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游憩商业区(RBD)作为城市的又一功能逐渐发展起来,本文结合当前对于RBD的研究,在介绍城市游憩商业区概念和研究现状基础上,结合南滨路情况分析了城市RBD形成机制,得出需求因素、供给因素、政策支持和理论基础构成了城市RBD形成机制系统。  相似文献   

2.
文章把系统控制论引入到城市游憩商业区研究中,在构建其产生发展的动力机制的基础之上.把TBD看成一个大系统,分析其结构和功能,指出了如何控制TBD良性运营的途径,并以福州市为例进行实证,指出建设城市游憩商业区对城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市游憩商业区是打造现代城市形象、建设宜居宜商宜游城市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城市旅游化进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阐述城市游憩商业区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以福州为例,分析了福州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发展现状与特征,特别是在游憩商业区发展要素上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了福州城市游憩商业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从优化业态结构及其空间布局、增强文化体验、加强公共服务系统软硬件开发建设、完善游憩产品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福州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论述了城市RBD的概念及其形成机制。然后,分析屯溪区游憩商业区发展的动力条件,指出屯溪区发展游憩商业区的必然性,并结合黄山屯溪区城市RBD的发展状况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城市游憩商业区是城市游憩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同时也是城市旅游的重要吸引物.本文对RBD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归纳出城市RBD3种主要类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上海、武汉RBD发展研究,提出了城市RBD发展的主要形态模式,旨在为国内城市RBD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随着产城融合和全域旅游的发展,需要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城市游憩系统和游憩空间的布局,城市的居住空间、工作空间、交通空间和游憩空间的界限不断被打破,呈现不同程度的融合,形成了城市新型生活休闲游憩空间。本文以临沂市为例研究了临沂市游憩商业区(RBD)、滨水游憩带、环城游憩带(ReBAM)的空间布局融合情况,重点研究了街道、广场、公园、景区景点、建筑空间、滨水河道等游憩空间的构成要素与产业体系布局、工作空间的链接,提出了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游憩空间场所精神挖掘的重要性与提升城市休闲游憩空间体验性等策略,为城市人居环境的社会、居住、人类、自然、支撑五大系统建设提供了研究基础,为更有效的游憩规划和游憩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乡村游憩带作为城市环城游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大众消费的先遣热点区,村落活力的提升与村落环境的改善也成为当下不容忽视的严峻课题。文章以安徽省合肥市崔岗艺术村为例,从游憩设计学角度出发,分析其游憩背景、游憩选址,基于该基础,探讨其游憩分区、游憩交通、游憩建筑、游憩景观以及其基本配套小品设施。并针对现状矛盾,提出未来发展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8.
文化宫商圈地位的巩固和提升要从点、线、面、流四个方面去思考。文化宫商圈的定位要侧重于游憩商业区(RBD),借助天宁寺、红梅公园等文化积淀深厚的人文资源,走“功能综合发展,文化名河特色,文化旅游带动商业”之路,成为风格与南大街迥异但又互补、功能完善的现代都市游憩商业区。为此,需要进行文化宫商圈的整体布局,提升商圈内的商业文化品味,坚持“整体规划,只租不售”的管理模式,注重商圈游憩氛围的环境设计。  相似文献   

9.
城市游憩功能的发挥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游憩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为基础.游憩绿地在整个城市游憩系统中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就城市游憩系统中的绿地类因素对城市的影响及其配置作出阐述.  相似文献   

10.
城市居民游憩行为特征分析——以河北邯郸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后工业社会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善及人们闲睱时间的增加,城市居民对游憩活动的需求不断增长,城市游憩逐渐成为现代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我国对城市游憩的专门研究一直以来较少,大多散见于社会、文化、经济及景观研究中,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以说仍处于探索阶段。作者在利用Spss软件对邯郸市城市居民游憩行为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游憩者游憩行为的基本特征,并对其原因进行了相关分析.希望通过邯郸市这一特定区域的研究来发现与探讨城市游憩的一般规律,从而对城市游憩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城市游憩功能的发挥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游憩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为基础.游憩绿地在整个城市游憩系统中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就城市游憩系统中的绿地类因素对城市的影响及其配置作出阐述.  相似文献   

12.
全域旅游是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环城游憩带作为都市周边旅游的重要承载空间,应从全域旅游的视角谋划发展。南昌作为省会城市,将其环城游憩带作为研究主体,发现目前其发展存在产品、线路、功能分区等方面的问题。全域旅游的理念为上述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可以采用点带动线,线串联面的整合模式,即从提升和丰富旅游产品、规划主题线路以及整合区域空间三个方面联动发展,以探索南昌环城游憩带的未来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行道树能够有效调节街道空间的微气候,优化夏季室外热环境的舒适性,并与居民健康效益存在运作机制,对人类健康福祉和城市可持续性有重要意义.对国内外城市行道树调节街道空间微气候、与城市居民热环境适应性的研究在作用机制、驱动因素、评价方法和研究方法 4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梳理,冠层特征是其发挥调节作用的主要驱动因素;热舒适指数PET和UTCI是对微气候量化结果进行评价的主要方法;研究方法从实测法向数值模拟转变,由单一方法趋向多方法结合,获取的数据类型更加多元化.但多数研究仍以关注其提供的生态微气候调节能力(物理水平)为主,影响行人居民热感知及热适应性(心理水平)的研究数量仍较少,对未来行道树与城市热环境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王瑛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12):62-64,107
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山水城市需要重视体验型游憩功能的开发。本文分析了山水城市在体验型游憩功能开发上的优势,同时结合体验型游憩者特征,提出了乐山开发其体验型游憩功能的对策:城市建设突出山水特色、城市氛围营造注重融人山水主题、挖掘特有山水风物以策划山水节事、加强城市山水体验游憩空间的建设、精心设计山水体验型游憩产品。  相似文献   

15.
构建城市核心休闲区已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趋势和热点课题。文章提出了核心休闲区(CLD)的概念内涵,认为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类型、层次和特色的休闲经济单元;是以景区景点为核心,以旅游产业为主导,辅以文化、体育娱乐、特色餐饮、休闲购物、信息咨询、教育等休闲相关产业,市政交通通达的城市功能区;是城市建成区中休闲企业、公共休闲设施、休闲消费、休闲服务等要素间具有发达的内部经济联系,休闲活动高度集中,具有显著休闲功能的城市空间。在历史文化名城中核心休闲区游憩、旅游承载能力强,文化、旅游、休闲等经济活动高度集中,游憩游客和休闲居民接待量大,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休闲产业高度融合。本文还以开封市这一历史文化名城为案例,探讨了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休闲区的形成机理,其驱动机制表现为政府调控与城市管治、空间集聚、场所依赖和产业联动;同时具有历史文化协同拉力和休闲引力的推力双重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广州亚运会旅游即将来临,对其产品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意义。这种旅游具有内容休闲化、消费理性化、时间短期化、旅程便捷化和服务专业化的特点。根据广州亚运会旅游现状,旅游产品开发急需提升广州休闲旅游的游憩商业区,充实珠江游的文化内涵,推出顺便性旅游线路产品。  相似文献   

17.
从分析游憩商业区RBD的含义和功能入手,针对徐州户部山商业步行街的发展现状,从总体上把握了步行街的设计和构思,主要从塑造人性化空间,完善商业性功能和再现历史文化特色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设RBD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历史街区是城市中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发展孕育中逐步形成的,凝聚着所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城市游憩空间形成的物质基础。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资本和人口的高度集中,城市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在旧城改造的浪潮中,由于缺乏保护的理念和意识,造成历史街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的严重破坏,使得历史地段的游憩空间逐渐失去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游憩空间是城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组成内容,结合旅游、地理、城市、生态、社会经济等理论,以及当代人追求健康、向往自然、寻求个人空间的主旋律,营造出一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游憩空间,较好的推动我国城市游憩建设的水平,有助于中国城市发展走向科学、理性、文化内涵丰富之路。  相似文献   

19.
对城市游憩系统认识的不足给城市游憩规划的科学制定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从自组织理论的角度来认识城市游憩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形成的非特定干预等自组织特性,有助于人们从新的角度认识城市游憩系统,为城市游憩规划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过程中出现的无序、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需厘清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因素。区别于以往研究对理论框架和城市间异质性关注的缺失,本文以35个大中城市为研究样本,分组实证分析不同城市用地扩张驱动机制的差异。结果显示:第一,居民收入水平、城市人口数量和交通条件是影响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三大重要因素;第二,农业地租水平及中国特色的土地财政制度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影响较小;第三,不同类型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因子差异显著。有鉴于此,各地政府应按照城市发展目标,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吸引人才及完善交通道路设施,因城施策,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