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实施的科技创新试点能够成为创新增长极,理论和实证分析都支持这一观点。科技创新试点伴随着“集聚创新资源—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辐射带动邻近地区发展”的发展机理,通过强化综合优势成为创新增长极。此外,相比于系统性评估,单项试点政策的集聚效应和经济效应会存在约7%-19%和8%-26%的高估。研究基于中国实施的典型科技创新试点政策,旨在为优化地区资源配置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7.
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国政府分别从2010年和2008年开始进行低碳城市和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并不断扩大试点范围.准确评估试点城市建设的政策效果以及不同试点政策之间的协同作用,对进一步推广试点政策、改善政策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9—2017年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低碳城市和创新型城市政策...  相似文献   

8.
王翠翠 《未来与发展》2023,(1):104-112+103
政策试点是中国政策创新的经验表达,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政策试点在探索创新路径、积累改革经验方面发挥着独有的优势。基于对丽水市扶贫改革试验区政策执行过程分析,可以发现试点政策执行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通过对既有政策要素的整合,试点政策执行是“试对”结果的不断强化。政策模糊为政策执行中的选择、决策提供了空间,试点政策执行就是顶层规划下地方政府的主动探索,试点政策执行既有可能陷入路径锁定的困局也有可能在渐进改革中进行创新。实现政策创新就要在充分认识政策模糊价值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激励并培养积极的自主意识。  相似文献   

9.
绿色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最亮的底色。以“双碳”目标为背景,基于企业与客户的二元供应链关系,实证检验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客户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表明: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客户能够显著提升企业ESG表现。对企业ESG表现的分维度研究表明,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客户对企业E和S维度的表现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而对企业G维度表现的提升作用不显著。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客户通过倒逼效应提升企业ESG表现。短期内,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客户倒逼企业“末端治理”;长期内,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客户倒逼企业“前端预防”。当企业位于低碳试点城市、处于高碳排放行业时,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客户对企业ESG表现的提升作用更显著。企业ESG表现提升并不能直接增加企业价值,但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客户能够倒逼企业提高环保投资水平和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进而推动企业ESG表现显著增加企业价值,而且长期更有效。基于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客户这一新研究视角,揭示了低碳减排与ESG实践的激励相容机制,不仅为深入理解我国碳试点的微观作用效果提供了新思路,而且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  相似文献   

10.
分析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的碳减排状况,为现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改进提供经验依据。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是否存在碳减排效应,并采用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PSM-DID等方法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通过中介效应分析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转型的传导路径,最后分析试点政策的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1)试点政策显著降低试点地区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碳减排效应;(2)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转型都是试点政策实现碳减排效应的作用路径,绿色技术创新在降低试点地区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中分别发挥了12.38%和5.51%的作用,能源结构转型则分别发挥了3.74%和0.47%的中介效应作用;(3)北京的碳减排效应在6个试点地区中最强,其次是上海和天津,湖北和重庆的整体碳减排效应较弱。研究结论为更好实现“双碳”目标、同时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技术创新提供的主要启示包括,要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减碳政策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企业知识产权试点意义的阐述,提供了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工作步骤、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刘鑫  李婷婷  陈光 《科学学研究》2020,38(7):1197-1206
2016年四川省率先实施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政策扩散,是典型的中国情境下的政策试点案例,但缺乏对其综合效果的评估。本文着眼于检验并评价政策试点的综合效果,以期对未来相关政策完善和政策试点效果的追踪评价形成有益启示。本文应用双重差分法构建量化模型,就高校职务发明的产权结构、转化数量、产出数量和专利质量提出研究假设并予以检验。研究表明,四川省的政策试点对省内高校既有的职务发明专利成果而非新申请专利的产权结构产生影响,对专利增量、质量和转化未有显著正向作用。由此提出对试点政策的反思,并从政策试点的目标、行动、配套、评估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低碳技术知识的流动与循环是“双碳”目标下构建“双循环”开放新格局、促进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但国内驱动政策研究缺乏。本文基于2006-2019年中国218个地级市的平衡面板数据,以专利信息反映低碳技术知识流动,采用多时点DID方法实证检验国内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低碳技术知识流动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在总体上有效促进低碳技术知识流动,但主要表现为加快低碳技术知识流入,而试点政策对低碳技术知识溢出的促进作用没有显现,表明试点的示范效应不足。(2)试点政策能够促进灰色与清洁两类技术的知识流动,但对更具渐进增量特点的灰色技术作用更加显著,这与清洁技术知识流动速度极快的现实形成较大反差。(3)试点城市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层次有助于强化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促进作用,且东中部地区、一、二线和非资源型城市的政策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应积极推动低碳城市试点的示范推广与扩区工作,激活清洁技术活动,并尝试采用差异化的试点政策;东中部地区与大城市应利用人才与产业等优势扶持清洁技术,引领深度低碳转型;西部地区、中小规模、资源型城市更应注重试点与其他政策的协同,以形成促进知识...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广西低碳社区试点发展现状,分析了广西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广西低碳社区试点建设的几点建议,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合理的低碳社区规划、整合相关政策、加强能力建设、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及加强宣传引导。  相似文献   

15.
    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关于碳交易机制对企业绿色创新影响的分析缺乏微观企业层面的经验证据。本文基于2009—2016年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专利数据,以2013年末在7个省市开展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三重差分的估计方法,通过对比碳交易试点政策实施前后、试点省市相对于非试点省市、高污染行业相对于低污染行业的企业绿色专利申请占比的变化情况,探究碳交易机制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的影响,并进行了一系列异质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相对于非试点省市和试点省市的低污染行业,碳交易试点政策能够提高试点省市高污染行业的企业的绿色专利申请比例。(2)相比于发明类绿色专利,该政策对绿色专利中的非发明类专利的促进作用更强。(3)相对于国有企业,该政策对试点省市上市公司中非国有企业的绿色创新的激励作用更加显著。此外,本文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增加高污染行业企业的科研人才引进和提高科技研发支出、提高企业资产净利润率,进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为中国实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提供一定经验支持;为如何实现提质增效、更好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和绿色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校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下放改革是促进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重要举措。采用65所高校2009~2017年的科技统计数据,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方法(PSM-DID)评估“三权下放”改革试点政策促进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效果。研究发现:(1)“三权下放”改革试点政策对高校专利转让数量和转让收入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试点政策对专利转让数量存在时间滞后效应,对专利转让收入存在动态效应;(3)试点政策效果存在异质性,主要促进了双一流高校、东部高校和理工类高校的专利技术转移;(4)专利申请对于试点政策促进专利技术转移具有中介作用,试点政策通过减少专利申请提高了专利技术转移绩效。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企业专利培育、试点和示范工作的优化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市企业专利培育、试点和示范工作是促进企业专利工作的一项政策措施,旨在推动企业创新,提升企业对专利制度的应用能力,提高企业的专利管理水平。为了进一步优化企业专利培育、试点和示范工作的相关政策,对上海市专利培育、试点和示范企业以及具体政策实施单位进行实证调研,分析了目前上海市企业专利培育、试点和示范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合肥,如何适应本地区特点去构建创新型城市,探索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从现状出发,针对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的视角检验“以点带面”这一中国特色改革举措产生作用的过程与机理。以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该政策的实施对邻近城市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对邻近城市产生了“示范效应”,提升了其创新水平;“示范效应”具有空间差异性,东部地区最大;“示范效应”具有动态波动性,随时间变迁起伏变化。②“示范效应”具有城市异质性,在不同邻近距离、不同等级城市间均表现不同。③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通过政府政策制定的邻里效应和促进试点邻近城市创新要素集聚共同产生影响。本文的研究一方面为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的综合评价提供了新视角,另一方面也为政策措施的改进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任曙明  王梦娜 《科学学研究》2024,(5):977-990+1052
将“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的冲击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信号传递理论,分析了该试点政策影响科技企业研发投入的内在机理,并基于2009-2020年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微观数据,运用渐进DID模型评估了该试点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该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科技企业研发投入,且这一政策效应具有持续性。此外,政策的研发投入效应在不同生命周期、不同所有制以及不同规模的企业间存在差异。机制检验表明,该试点政策通过财政补贴效应、信贷支持效应和机构投资集聚效应对科技企业研发投入产生影响,其中信贷支持效应贡献度最高,机构投资集聚效应贡献度次之,财政补贴效应的贡献度最低。拓展分析发现,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科技企业的创新产出,并提高了科技企业的创新质量。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的研发投入效应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