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是对武侠小说的本体研究.本文认为其本体包括两个根本方面:侠文化和通俗小说,其本体研究即是探究武侠小说与侠文化及通俗小说的本质关系.本文论述的是后一种本质关系,主要观点是:武侠小说本质上属于通俗小说的范畴,武侠小说成为一种通俗小说类型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在文化里,我重点研究文学;在文学里,我重点研究小说和戏剧;近年来附庸风雅,重点研究通俗小说;在通俗小说里,曾经用心研究过武侠小说;而金庸先生早早地埋伏在武侠小说里等待我这个假面伯乐,于是我们就狭路相逢,悲惨遭遇了。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普遍认为<鹿鼎记>是一部反武侠小说,并因此而认为<鹿鼎记>是一部脱离了通俗小说范畴的小说.事实上,<鹿鼎记>没有脱离通俗小说的范畴,它是一部体现了市民意识、市民文化精神的小说,是市民意识形态最为经典的表现,所以笔者认为它是一部市民文化神话.  相似文献   

4.
对20世纪50年代的通俗小说《烈火金刚》进行再解读,分析其意识形态遮蔽下的通俗性、传奇性特点。小说中武侠小说的主题模式、传奇小说的结构和情节、演义小说的人物分配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5.
晚清民国时期,通俗小说的发展如火如荼,韩倚松以平江不肖生及其作品为研究切入口,探索武侠小说在转型时期的表现和相关现象产生的原因。韩倚松从微观角度出发,用叙事学等理论研究平江不肖生作品的文本特征,总结出前现代小说的一些共性;从宏观角度观察市场、商业出版、印刷业发展对武侠小说及小说创作者的影响,绘制出民国时期武侠小说发展的立体版图。《平江不肖生:民国时期的武侠小说》一书还将作品中表现出的中国现代性置于世界现代性的经纬中,找到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通俗小说具有鲜明的类型化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类型小说几乎等同于通俗文学。但是“类型小说”的称呼并非与生俱来。如果以市民大众文学的脉络视之,到清末民初的鸳鸯蝴蝶派时期,类型小说才得以定型,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范伯群先生主编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以类型文学为标准,系统梳理了晚清以来主要类型小说如社会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历史小说等部分代表作品。随着时代和载体的改变,类型小说也悄然发生了流变,当下的网络小说主要表现为类型的细化,如武侠小说分成了玄幻、仙侠等,社会言情小说为都市言情、校园小说等取而代之,更有同人小说、女尊小说等和而不同的新文类不断涌现,这些类型小说皆与清末民初的中国通俗文学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7.
现代小说史的写作中,对现代小说发展历史面貌、通俗小说的容纳、涵盖问题有不同的认识:一种是视五四小说为自足的系统,拒绝或部分容纳通俗小说;另一种是认为雅俗相加才是"现代小说",致力于独立通俗小说发展历程的勾勒;还有一种是强调雅俗对峙的"整体"现代小说特征,力图描绘雅俗互动与融合.这些小说史都存在一些问题,如雅俗二元对立模式,站在精英文化立场评价通俗小说等.  相似文献   

8.
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仅是优秀的武侠小说作品,还是浸透中国精神的文化读本,作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融入到武侠小说的创作中,读者在阅读通俗小说同时,又能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林海雪原》是一部红色经典作品,《书剑恩仇录》是一部武侠小说。两部作品在传统小说的继承、主要人物的配置、英雄群体的塑造三个方面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共性。探究这一点以便对《林海雪原》文本作出合理的价值理性判断,旨在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红色经典与通俗小说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明代学者胡应麟的小说理论研究侧重于文言小说方面,但其对于通俗白话小说亦相当重视,尤其对于<水浒传>的研究,涉及作者、成书、版本、人物塑造、语言艺术等诸多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胡氏对于其他通俗小说亦耳熟能详.胡应麟的通俗小说研究在古代小说研究史中具有筚路蓝缕之功.  相似文献   

11.
拉斯普京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表现出三个特点:其一,扎根乡土,关注生活,关心人民,这是他小说创作的首要特点,也是其小说永具魅力的原因;其二,人道主义和道德审判的辨证结合;其三,他的现实主义中融合了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普遍使用的象征手法。这三者结合起来构成拉斯普京新的现实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12.
小说的真实性是建构小说的核心所在,是关乎小说是否成功的关键。一般来说,细节真实与对人物心理逼真的虚拟构成了传统小说的真实性。现代叙事学更注重叙事方式与角度,叙述人以其独立的叙述创造了现代小说,而细节的逼真与否反而被遮蔽和忽略。其实,小说真实性的建构并不在其内部,而是一个叙述者与读者的道德、心理立场的契合问题,双方共同的道德、心理体认促成了小说逼真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13.
"家庭"是文学思考生命、审视人性及揭示主题最为直接、透彻的视角.明清家庭小说几乎自始至终都弥漫着浓烈的感伤主义情绪,有着强烈的悲剧精神,悲剧主题是这一类别小说的共性特征.明清长篇家庭小说中的"家",最终都无可避免地走向了崩溃瓦解的边缘,作者于其悲剧的结局中寄托着一种寓意,即封建文化衰落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王朔小说的语言以反讽叙述为基调。通过运用“新京味”使其反讽具有世俗文化气息;通过“痞子说官话”式的置换语境形式使其反讽同人文、历史、政治相联系;通过譬喻,幽默化,调侃式等手段使反讽具有趣味性。这种语言吸引了许多读者,同时令一定群体的读者对王朔小说产生排斥心理。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王朔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人物,在小说走向通俗化探索上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小说与影视的结合在当代文艺界十分寻常。海岩的很多小说都被编排成剧本搬上荧幕。情节是这类小说取胜的关键,同时,小说没有现实性就没有观众。海岩小说抓住了人性最脆弱的部分,设置不同的场景,使金钱和爱情两个对立的价值观进行激烈的交锋,在虚构的战火里我们领略到了真正来自现实的人性。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长篇小说的发展历程中,世情小说的出现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方面,世情小说在小说人物的选取、整体结构及小说的语言上,明显流露出不同于史传文学的新的平民化、世俗化的审美意识;但另一方面,在这种新变中,世情小说又表现出与史传文学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创作动机、创作原则、传奇性等诸多方面承袭了源自史传文学的传统的审美意识。可以这样说,世情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7.
古代小说和戏曲各自的概念均表现为纷乱庞杂。小说与经、史、诗歌、散文等不分;小说概念经过了从丛残小语到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故事的发展过程。戏曲概念与戏剧缠杂不清。尤其是小说与戏曲两者混杂的现象由来已久,这与通俗文学作品遭受歧视,小说与戏曲共同点甚多以及评论家的小说观有关。  相似文献   

18.
祝一勇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5):67-69,76
“花”是汪曾祺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意象。他笔下的“花”有两类:一类是自然之花;一类人工之花。在小说中,但凡人物出场,大多有“花”相伴。“花”体现了汪曾祺对普通百姓特有的审美关照,与人物往往有着同构关系,在提供背景、渲染气氛、展示心理、推动情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台湾著名女作家施叔青的小说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色彩,这主要表现在其思想主旨和叙事艺术方面。其小说主题与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学在视角和价值趋向上多有重合之处。  相似文献   

20.
处身于不同文化语境的鲁迅与纪昀无论是对小说历史地位的看法、对小说真实性的认知,还是对小说功利性的探求,均存在很大的差别。造成鲁迅与纪昀巨大差异的深层原因,在于二者幼年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的生活经历以及在受困的现实状况下自觉地回归生命本真的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