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偌大的学校,没有严格的制度可不行;有了制度不去遵守,那当然更不行!对于作为班主任的我来说,当然得领着这帮小鬼遵章办事了。可有时也不妨放下"铁石心肠","慈悲为怀",把制度暂且轻放一边。细细揣摩,暂且  相似文献   

2.
在写作中,我们不是像照相一样的有什么写什么的,而常有大写意的手法,而是选取精彩的部分、动人的部分、本质的部分,可以选一段时空,也可以选取一个瞬间。选什么,去什么,全为着你的主题而服务,当然,也不排除作者在截取过程中的顿悟而出现新思想或主题。往往这种临时顿悟出来的主题更能出奇制胜。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用截取法写的文章很多的,如《七律·长征》中截取的几座大山,选取"天安门上只那一句"来说明"领  相似文献   

3.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古柏行》,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诗写得生动形象,也极有气势。但是宋代著名学者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对“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两句提出异议。他说:“古柏‘四十围’是直径七尺,而高‘二千尺’不是太细长了吗?”其实,沈括这种批评是错误的,错在用算术来解析诗人的话。因为读诗,不  相似文献   

4.
<正>在英语教材中会遇见这样一个句子:Certainly I don’t teach because teaching is easy for me.译:我当然不是因为教书对我很容易才教书的。此句由课文内容可明显看出,其否定词not并不是否定主句谓语动词,而是转移到否定后面的原因状语从句。因此不可译成"我当然不教书,因为教书对我很容易。"这种语言现象被称之为Transferred Negation,即  相似文献   

5.
写作掌故     
意尽即止唐代开科取土,选拔人材。考试时考诗不考作文。这种考试规定很严,它要用五言六韵,也就是每句五个字,两句押一韵,一共要写十二句。这种限制把当时的考生束缚得太死,写出的诗大多徒具形式,内容空洞无物。然而也有佼佼者,敢于突破框框。如诗人祖咏在考试中只写了四句就交了卷。这就是有名的《终南望余雪》一诗。诗的四句是:“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这首诗精炼地描绘了雪后远眺终南山的情景,但只有四句。于是试官就问祖咏为什么不写完全诗十二句,祖咏只是淡淡地回答了两个字:“意尽。”(邓耀武)  相似文献   

6.
有的人写了很多诗 ,却不是诗人 ;有的人即使不写一句诗 ,也象个诗人。诗是一种气质和情怀 ,一个人有了这种气质情怀 ,写不写诗就不重要了 ,他已从这种气质情怀中感受到生命的深度和意蕴 ,诗在他的生命中 ,在他的呼吸中。不写诗 ,他已是个天然的诗人 ,他很可爱 ;若写诗 ,他除了自己感受诗还要把感受到的诗记录下来让别人分享 ,他就更可爱了。姚轩鸽就是这种可爱的诗人。我总认为 ,真正的文学家、诗人 ,是一些“超额完成任务”的人。比如屈原 ,做政治家他是个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好政治家 ,他的政绩肯定出色 ,他已完成了任务 ,但他除了关注现世…  相似文献   

7.
有一句老话叫"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一些不正当思潮的影响,也总有人认为教师的职业低人一等。其实,教师的职业决不是让教师变得平庸的岗位,只是有很多人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在认识上出现了某些偏差,或者说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价值取向和意义还理  相似文献   

8.
<正>唐朝诗人郑谷有一首著名的诗《淮上别友》: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在唐代的诗坛上,郑谷虽然没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地位那样高,但也是一位颇有名气的诗人,写诗的水平当然就不用说了。就这首诗来说,也是一首很著名的"送别诗"。然而,明朝的诗学理论家谢榛却认为这首诗的结尾句写得不好,只写出友人和自己分手,"送别"的意思太明显了,没有余味。于是就把这首诗改为:  相似文献   

9.
乏味的语言     
宋朝诗人黄山谷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林语堂解释为:你三日不读书,别人就会觉得你的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当然也说得通,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往往是乏味的,因而是不让人喜欢的。可是,你是否留意过,一些大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写过一些让人感觉乏味的文字,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大作家的语言功底有  相似文献   

10.
<正>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记叙文的写作,文通句顺、事件清晰已经不再是写作的终极目标。高中记叙文写作相对于初中生而言,要有更深层次的追求。记叙文是一种记叙事件、描绘人物的文体,其最大的特点是要能以真情动真心。正如唐朝诗人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记叙文的写作要能"煽情",真正地用真情打动读者。当然,这种"煽情"不是要违背客观真实,而是强调一种艺术的感染力,并非鼓励胡编乱造。本文就简单谈谈在记叙文写作中如何"抒发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