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谊的散文在西汉文坛上,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本文从贾谊散文的气势、表现、论证和语言等方面入手,总结出贾谊散文在艺术上是有其独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贾谊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才能今后代文人惊叹并仰慕不已,其人生悲剧更引发了诸多争议。贾谊的悲剧是“怀才不遇”的悲剧,也是“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的悲剧。可以说,贾谊的悲剧是时代和自身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贾谊人生悲剧成因的探询,于我们客观评价贾谊本人、反思汉初文人命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越南汉喃研究院合编,收录元明清时期越南使者汉文著作.其中咏贾谊诗五十八首,多赞扬贾谊才华,叹息其不幸遭际。从异国眼光看贾谊,是贾谊研究资料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4.
贾谊是先秦至汉代文学嬗变期间的一位重要作家,是汉初文坛最杰出的代表。后世论者多评价其悲剧人生,叹息其生命的短暂。知人论世,本文着力挖掘贾谊的人格内涵,强调人格在他的文风形成中的重大作用。主要从格调、思想、气势、语言四方面剖析贾谊散文,归纳其风格为壮美,并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论述贾谊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在展示贾谊峻洁人格的同时,揭示其散文的永久魅力。  相似文献   

5.
娄楠楠 《文教资料》2010,(19):167-168
《史记·屈原贾生传》和《汉书·贾谊传》都有对贾谊的记述,但出现一些较大的差异:司马迁重视贾谊"同死生,轻去就"的精神,但对于其政治方面的记述过于简略;班固则重视贾谊政治方面的成就,而忽略其精神方面的贡献。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呢?文章作者就司马迁和班固的家庭出身和个人经历这两方面进行探究,并且由此进一步寻找这些因素对于现今高中历史教师如何上好历史课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我院历史系梁安和博士编著的《贾谊思想研究》一书近期由三秦出版社出版。《贾谊思想研究》一书从汉初社会状况——贾谊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入手,对贾谊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贾谊入仕前的思想,贾谊的礼制思想及社会历史观,贾谊的民本思想和农本思想,  相似文献   

7.
贾谊大力倡导有为之政。他吸收孟子的民本思想,并视其为自己政治学说的核心。在继承孟子人性论的同时,贾谊又受先秦"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的影响,显示出其人性论的矛盾。贾谊以"六"为基础展开的论述,是对思孟学派五行说的改造。  相似文献   

8.
贾谊作为西汉士人的代表人物,其坎坷的政治命运成为历代中国知识分子宿命的写照。贾谊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其心态有很大的差别,其文体创作的也有较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论贾谊不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谊的事迹,集中记载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和《汉书·贾谊传》之中。《史记》载:贾谊二十余岁即为汉文帝召为博士《据清代学者汪中《贾谊年表》,时文帝元年,贾谊二十二岁。见《汪氏丛书·述学·内篇三》)。一岁中超迁至太中大夫。他数上书议改制度,而文帝以初即位谦让无暇。担诸律令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贾谊发之,于是文帝议以贾谊任公卿之位。但朝中元老绛、  相似文献   

10.
贾谊大力倡导有为之政.他吸收孟子的民本思想,并视其为自己政治学说的核心.在继承孟子人性论的同时,贾谊又受先秦“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的影响,显示出其人性论的矛盾.贾谊以“六”为基础展开的论述,是对思孟学派五行说的改造.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历史上,英年早逝而能赢得“汉初著名政论家、思想家、文学家”之称的贾谊,是位不多见的人物。观其创作,贾谊在民本思想、“仁”的思想、教育思想等几个方面都对儒家思想有所继承和发展,为董仲舒建立新的儒学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贾谊是促成儒学思想成为国学思想的第一奠基人。  相似文献   

12.
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22岁出仕、33岁辞世,短短的一生,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后世对贾谊虽多有赞赏、惋惜、感叹、推崇,然而贾谊本身亦存在着致命的弱点。贾谊式的悲剧是时代和个人性格局限性共同作用的结果。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规律,准确把握其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13.
苏轼在《贾谊论》中表达的"善处穷"思想,主要来自于父亲苏洵的影响和自身的人生经历。尽管苏轼作《贾谊论》时才二十四岁,但其豁达的"善处穷"思想并非纸上谈兵。苏轼一生宦海浮沉的经历处处可见其"善处穷"。  相似文献   

14.
贾谊与董仲舒的人生际遇曲折多舛,而正是这样的经历迫使其对治国理政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和思考。贾谊与董仲舒都曾受到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二者对儒、法、道的思想有继承更有发展。贾谊形成了"以礼治国""坚持仁政、不废法治""以民为本"的行政伦理思想,董仲舒形成了"以德治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的行政伦理思想。对比分析二者的行政伦理思想,可以看出贾谊将礼的概念由伦理范畴扩展为政治范畴,而董仲舒是将德育引申到治国方法中;贾谊用制度沟通礼、法,董仲舒强调儒术的统治地位;贾谊主张以"民意"选吏,董仲舒利用"天意"来约束统治者的行为。二者的行政伦理思想是启示借鉴与继承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亡灵的妙用     
反革命分子惯会“以昨天的卑鄙行为来为今天的卑鄙行为进行辩护”,他们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战战兢兢地请出历史的亡灵,阴谋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白骨精江青别有用心地吟诵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贾生》诗,攻击汉文帝(刘恒)没有重用贾谊,说:“文帝没有采用贾谊的政策,他也不能采用.”贾谊是什么人?他的政策实质是什么?江青对贾谊这个亡灵为什么如此感兴趣?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他的一生只有短短的三十三年.他恃才傲慢,好逞其能.用周勃、灌婴等老臣的话来说,贾谊是“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汉书·贾谊传》)这对贾谊是很恰切的概括.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文心雕龙》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极高地位。它在《辨骚》、《诠赋》等十四篇中论及了贾谊及其文学创作。总的看来,刘勰对贾谊的文学创作和体性才情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主要涉及到贾谊的赋、政论散文、才略。同时。刘勰对贾谊文学创作的不足之处也给予了指正。  相似文献   

17.
洛阳才子贾谊18岁就以能诵诗著书而声名远播.河南郡守吴公爱其才,将其招至门下。贾谊辅佐吴公将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吴公因此升职,到中央做了廷尉。  相似文献   

18.
关于贾谊是否为《春秋左氏传》的传授人,历来有两种对立的观点。本文在对贾谊及《春秋左氏传》的思想进行分析后认为:贾谊主张兴礼乐,实行儒家常规的礼乐教化,以渐进的方式移风易俗。贾谊主礼,特别迷信古礼,有偏向礼的形式而忽视礼的内容——仁的倾向,然礼一旦失去仁的内容就与法没有什么区别了,这就导致贾谊的思想有复古倒退和实行法治的倾向。由此可见,贾谊之思想与《春秋左氏传》之思想是具有一致性的。  相似文献   

19.
意象在文学中就是指作品中人或者事物的形象,李商隐的诗歌用典精妙意象众多,笔者选择贾谊意象这个写的人较少的意象,是因为这个意象贯穿李商隐的一生,不管是文韬武略的贾谊意象,还是壮志未酬的贾谊意象,亦或迷茫不解的贾谊意象,都是李商隐不得志人生的反映,贾谊意象寄予了李商隐深深的期望,还有不得志时的自我安慰,研究贾谊意象使我们更深入的理解李商隐的人生.  相似文献   

20.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以旷世的才华写出大量的政论文章、词赋,得到当时汉文帝的赏识,后因遭毁谤而屈于长沙,意不自得,抑郁而终。他的事略集中记载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和《汉书·贾谊传》之中,对于贾谊的悲剧,历代学者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写出了大量的文章。本文仅从领导者自身素质、人际关系、领导的外部环境等视角,对贾谊的悲剧作一新的诠释。一、恃才傲物,卓尔不群恃才傲物、卓尔不群是贾谊不得善遇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贾谊自身素质这一角度来看,贾谊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政治家,《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生廿余,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