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近卡夫卡     
正作为一个一生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布拉格,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作家,卡夫卡的声誉和影响已越来越大,人们纷纷以各种方式阅读他、理解他、认识他、阐释他。走近卡夫卡的方式很多,我们可以阅读他的作品,阅读他的传记和研究资料,或者阅读他同时代的亲朋好友的描述和记载,当然,也可以千里迢迢来到布拉格,沿着卡夫卡成长、生活和工作的足迹,探访他活动的痕迹和精神变化的轨迹。比较而言,最后一种方式也许最为直接,  相似文献   

2.
揭开弗兰茨·卡夫卡的神秘面纱张静编译弗兰茨·卡夫卡与其他作家不同,他的作品对20世纪的生命意识有着恰当的描述,并充满绝望和对传统的无视。卡夫卡生于1883年7月3日,是布拉格一个缝纫用品商的儿子。他生前在文学界虽不是完全默默无闻,却也没有多大的声望和...  相似文献   

3.
2008年10月9日,对法国作家克莱齐奥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瑞典文学院这一天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给他。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报中称赞他“将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险精神融入创作,是一位善于、创新、喜爱诗一般冒险和情感忘我的作家,其作品对游离于西方主流文明之外和社会底层阶级的人性进行了探索”,赞誉他的作品是“新的开端,富有诗意的探险,充满感性而忘我;完全超越当今的文明,探索极其深邃的人性”。  相似文献   

4.
郝岚 《世界文化》2008,(2):12-13
“五四”前夕,中国文坛的外国翻译小说激增。这些翻译中,被译介数量稳居前四位的外国作家都属西方流行的通俗作家之列,其中赖德·哈葛德的作品被译介的数量仅次于柯南·道尔笔下的大侦探福尔摩斯。而且,在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中,有三个在创刊号刊登西方文豪的肖像。(嘶小说》选的是托尔斯泰,制、说林》选的是雨果,1906年(《月月小说》的创刊号上赫然登着的就是哈葛德的头像,这俨然是把他作为与托尔斯泰等作家齐名的文豪,成为晚清文学“新小说”的效法对象和“热门”作家。  相似文献   

5.
《中外文化交流》2003,(12):46-47
2003年10月2日.瑞典文学院郑重宣布,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南非作家约翰&;#183;马克斯韦尔&;#183;库切。评论家认为,卡夫卡是库切的文学偶像之一,像卡夫卡一样,库切的写作语言达到一种近乎《圣经》式的简洁,他在反思种族隔离的南非社会的同时.深刻地揭露人性。他是一个天生的诺贝尔桂冠作家。  相似文献   

6.
达森 《寻根》2012,(4):137-141
19世纪末,在欧洲的文化舞台上,活跃着一位留着长辫子的中国人。他频繁出入于欧洲外交界和文化界的沙龙,成为政治杂志的封面人物;他还用法文创作了多部作品,是第一个在西方获得巨大成功的中国作家。在中学西传的历史上,辜鸿铭、林语堂也只能瞠乎其后。他就是晚清的外交官、曾朴的法文导师——陈季同。  相似文献   

7.
约瑟夫·康拉德一直称自己毫无写作才能,每个字需经苦苦思索方可得求,而其他作家为何写得那样得心应手,这对他永远是个难解之谜。记得一次我们在一起谈论某些作家的作品数量,康拉德说他曾见过一个熟悉的作家走进人声鼎沸的房间,坐在角落里一刻不停地写出洋洋洒洒几千字,令他惊叹不已。他琢磨不透那位作家写作何以如此神速。但是康拉德的写作速度如此之慢,对于那位坐在角落里的作家也许同样不可思议。晚年的康拉德认为平均一天350字是很合适的指标,就是这也只有在他动笔的日子里才能兑现。他有时一连几周疾病缠身,郁悒苦闷,不得不辍笔休息。他居住在奥斯沃尔兹时,除早晨外,其它时间极少动笔或口授作品。但他工作时总是将自己和秘  相似文献   

8.
来辉武给了西方一个诺言□山水一个作家靠自己的作品活着,同样,一个企业家靠自己的品牌而活着。来辉武,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他的名字何以在华夏大地如雷贯耳,何以在九州四海受人瞩目?如果我们稍加思考,就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他的名字是和他所发明创造的505品...  相似文献   

9.
夏目漱石是在日本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作家。他上大学时专攻英国文学。毕业后,长期从事英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同时又具有深厚的汉学基础,因而他能融合东西方的文化思想,创作出许多独具风格、深受读者喜受的作品,可以说是近代日本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10.
谈到西方现代戏剧家,人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条条大路通罗马”,意思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宗师,这位宗师就是挪威戏剧家亨利·易卜生。只要考察一下萧伯纳、霍普特曼、奥尼尔、斯特林堡等人的创作风格和精神脉络,就可以发现此言不虚。实际上从易卜生延伸出的这条大道,在中国戏剧界也是四通八达。易卜生不但是最早被介绍进入中国的西方戏剧家之一,而且是影响最大最久远的西方戏剧家。在中国现代戏剧发韧之初,他是戏剧革命的旗帜,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他的剧作依然是作家创作的范本。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戏剧之父。20世纪初,正是…  相似文献   

11.
海塞博物馆     
为纪念作家赫尔曼·海塞(1877—1962),将在黑森林北部作家的出生地——卡尔夫开放一座博物馆。海塞创作的两部力作《草原之狼》和《玻璃球游戏》使他至今得以享誉世界。他是其作品在国外销售量最高的一个德国作家。他曾因《玻璃球游戏》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坐落在卡尔夫的这座博物馆将展出海塞的书信、绘画和书籍,以及他作品  相似文献   

12.
库切:天生的诺贝尔桂冠作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10月2日,瑞典文学院郑重宣布,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评论家认为,卡夫卡是库切的文学偶像之一,像卡夫卡一样,库切的写作语言达到一种近乎《圣经》式的简洁,他在反思种族隔离的南非社会的同时,深刻地揭露人性。他是一个天生的诺贝尔桂冠作家。获奖——出乎库切本人的意料10月2日,当库切在芝加哥大学获悉自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消息时,他立刻在芝大网页上贴了一条消息:“今天上午6点钟,我接到从斯德哥尔摩打来的电话,对我来说这是完全出乎意料的,我根本就不知道今天是宣布文学奖得主的日子。”库切无意…  相似文献   

13.
卡夫卡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过长期的深入研究.这种研究既源于现代犹太人对异质文化的一般兴趣,也出自卡夫卡个人无意识的深层心理需要.卡夫卡中国文化情结的突出表现,见于他对清代诗人袁枚<寒夜>一诗的"着迷".<寒夜>一诗包含着生动而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内涵,有可能为卡夫卡提供他所需要的心理图像.他对<寒夜>一诗的"图像学"解读,充分反映了卡夫卡文学斗争的艰巨、微妙和复杂.据此,后人有可能对卡夫卡的牺牲和贡献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正> 无论是从创作数量还是作品影响上来讲,贾平凹都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作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他的文学创作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与现  相似文献   

15.
<正>根据德国学者舒斯特(Ingrid Schuster)的考察,以法国为传播中介的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绘画艺术,共同组成了1890—1925年间德语世界文学艺术亚洲来源的主体部分。其中,德国汉学家汉斯·海尔曼(Hans Heilmann)编译的《公元前12世纪以来的中国抒情诗》和日本绘画家歌川广重(Utagawa Hiroshige)的木刻画,为作家卡夫卡提供了接触东亚文化的渠道。卡夫卡对这些诗画饱含热情,并在其早期作品《一次战斗纪实》(1904,以下简称《战斗》)中有所体现,从而形成了一种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德语作家弗兰茨·卡夫卡初入小说世界,就将中国文化纳入了笔下。以其现存小说中创作最早的作品,初稿大概创作于1903年—1904年冬天的小说《一次战斗纪实》为例,这部与中国文化具有明显关联的小说,既描写了典型的东方人形象,也描写了以中国轿子以及皮影为原型的担架、黄色棉纸剪影。但此时卡夫卡涉及中国文化的描写,仅仅是摹写中国人、物的  相似文献   

17.
西方文明进入二十世纪后,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人本主义精神,人类在物质和社会上将会不断进步的信念,受到了两次世界大战、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等因素的冲击.传统的价值体系崩溃了,前所未有的恐慌、焦虑、绝望占据着现代人的心灵:贝略特以枯竭沉寂的荒原象征理想信仰的破灭;卡夫卡以荒诞的变形表现人的异化和对命运的无能为力;金斯堡的嚎叫宣告垮掉的一代诞生.在这遍地瓦砾、杂乱无序的废墟中,却有一个法国人以哲学家的睿智和作家的激情,试图为人类精神寻找出路.他,就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坛的一面旗帜:让&#183;保罗&#183;萨特.……  相似文献   

18.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1891—1940)是一位作家,他度过了艰苦的一生。他这艰苦的一生是和这个国家在1920—1930年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他曾被指控“有错误”、“有反抗情绪”和“误解共产主义”。在生前,他始终未能享受到目睹自己的作品在苏联出版的乐趣。研究布尔加科夫生平与作品的语言学博士玛丽埃塔·丘达科娃说:“布尔加科夫向我们大家表明他是在最困难的环境中坚定忠诚的典范。他提醒我们,意志自由确实存在,并且被认为是一种天赋,因而,人们可以随意行善或作恶。但无论如何他是从不作恶的。”多亏佩雷斯特罗伊卡和格拉斯诺斯特,我们今天才能有机会读到这位世界闻名的作家的主要作品,并且能在我们的剧院舞台上看到他的剧作。  相似文献   

19.
西方文明进入二十世纪后,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人本主义精神,人类在物质和社会上将会不断进步的信念,受到了两次世界大战、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等因素的冲击。传统的价值体系崩溃了,前所未有的恐慌、焦虑、绝望占据着现代人的心灵:贝略特以枯竭沉寂的荒原象征理想信仰的破灭;卡夫卡以荒诞的变形表现人的异化和对命运的无能为力;金斯堡的嚎叫宣告垮掉的一代诞生。在这遍地瓦砾、杂乱无序的废墟中,却有一个法国人以哲学家的睿智和作家的激情,试图为人类精神寻找出路。他,就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坛的一面旗帜:让·保罗·…  相似文献   

20.
送行     
这里选译的两篇散文,第一篇《灯光》的作者弗·加·柯罗连科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中、短篇小说,脍炙人口。他的长篇回忆录《我的一个同时代人的故事》是一部很有文献价值的文学巨著。柯罗连科批判黑暗的现实,同情劳动人民,憧憬光明,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是他不同于一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灯光》是很有代表性的。黑暗如磐,光明在前,这就是柯罗连科的世界观及其全部作品的基调。列宁在一九○七年曾说:"柯罗连科是进步作家。"第二篇《送行》的作者马克斯·比尔博姆为英国文艺评论家,讽刺作家,生于一八七二年,卒于一九五六年。从《送行》一文中,可以看出他的笔调既幽默,又富于机智;通过这篇短文,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作了极其辛辣的讽刺。 --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