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集邮,如果不懂邮识或邮识浅薄,如果对收藏的对象——邮票缺乏研究或知之甚少,集邮就要走不少弯路。有宝不识宝,伪品当宝收,这样的例子不少。所以我们只有不断阅读邮报邮刊和邮学著作,才能提高我们的邮识水平。我们应该重视收集各种邮刊和邮学书籍。新加坡邮学家冯锦濂先生,不惜巨资,托人求友,收藏了我国各种邮刊。特别是民间邮刊,冯先生搜罗殆尽,他远在海外犹能如此,实在是难能可贵。我们国内也有不少收  相似文献   

2.
谈到红印花邮票的研究文章,自然要提及集邮家赵人龙。赵人龙收集和研究的重点为中国早期古典邮票,同时对中国欠资邮票、新中国普票等也有极深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在他迄今近80年的集邮生涯中撰写的集邮普及与研究的论文数以百计。其中关于大龙、小龙、万寿及红印花加盖邮票这四大古典华邮的研习文章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些文章广泛刊载于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境内外出版的数十种集邮刊物上,如《集邮》、《中国集邮》、《集邮研究》、《上海集邮》、《集邮博览》、《天津集邮》、《中国集邮报》、《鼓楼邮刊》、《邮友信箱》、《中国邮史》、《邮票世  相似文献   

3.
2003年6月9日是我国著名集邮家、邮学家钟笑炉先生百年华诞。凡读过钟先生写的集邮文章和他主编的《近代邮刊》,都能从其字里行间,产生一种在集邮实践中的凝聚力,吸引集邮者去多读多研,使人们产生敬佩之情。  相似文献   

4.
年近90高龄的郭润康先生是全国集邮联合会首批名誉会士,是当代著名的集邮家、邮学家。他于1917年出生于江苏省丹阳,从15岁起开始集邮,60多年来为我国集邮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因而广大集邮界人士敬称他郭老。郭老早在青年时代就爱好对邮票的收藏和积极学习集邮知识。1942年8月他和邮友们一道成立了“金竹邮票会”,创办和出版了邮刊。随后他又加入“甲戌邮票会”。先后发表了各类集邮文章千余篇。为弘扬  相似文献   

5.
刘振邦 《中国集邮》2000,(10):13-13
董秀先生在《中国集邮》2000年幕8期发表了《浅析中国普票小本票》一,笔对中的某些观点持不同的看法,特提出供邮友讨论。  相似文献   

6.
《冬青集邮文选》(续)2005年8月由香港中国邮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冬青集邮文选》是刘道宜先生的个人文集。刘道宜先生现为全国集邮联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邮协常务理事。刘道宜先生酷爱集邮,今年刘道宜先生集邮已满60年。刘道宜先生还善于写集邮文章,他的文  相似文献   

7.
先师钟笑炉先生是近代邮坛巨人,我国集邮化史上的一代宗师。他德艺双馨,不但邮学精深,而且品德高尚。他在集邮研究上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和为推动我国集邮事业向前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为我国几代集邮人士所广为传颂,并为海内外邮界学所公认。明年是先生百年诞辰,我谨记述先生和我之间的一段师生情谊和先生集邮活动二三事,以表我对先生的深深怀念和无限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集邮史上,几乎每个集邮组织有一份自己编印的邮刊。邮会与邮刊,两者息息相依,邮会兴旺,邮刊随之活跃;邮会衰落,邮刊则衰微。可以说,邮刊是中国集邮史的见证。  相似文献   

9.
2012年第二期《集邮博览》刊登了蒋字冰先生《印在杂志上的双面邮资邮简》,文中提到"独特的邮资邮简是印在邮刊上的"。邮刊上印邮资让人匪夷所思。  相似文献   

10.
集邮文献,也称“集邮书刊”、“邮学书刊”。其藏品形式可分邮书(书籍)、邮刊(报刊)、邮票目录等。按内容可分为综合性、专门性、商业性等。  相似文献   

11.
《甲子邮刊》是一本知名度很高的民间集邮刊物, 由集邮家黎泽重先生主编, 内容丰富,学术性极强。《甲子邮刊》2005 年第181期为  相似文献   

12.
一代集邮宗师杨耀增先生于2002年1月17日离我们而去了。给我留下的终生遗憾是在他临终之前没能到医院去看望他,再多聊一次邮学和邮事,再多从他那里学点东西。  相似文献   

13.
前言:集邮爱好者对邮学精心研究,并加以论述,交流信息,全靠邮学报刊的传播。邮学报刊是集邮爱好者追求邮识的根源和精神生活的食粮,这也是集邮文献收藏长盛不衰的原因之所在。据史料记载,山东的集邮活动约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较之沪杭要晚,故直到1946年1月1日才出版了第一份邮学小报,如今已达50余份。笔者试根据本人之收藏分类整理简目如下,以便同好集藏。错谬之处,诚盼方家斧正,以使此资料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4.
丁临渊先生说,他和一些人正在筹编一本集邮随笔集,这真是明智有益之举。我一度热衷于研究旧邮刊,最喜欢万璨文的集邮随笔,觉得它与艾芜的奇乡散文有异曲同工之妙;还佩服张包子俊、王纪泽等的邮事漫笔。四十年代的集邮文坛,犹如“五四”以后的新文学,有一段开放的辉煌期——这是粗浅的印象,  相似文献   

15.
乙酉年,风和日丽,桃红柳绿,菜花金黄的日子,郭老自贵阳给我寄来了他的新作《郭润康集邮日记》,真乃喜出望外,如春风吹拂送来邮书芳香。这本书是郭老继《集邮传真》、《郭润康集邮文选》一、二卷之后的第四部集邮专著。《郭润康集邮日记》是从2003年3月23 日至2003年12月31日,以日记体裁所写的集邮文章,共26篇,28万字。目录以写作时间为序。为方便查阅,内容又分:心系“非典”、邮苑新枝、邮海泛论、邮缘邮谊、释疑解惑、封片戳卡、偶拾随笔、票品评介、邮会邮刊、邮旅记事10个专题。篇篇生动朴实的集邮日记均由短文组成,邮识丰富多彩,文理精湛动人,通俗流畅易懂,紧随邮事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以集邮作“大文章”,以集邮阐发哲理,以集邮指点人生,以集邮愉悦生活……  相似文献   

16.
一、近代邮刊 钟笑炉先生集邮几十年,对我国的集邮事业做出了许多巨大的贡献,其中影响最大,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当推《近代邮刊》的出版。 《近代邮刊》创刊于1946年1月30日。1-24期为16开散页,每期4页或6页,至20期扩为12页,24期再扩大到16页,称为第1、2卷。说明《近代邮刊》从幼芽而茁壮成  相似文献   

17.
翻阅1993年第五期《上海集邮》,赫然见先仲兄建方在《甲戌邮刊》发表的《不速之客》一文,不禁回首往昔,思绪万千。 先仲兄在读小学时就开始集邮,以后参加新光邮票会、甲戌邮票会及日本的邮会为会员。先仲兄除爱好集邮外,并喜爱文学与音乐,经常在各大报副刊及邮刊发表作品,所得稿酬即用之集邮,故邮藏亦颇可观。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曾为先仲兄题“邮星”两字(见图)以资鼓励。 抗战军兴,上海沦为孤岛,先仲兄于1939年春离  相似文献   

18.
我很喜欢读旅美邮人戴定国先生的集邮文章,他总以第一时间把大洋彼岸的邮政、邮票发行以及集邮动态等信息,呈奉给国内集邮者,令人拓阔视野,有所启迪。 戴先生的美国航讯36《从佳邮评选看审美取向》(总3440-3441  相似文献   

19.
《集邮博览》曾对我国早期邮刊(1955年之前)及集邮复苏后的邮刊进行了介绍,但对1955年至1966年间的民间邮刊少有介绍。《集邮通讯》《集邮通讯》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邮刊之一,由江苏无锡市崇安区工人俱乐部集邮小组发行。该小组是无锡市几位集邮者创建的。创刊号上刊有章程及组员录,计29人,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张曙(建秋)、孙君毅、张筱弇、窦莲荪、万祚新等。  相似文献   

20.
《上海集邮》2011,(5):48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名誉会士、上海著名集邮家徐星瑛先生因病于2011年4月19日12时23分仙逝,享年九十四岁。徐星瑛先生是新光邮票会会员,《近代邮刊》的创刊人之一,中国邮票博物馆鉴定室专家。他最早创办我国商业性邮品通讯拍卖,主办《上海邮展速报》(我国首份刊期最短的集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