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是星期二,有一节科学课。我十分高兴地迈着轻快的脚步来到了科学专用教室。上课了,老师问了一个奇怪的问题:热水倒进冷水里会怎么样?问题一出,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会混合在一起;有的说会在中间;有的说没什么现  相似文献   

2.
热水在冷水中怎样跑?这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热往哪里传》一课中的一个活动,教学时间分配上只有10分钟,我在教学设计上是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想办法看到热水在冷水中跑,再让学生实验、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3.
今天是星期二,有一节科学课。我十分高兴地迈着轻快的脚步来到了科学专用教室。上课了,老师问了一个奇怪的问题:热水倒进冷水里会怎么样?问题一出,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会混合在一起;有的说会在中间;有的说没什么现象,就是热水变冷了吧。  相似文献   

4.
一天,我在教学《蜜蜂引路》这篇课文时,刚出示课题,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吴老师,我想问一下,蜜蜂真的会引路吗?”这一问,打断了我的教学思路,因为我预先设计的是先教学课题中的“蜜”、“蜂”两个生字,再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没想到这小家伙先行一步了。我灵机一动,快速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一问题,并兴奋地说:“这位同学真会学习,把老师的提问抢去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议论开了,有的说蜜蜂会引路的,有的说蜜蜂不会引路,各抒己见。我示意大家停下,说:“同学们,今天,我们针对这个问题,来进行一场辩论赛,认…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课已近尾声我对学生们说:“我们认识事物不能像青蛙那样坐在井底观天,目光狭小。如果让青蛙跳上井沿,它能看到怎样的天?”有学生说:“能看到很大很圆的天。”有的说:“天不是圆的,是方的。”有个学生问:“老师,天到底有多大?是方的还是圆的?我们怎样才能看清?”此时,我就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天真的孩子们说:“哦!这个问题可够难的,谁能回答?”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天有十万八千里,孙悟空一个跟头就到天边。”有的说:“不可能只有十万八千里,火箭往天上一蹿就看不见影了,比孙悟空蹿得远多了。…  相似文献   

6.
“热水变凉”一课,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冷和热》单元中的第一课。该课通过组织学生研究一杯热水在常温下降温的情况,发现其温度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预测和收集数据等方面的能力。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活动过程的。a.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开始上课,我就出示了一只烧杯,在杯中倒进一些热水,等待三分钟。此间要求学生观察,并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在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以后,我又注意让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在…  相似文献   

7.
学生说:“听了老师的课,没有问题了.”——这种话,常常听到.有时无所谓,有时则会想,这是不是一种失败呢?当然,“按常理”,教学就是要“解惑”;“惑”既已“解”,也就圆满,何来遗憾?我有时期望的是另一种境界:我的课上过后,学生并不轻松,他们苦苦思索,有的甚至很苦恼,他用你教会他的方法去观察去阅读去思考,发现了更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们爱你啊,中国》这一课已经上完了,可我依然沉浸在文章第二小节的教学中,回味着两位教师创设出的两种不同的教学情境。犤案例一犦老师请学生介绍“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黄山”、“庐山”、“长江”、“黄河”的有关内容,学生热情高涨,纷纷踊跃上台发言。有的介绍了西湖十景,有的述说了桂林游历,有的展示了山河图片……老师激动地说:“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都恨不得现在就去一睹它们的风采!课文中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来介绍这些地方的呢?让我们有感情地来朗读诗句吧!”学生深情地自读,并有许多学生争先恐后站起来朗读这一部分。在…  相似文献   

9.
在学习《神笔马良》这篇课文时,一位老师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支神笔,你会用来画什么?”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要画许许多多的树,让美丽的绿色美化我们的地球。”有的说:“我要画很多个机器人,让它们来管理这个世界,让世界不再有战争。”有的说:“我要画宇宙飞船,让人类乘坐飞船到遥远的星球去旅游……”这些想法都很好,这些想法自然也会让老师感到惊喜。学生中也常常有另类高见:“我要画很多很多的钱。”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说:“他这种想法是对的。因为,他有了很多的钱以后就可…  相似文献   

10.
把一袋冷水放在热水中会怎样?一袋热水放在冷水中会怎样?——是沉还是浮?这是《科学》三年级下册《冷和热》单元第一课时《冷水和热水》一课中的一个教学活动。【情境再现1】用自封袋装满了冷水(不留空气)放在热水中,沉下去了;再用自封袋装满了热水(不留空气)放在冷水中,浮起来了。学生通过一种新视  相似文献   

11.
松鼠     
今天上《松鼠》一课时,我问道:“你们喜欢松鼠吗?为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喜欢松鼠美丽的外形,有的说喜欢松鼠吃东西时可爱的样子,有的说喜欢松鼠毛茸茸的模样……正在这时,李冰赫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喜欢松鼠,因为它顽皮捣蛋!”啊,他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我问学生们:“你们觉得,用顽  相似文献   

12.
于永正老师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情趣。 我常常思索,于老师的课为什么上得那么富有魅力,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究竟“趣”自何处来?我想以他上的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庐山的云雾》为例,对这个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趣”自疑中来 于老师教学《庐山的云雾》,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在审题上下功夫,通过审题,使他们在头脑里多装一些“问号”。他启发学生:“看了这个课题,你脑瓜里面有什么问题?”有的学生问:“作  相似文献   

13.
很多人都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秘,要制造课堂氛围,要体现教学艺术,要这样要那样。到最后,什么都想到了,就是忘记了真实。最近,有幸参加一次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同时聆听两位老师执教《雨点》一课,他们在课结尾时的不同处理上,让我感触颇深。A老师上完后问学生:“你们想去寻找雨点吗?”学生说想,老师说:“那你们下次去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叫上我。”本来老师是随便说说的,因为她上完课就要回自己的学校了,可是学生是很认真的。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那你住在哪里啊?”……相信这篇课文很多老师都是这样教学的,说真的,如果那个老师直截了当地回…  相似文献   

14.
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教师课前再周到地筹划也难以预料课堂上将会出现的各种情况。有的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教师事先难以预料的问题,弄得教师“措手不及”。这时,教师便需要运用教学机智,随机应变。譬如,我在教《人桥》(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五册)这篇课文时,当讲到:“我军快追上敌人了却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时,有位叫李金成的同学突然举手发问:“敌人又是怎么过得了河的?”这样的问题我在备课时确实没有想过。这位同学提出这一问题后,其他同学也都露出了疑惑不解的神情,等待老师回答。我听了这位学生的质疑后即说:“刚才李金成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大家都来猜想一下,敌人可能是怎么过河的?”这时课堂上活跃起来了,有的同学说:“敌人可能是  相似文献   

15.
曾有一位教师上《最后一课》 ,先讲小弗朗士 ,再讲韩麦尔先生 ,然后问 :“你们觉得韩麦尔老师怎样 ?”课堂乱了 :有的说“好” ,因为他爱国 ;有的说“不好” ,他因个人的事放假 ;有的人说“无法评价” ,因为看一个老师要看其水平……老师最后说 :“告诉你们 ,这个问题一点也不重要 ,不讲了。”既然不重要 ,为什么要问呢 ?归根到底 ,没设计好。由此可见 ,优化课堂教学首先要优化课堂设问。就一节语文课而言 ,如果说师生间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的话 ,那么提问则成为构筑课堂教学大厦的框架 ,是完成《大纲》要求的一项必要措施 ,是教师、学…  相似文献   

16.
欣赏完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草》,心中那份激动难以平静。听于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做于老师的学生是莫大的幸福。于老师充满诗情画意的教学情景在眼前怎么也抹不掉。第一次画草:在学习“离离原上草”一句时,于老师先让学生用“原”组词,学生说出了“草原、原始、原来、原野”等词语,于老师一一板书,然后问:“你认为‘离离原上草’中的‘草’应该是哪里的‘草’呢?”学生回答是草原、原野上的草,于老师给予了肯定,然后于老师在黑板上用绿色的粉笔画了一片草,问:“孩子们,你认为这些草怎样啊?”有的孩子说“这些草很绿”,有的孩子说“这些草长得…  相似文献   

17.
【课例】学习完了《称象》一课,老师布置完课堂练习,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懂,可以提吗?”老师说:“可以。”男生站起来说:“对怎样称出大象的重量,那些大臣都没办法,曹冲才7岁却想出来了,他真那么聪明吗?我有点不信。”老师笑了,说:“噢,可那是书上写的,你应该相信。”男生说:“我……我还是不太信。那些大臣连一个小孩都不如,他们真的那么笨吗?”老师说:“书上写的只指称象这件事,懂了  相似文献   

18.
自然教师应该怎样驾驭教材 ,如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地认识自然事物和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 ,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呢 ?我认为 :1 以情激趣 ,以趣促学“兴趣是一位最好的老师” ,在自然教学中 ,只要学生对自然产生了兴趣 ,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会迎刃而解。例如《毛细现象》一课 ,教师拿出预先准备的白色吸水纸 ,对同学们说 :“谁能和‘变脸’一样 ,给这张吸水纸变个脸呢 ?”问题一出 ,同学们表现了很高的积极性 ,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的说用彩笔涂 ,有的补充说用毛笔快一些 ,还有的说给…  相似文献   

19.
早在六十年代初期,语言学家王力同志就指出:“‘咬文嚼字’,原是用于贬义的,但是我想把它用于褒义,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咬文嚼字,要一字不苟地讲给学生听。为什么学生会写错别字,会念错别字,会用词不当呢?主要是由于不肯咬文嚼字,而老师们也很少引导他们去咬文嚼字……”(原载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四日《文汇报》)怎样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归纳了以下几点。(一)讲清词素,建字推敲。我曾问一个学生:“‘优异’怎样解释?”他回答说:“很优良,非常优良。”我又问:“‘奇异’怎样解释?”他回答说:“很奇怪,非常奇  相似文献   

20.
在人教版小学自然第七册《物体的热胀冷缩(一)》一课中,有一个“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在烧瓶内装满染红的水,用中间有细玻璃管的胶管塞紧瓶口,红水会升到细玻璃管中,在液面处做一个记号,将上面的装置放入热水中,看到什么现象?再将上面的装置放入冷水中,看到什么现象?《教学用书》中讲:“通过实验可以看到装有水的烧瓶放入热水中,细玻璃管中的水柱上升,放入冷水中,细玻璃管水柱下降。说明水有热冷缩的性质”。然而,我在上这节课前,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