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秀征 《天津教育》2013,(16):28-30
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是决定课堂效益的重要因素,而教师的文本解读是确定“教什么”的先决条件.一、教师文本解读的内涵和意义文本解读,“用‘文本’取代‘作品’”,强调的是文本的自足性和读者阐释的开放性,文本的意义有待于读者的理解.“用‘解读’取代‘欣赏’”,强调的是文学阅读活动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2.
【我解读】 孙绍振教授在《文本细读》一书序言中说:“文本微观解读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还原’与‘比较’。”那么,孙教授所说的“还原”究竟指什么呢?不妨举个例子,当读我国古代神话故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时,虽然内容不同,故事各异,但如果我们用“还原”的方法解读,  相似文献   

3.
本刊今年第3期和第6期,分别刊发了“聚焦‘文本解读’(一)”、“聚焦‘文本解读’(二)”两个专辑,就“教师应如何解读文本”、“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走上与文本有效融合的解读之路”、“青年名师的文本解读方法”等问题为读者呈现了一系列精彩的文章,读者反响热烈。本期,我们将这一系列专辑的最后一辑奉献给读者,目的在于探讨文本解读的误区及其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4.
一、语文学科的重新定位对于“语文”学科名称的来历,叶圣陶先生有过一段经典论述:“‘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相似文献   

5.
睢瑞丹 《考试周刊》2012,(68):30+22-30,22
关于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地位,早期语文教学专家是非常重视的,曾有过“以本为本”即以课本为本位的定位。但随着接受美学的影响和“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的提出,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地位开始动摇,并出现了随心所欲解读文本的现象。对此.语文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提出了“文本也是‘主体’”的论断.这对阅读教学理论是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文本解读应是语文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渠道,它是以“文学、经典”为核心,让学生“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一条道路,让学生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钱理群语),这是塑造心灵,激发生命力、创造力,实现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但是,在最近几年语文文本解读却遭到严重的削弱,课堂一味追求热闹,忽视文本,不善解读,成了语文课最大的心痛。前不久正好赶上了一次市级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太赛,我听了四十多节课,其中不乏优质课,但也有许多课严重变味了,成了“班会主题课”“才艺展示课”“影视欣赏课”“主持人比赛课”“口头辨论大赛课”等等。究其原因,就是“文本解读”的缺席。这几乎成了一种时尚,不禁令人感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文本内涵的解读:揭示文本的隐蔽意义关于《伟大的悲剧》内涵的解读,张欣从标题和文本最后一段入手,分析斯科特一行人的"伟大"与"悲剧"。她认为:"‘悲剧’是指‘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伟大’是因为‘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①庄庆娟则结合分析斯科特一行在南极探险途中所表现出  相似文献   

8.
一、背景和问题 传统文本教学往往以教师分析为主旋律,以教参为准绳,文本解读“单一化”,学生思维“定向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薄弱,难于发现问题,困于思考问题,阅读个性慢慢磨平.恰如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所批评的:“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这只能是学校教育的失败.”可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多元化解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基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紧扣文本内容,以“见微知著,‘悦’读经典”读书分享会为情境任务,设计了“走近经典,整体介绍”“细读文本,见微知著”“延伸拓展,‘悦’读经典”“集结成册,传播经典”四个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帮助学生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探究《皇帝的新装》中人物的心理,对解读与教学都具有积极意义.文章结合课文文本,从“照妖镜——从‘自大’到‘自卑与自欺’”与“遮羞布与挡箭牌——‘揭骗’文本细读”两个方面,揭示了《皇帝的新装》之所以具有深刻讽刺意义的心理原因与生活基础.  相似文献   

11.
王瑜 《嘉应学院学报》2011,29(12):69-72
现代不仅是时间上的所指,更牵涉到人们的认识方式和价值追求。现代性在社会发展领域表现为对理性精神的追求,在审美艺术领域却有着相反的呈现———对理性的消解。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表现,较之西方有着相异的取向。现代性文学史观受到了思想领域评判的影响,只有回归人文与文本,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才有可能实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12.
佛经中的摩尼是珠之总名,又名如意珠,具有多种异能。唐人受佛经的影响,由摩尼宝珠的某种异能联想创作了小说中奇异的宝珠。这些宝珠根据其功能特性可分为如下几种:济世救民的转轮圣宝,龙神相夺的聚宝神珠,生泉离垢的净水摩尼。这些宝珠故事虽然已经中国化,但仍然与佛经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宣讲了大量的佛教义理,《心经》内容又占有较大的比重,作品不仅全文引用了《心经》并在作品中多次提及,且师徒间以之为谈资,相互勘验对方的佛学修为,作品对《心经》部分原文一再引用,对《心经》义理一再发挥和阐释,化《心经》名相为人物形象,在《心经》空观的影响下,作品穿插了大量谈空的诗句,主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心经》的崇爱,而且大大增加了作品的佛学美感,也拼成了作品宗教内容的万花筒。  相似文献   

14.
宗白华先生是一位学术研究的开拓者。他以西方美学为参照,以中国古典美学为根基,成功地开拓出中国古典美学转换发展的新空间。本文意在结合宗先生美学研究的实践,浅析他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的学术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西译论从一开始就与美学结下了不结之缘.当代翻译学发生文化转向后,人们开始探讨翻译美学.语用学对语言的使用作动态的研究,它介入翻译美学可以为翻译学提供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论文重点选取语用学中的顺应理论,研究它如何帮助翻译审美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再现原作的美.  相似文献   

16.
《圣经》中关于伊甸园的故事是人类自身觉醒的隐喻。自此,人便有了理性。在理性引导下,西方人对美的探讨便长期依附于哲学,求‘真’便成了对美的本质的唯一指归,犹如中国古人把美依附于善一样。但是,当“真”被证明为虚妄时,美的本质便成了让人不可信赖的东西,于是,西方美学便陷入了困境,怎样才能使美得到拯救,成了人们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语文的本色和最高境界是诗意,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具有语言的诗意美、形象的诗意美、情思的诗意美的特征,语文教材也自然为语文教学的诗意化提供了沃土。  相似文献   

18.
佛教的传入掀起了汉语史上第一次外来语输入的高峰。“合璧”词便是汉语吸纳外来语的产物。文章主要考察了汉译佛经中的“合璧”词的构成、特色及其影响。研究表明,“合璧”词不仅体现了汉语与梵语水乳交融的时代特色,也对后世的外来语引进和汉语自身词汇系统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中国美学的若干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现当代美学,大体上说,是“西方美学在中国”,其时代大背景是“西方文化在中国”。这里的“西方美学”主要是指西方的传统认识论美学,而不是由康德道德形上学(神学)所突破的道德美学本体论。后者正是架接中国心性哲学美学,即道德形上学哲学美学的直接参照系。美学学科应有两种不同形态:哲学体系型美学与诗性智慧型美学。当务之急,是引入康德的美学智慧(美是道德的象征),去梳理、建构中国道德美学本体论;诗性智慧型美学是中国美学的特长,我们已洞开大门。我们面临着一体两面的难题:一方面要建构道德形上美学(外),另一方面又要相应地转换思维方式(内),“合内外之道”,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汉译佛典翻译文学选>词语注释有数例不妥,或当注未注.今为补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