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些学生一写到作文就“头痛”,作文成了学生难以攻破的“堡垒”。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学生作文难的是素材的搜集,总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如果这个问题能够解决,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不会犯难。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呢?一、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想使学生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阅读大自然,吮吸大自然的乳汁,在大自然的七彩阳光中寻找写作素材。每年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设计理念 观察能解决作文“源”的问题,是教会学生去读好“大自然”这一本书的主要手段,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中并不缺少素材,缺少的是发现素材的眼睛。三年级的学生作文,正从观察日记向命题作文过渡。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中,常遇到一些过去写过的题材相似甚至题目相同的“老”作文。如果教师不注意指导,学生作文往往会“岁岁人相似,年年人相同”,不能真正提高作文能力。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写好“老作文”。一、有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之所以“文相同”,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我们组织课外活动为作文提供素材是必要  相似文献   

4.
<正>一、反观问题,明确引领方向(一)作文教学的困惑1.滥用生活素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习作与素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之所以在写作中出现“虚假作文、空话作文、老三篇作文”,就是因为写作素材的缺乏。而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是写作积累的重要来源,学生对习作无从下手,就是没能从大自然、生活中、社会里去捕捉素材,导致滥用生活素材频频发生。  相似文献   

5.
作文客观失分是指因卷面因素而失去分数。中考作文客观失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关于题目一是无题目。中考作文评分等级“说明”中明文规定“没有题目的扣1分”。这样白白的丢失1分,多可惜呀!因此,同学们写考场作文时首先应看清作文要求,如果是命题作文,先把题目抄好;如果是半命题作文,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如果是自拟题目作文,先要仔细拟好一个题目,再根据题目进行作文,万一来不及拟一个精彩、简洁的好题目,在交卷时匆忙写上一个挨边的题目也行,总比没有题目好。二是题目不确切,或题大文小,或题小文大。题目是展示文章…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作文是每个学生学习语文所应达到的最基本的技能训练。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方式、方法很多 ,其中“一课一练快速作文的训练”是作文教学中一种有效的写作训练方式。“一课一练快速作文训练”不同于应试教育的“当堂命题作文”。应试教育中的“当堂命题作文”是为应试教育设计的一种作文训练模式。当堂统一命题 ,让学生当堂完成 ,这种训练很适合应试。但是 ,这种训练方法不符合文章自然产生的程序。不要说一个普通的学生 ,就是一个专业作家 ,如果给他一个题目 ,让他马上写一篇文章 ,也未必能写出好…  相似文献   

7.
试题回放请以“走近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要求:①有真情实感,内容具体;②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试题解说一本书是一座丰富的宝库,走近它你会体悟到知识的魅力;一处景是一道秀丽的屏风,走近它你会欣赏到自然的风采;一个人是一个独特的世界,走近他你会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可以说,目之所触,耳之所闻。心之所系.均可成为写作的素材。要想给这篇半命题作文注入几分与众不同的色彩,得做好几项工作:一、细审题意,主题求“准”。这道题目看似容易, 但如果审题不细.容易出现偏离题意或者扣题不紧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 ,现行的由“老师命题学生作文”的单一作文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初中作文教学的需要。事实上 ,只有让学生在自由的、创新的思维空间里随心所欲地作文 ,他们才会说真话 ,诉真情 ,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才会在初中打下扎实的写作基本功。近几年来 ,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探索 ,通过课内统一命题作文与课外自由命题作文相结合的办法 ,使学生受益匪浅。一、冲破命题作文的桎梏 ,让作文异彩纷呈单一的命题作文 ,难免要圈定范围 ,对于全方位开发学生的作文智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 ,由于命题不对个别学生的“胃口”,使其产生…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进入三年级开始写命题作文。为克服学生对命题作文的畏惧心理,我决定从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入手。 第一周作文课,我以“说话与写话”为题,上了一堂作文启蒙课,重点向学生指出:所谓作文只不过是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没有什么神秘,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难。我对同学们说:“不会说话的请举手。”全班无一人举手。我接着说:“同学们都会说话,而且有的学生说得很好,很流利。老师相信同学们也会写话,有的还会写得很好,让人喜欢读,说不定将来还会成为记者或作家。”说到这里,有的同学喊起来:“老师,快出题吧,我们写。”接着我鼓励说:大家的热情值得赞扬,但要写好作文,我们得先“磨刀”,磨刀不误砍柴工嘛。  相似文献   

10.
近走……     
【精彩新茶】请以“走近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要求:①有真情实感,内容具体;②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开馆泡茶】一本书是一座丰富的宝库,走近它你会体会到知识的魅力;一处景是一道秀丽的屏风,走近它你会欣赏到自然的风采;一个人是一个独特的世界,走近它你会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可以说,目之所触,耳之所闻,心之所系,均可成为写作的素材。要想给这篇半命题作文注入几分与众不同的色彩,得做好几项工作:一、细审题意,主题求“准”。这道题目看似容易,但如果审题不细,容易出现偏…  相似文献   

11.
读罢贵刊第七期的《这样的作文试题行吗》,我们教研组的老师就争议起来。倪梅梅老师毫不犹豫地说:“这个试题很不错嘛。形式新颖,又切合实际,既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撷取素材,又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写作水平。”许老师连忙接过话头:“这个作文题不但考学生的审题能力,还强调写清事件的来龙去脉,比一般的命题作文好多了。”  相似文献   

12.
[益阳市(课改实验区)中考作文题1]请以“走近”为题,写一篇文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要求:①有真情实感,内容具体;②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试题解说]一本书是一座丰富的宝库,走近它你会体会到知识的魅力;一处景是一道秀丽的屏风,走近它你会欣赏到自然的风采;一个人是一个独特的世界,走近他你会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可以说,目之所触,耳之所闻,心之所系,均可成为写作的素材。要想给这篇半命题作文注入几分与众不同的色彩,得做好几项工作:一、细审题意,主题求“准”。这道题目看似容易,但如果审题不…  相似文献   

13.
2005年中考作文,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1.作文的基本类型没有变。作文题目仍然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四大类型。2.继续坚持淡化文体的要求。3.作文内容要求仍要学生重视观察生活,关注自我,尽量书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变化主要表现在:1.“话题作文”备受青睐,成为中考作文命题的首选题型。2.“选题作文”和“小作文”愈来愈少。3.“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虽有一席之地,但基本呈下降趋势,且与“话题作文”的界限愈来愈模糊,换句话说,一些“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稍作改变,都可看作“话题作文”的变体。例如:…  相似文献   

14.
黄海波 《湖南教育》2002,(15):46-46
接通生活,培养习惯中学生最怕作文,尤其是当堂完成的命题作文。作文课上,学生要么抓耳挠腮,咬断笔杆;要么照搬作文选,从网上下载。作文材料雷同、构思雷同、表现手法雷同已是不足为怪!如何疗治?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学要接通生活的源头活水。”要“接通生活”,首先要培养学生处处留心的习惯,开辟和扩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譬如:写日记,教师光布置学生写还不行,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同时,适度开展课内外的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作为写作素材,不仅能提高活动的质量,也是避免学生作文…  相似文献   

15.
谢水兰 《广西教育》2008,(13):45-45
教师常抱怨学生们作文(特别是命题作文)无内容可写、空话满篇、大话充斥、结构松散,简直就是在“做”作文,而不是“写”作文。作文教学中,如何突破作文素材这层障碍?根据多年作文教学经验,我认为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刘雪清 《江西教育》2010,(10):40-40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要抓好作文训练这个“流”,就必须同时抓好生活这个“源”。生活是写作素材的唯一源泉,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挖掘出生活中蕴藏的作文训l练因素,帮助学生积累鲜活生动的习作素材,轻松快乐地作文。  相似文献   

17.
正叶圣陶先生也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因此生活是作文之本。学生寻找作文素材,不仅要"身入生活",更要"心入生活"。当你用一颗敏感心灵热切关注生活时,你会发现生活中的每一次感动,就象灵巧的双手拨动琴弦一样,让你的心弦奏出激昂高亢的乐章。  相似文献   

18.
诠释:“语用型”作文训练,是借助生活中的语言运用来设计写作练习,训练写作技能的作文教学法。它走出了作文教学传统的纯技能训练的老路。让学生的作文训练一开始就带着生活的某种需要,为服务生活而写作。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要义:先生活,后作文。创意说明:过去作文教学普遍采用命题式作文训练。题目由教师圈定,写作由教师指导,学生只能被动适应。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素材和生活体验,只好闭门造车,胡编乱造,写作对他们而言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语用型”作文训练则不然,它完全改变了命题作文的思路,实行先生活,后作文。而且努力增…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2002,(9)
纵观2001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试题,在受到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等开放式命题强烈冲击的时候,北京市海淀区(“美在我身边”)、天津市(“我的另一片天地”)、辽宁省大连市(“其实,我真的挺棒”)、吉林省(“我们这些少男少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启迪”)、湖南省长沙市(“我要说声‘谢谢你’”)等地依然固守着全命题作文形式。应当承认,全命题作文在统一评分标准、避免宿构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从这一点上说,它作为考试作文命题形式和平时作文练习命题形式是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同时,我们要看到,为了让全命题作文打破封闭局面,步入选材自由和立意多元的开放状态,保证学生人人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许多省市拟题者变“文题+要求”的命题形式为“提示语+文题+要求”的命题形式。这一变化,显示出拟题者与时俱进的追求和鼓励广大考生尽情发挥的良苦用心。在此番变革中,提示语无疑就担负起让文题走向开放的重任。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多方列举可写内容。传统型全命题作文讲究最佳选材、最佳立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无形中助长了说假话风气的蔓延。正因为如此,去年全命题作文的提示语中常列举出若干可写内容,启发学生从多个方面选材构思,大胆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看法。下面,且看北京市西城区2001年中考作文在出示了题目“我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之后的一段提示语: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中学作文教学一直处于盲目自流,高耗低效的状态,我们的作文教学,普遍地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写作习惯的养成,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现象。学生作文水平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缺乏实践,作文的“原材料”贫乏。由于缺乏素材,只得东拼西凑,作文成了一种负担。二是教师主观意志命题作文太多,学生本来就缺乏生活,又要写出自己不了解、不熟悉的命题作文,只能是勉为其难。世纪之初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向传统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给我们语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