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晋陆机在罹难之际,曾云:“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后人将此言与秦相李斯“上蔡之犬”的典故对举,故后人有“上蔡之犬,不戒于前;华亭鹤唳,方悔于后”的感慨。上蔡是李斯的故乡,但华亭与陆机、陆氏家族有何联系研究者们一直存在着争议。因此,考证“华亭”的地理位置,了解其沿革演变,揭示它与陆氏家族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相似文献   

2.
平庸有罪     
公元前254年,李斯第一次登上了中国历史的大舞台。 李斯此时的角色,只不过是扮演一名小得不能再小的公务员,在楚国上蔡郡做一名看守粮仓的小文书,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浑浑噩噩,不知老之将至。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在上班时间溜号,牵着自家养的一条黄色的土狗,带着年幼的两个儿子,出上蔡东门,到野外追逐狡兔。  相似文献   

3.
说“布衣”     
秦丞相李斯说:“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抉于此。”李斯的语,是在寿宴上讲的,于踌躇满志的同时,也流露出自警之意。蜀丞相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这是诸葛亮在出师伐魂时,向后主刘禅上表所说的一段话,表现了他谦逊和自勉。  相似文献   

4.
布衣     
李斯说:“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李斯的话是在踌躇满志的时候说的:“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可谓富贵极矣。”  相似文献   

5.
韩非(约公元前二八○——前二三三年),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他屡次建议韩王实行政治改革,但没有被采纳。后来,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其中的《五蠹》、《孤愤》等篇后,赞叹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相似文献   

6.
李斯是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人,年轻时做郡中管文书的小吏。一次,李斯见到吏舍厕所中的老鼠多吃秽物,又常受人、犬的惊扰,而谷仓中的老鼠都吃粮食,并住在廊之下,安然自得,因此感叹说:“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①这种以生活环境决定人生价值的观点、促使他去追求能享有荣华富贵的美好处境。李斯看到秦国历来争战获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料定不久的将来,秦国必将吞并六国,称帝而治。秦国是李斯理想的“粮仓”。李斯认为人生在世,“诉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  相似文献   

7.
李斯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秦王朝著名的文学家。他曾“从荀卿学帝王之术”,为达“不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而西向说秦,作了吕不韦的舍人,成为秦的客卿。秦王十年“大索逐客”,李斯当然也在被逐之列。李斯早“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于是西向说秦,想主事秦国,建功立业,摆脱卑贱穷困之位。如被逐,他将何以建功?因此李斯是极不情愿被逐,乃上《谏逐客书》,希望秦王留客以达到留己的目的。秦王之所以看到此谏书后高兴地被说服,立即废除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这要归功于李斯的这篇谏书写得好,该文迎合了秦王的心理(引号内引自《史记》)。 纵观这篇谏书,李斯论证秦王“逐客之非”的问题,论证的过程严密有序,从维护秦王朝利益来看,显示其远大的政治眼光。李斯为客卿,面对秦王的逐客之举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也是涉及到自己的何去何从问题,在谏书的开头就以政治家的眼光直截了当地指出了逐客是错误的举动,这可谓是观点鲜明,没有一点乞求秦王留客的媚态。  相似文献   

8.
《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说难》。作者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的公子,约生于公元前280年,卒于233年。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学生,李斯自认为学问不及韩非。韩非口吃,不善于口头谈吐,而善于书面著述。他继承了荀子讲究“刑”的思想,又杂采了老子的“术”、商鞅的“法”、申不害的“形名”,成为先秦一位集法家之大成的思想家。他的政治主张受到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秦始皇的赞赏,入秦后,由于李斯、姚贾的嫉妒下狱身亡。  相似文献   

9.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咸阳城内,骄阳似火。虽是盛夏天气,天牢之内,仍阴气逼人。有一位老者,拖着迭遭酷刑的羸弱身躯和沉重的刑具,关在幽深寒彻的囚室中。这位老者就是曾经叱咤风云、为秦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大秦丞相李斯。统一天下的战略李斯的故乡上蔡在今河南省上  相似文献   

10.
韩非(约公元前280—233年),战国末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法家杰出的代表人物.出身于先秦韩国皇室,与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当时秦国已成统一之势,战国六雄已是强驽之末,积弱的韩国更是不堪一击.韩非死时离其祖国的灭亡不过三年,离秦始皇统一中国不过十二年.他曾上书韩王、提出变法图强的主张,但未被采纳.韩非虽具有过人的政治才华,此时却也无力回天.加上他有口吃的毛病,于是便退而著书,从理论上进一步阐发革新政治的重要性.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始皇看到后赞叹不已,甚至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后来竟以武力胁迫韩王派韩非去泰国.不久,被李斯、姚贾诬陷,毒死狱中.其著作保存在《韩非子》一书中.  相似文献   

11.
(一)风,涌起……吹动起上蔡城外,那油黄色的,浅浅的草坪……李斯躺在草坪上,任凭微风拂过脸颊,看着身边的两个儿,和养的黄狗嬉戏着,打闹着,追逐着狡兔……莫非,此生生于斯,死于斯?浑浑噩噩已度半生,一无所成……李斯终究凡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上蔡仓吏,即便在厕上,也能悟出这样的道理人之肖与不肖譬如鼠,在自所处尔……功业之心在体内复  相似文献   

12.
学过历史的同志,对李斯的名字是不陌生的,他一生中许多活动都与秦王朝的兴建和衰亡有密切关系。历代秦史的研究者们对该历史人物褒贬不一,评价各异,尤以对他在秦统一前后政治上、文化上的所作所为,誉毁悬殊,争议颇大。本文试在前人论著的基础上,简要地谈谈李斯其人在秦统一前后的历史作用。李斯(前281——前208年)字通古,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出生于“闾巷布衣”之家,年轻时做过管理文书的“郡小吏”,因不满自己“卑贱穷困”的社会地位,弃职“从荀卿学帝王之术”。他虽然在学术上对荀卿有所继承,“然旨趣与苟卿大异”,在思想体系上不尽相同。当时,七国争霸,战争不断。在七雄中,魏、韩、燕、齐、赵等诸侯国相继衰落。楚国虽大,也  相似文献   

13.
一韩非(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出身韩国贵族,喜刑(形)名法术之学,口吃,不善说话,而善著书,著有《孤愤》《说难》等十余万言。韩非著作传至秦以后,颇得始皇欣赏,始皇读“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为之叹赏不已。后韩非入秦事始皇,被李斯妒忌,终被杀害。《韩非子》一书,大抵多出于韩非自著。  相似文献   

14.
卢文 《中文自修》2001,(5):54-54
李斯者,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合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相似文献   

15.
贾谊(公元前二○○年——前一六八年),洛阳人。曾在河南郡守吴公门下学过荀卿、李斯的“南面之学”,受到了法家思想的熏陶。他二十来岁就走上政治舞台,先后做过博士、太中大夫、长沙王太傅和梁怀王太傅等一类的顾问官。死时年仅三十三岁。在短短的十五年的政治生涯里,他多次上疏陈述  相似文献   

16.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喜爱形名法术之学。其人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著书。他是先秦法家杰出的代表荀况的学生。作为韩国没落贵族后裔的韩非看到当时的韩国日渐衰弱,曾屡次向韩桓惠王和韩王安上书陈谏,主张修明法度,富国强兵,任用贤能,但未被采纳。于是,他便“观往者得失之变”,发愤著书立说,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阐明法制思想。秦王政看到他写的《孤愤》、《五蠹》等书,赞叹不已,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后来秦国攻打韩国以求韩非。公元前233年,韩国派遣韩非使秦。韩非入秦后,未及得到重用,便遭到李斯、姚贾的陷害,于公元前233年,在囚禁中被迫服毒,死于秦国。  相似文献   

17.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反对采取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主张恢复把土地分封给子弟们的古代分封制。丞相李斯反对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建议焚烧惑乱人心的典籍。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言,下令焚书。第二年,许多方士和儒生奉命去寻  相似文献   

18.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刚刚统一天下,就命令他的重臣、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进行统一文字的工作。李斯作了《仓颉篇》、赵高作了《爰历篇》、胡毋敬作了《博学篇》。这几部书中的文字,《汉书·艺文志》评为“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秦篆”就是我们所说的“篆字”。篆字是秦代的标准文字。那么,秦代的篆字到底是多少呢?  相似文献   

19.
杏坛大家     
《教师》2010,(12):F0002-F0002
生平 孟子 (公元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出身于贵族家庭,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相似文献   

20.
墨翟(约公元前468——前376年),鲁国人,一说宋国人。战国初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出身于手工业者,自称“贱人”。曾学儒术,因不满其说,另立墨家学派,与儒家对立。他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企图以此改变当时那种“别相恶,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