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器人开始成为医院拯救病人生命的一分子。外科机器人“达芬奇”通过外科医生像“打游戏机”般的操作,已成功为多名病人进行切除肿瘤,或坏死器官等手术。通过在操纵台操作,医生每移动12厘米,机器人的手臂会同步移动2.5厘米,因此机器人可以进行非常精细的手术,而且不会  相似文献   

2.
日本是世界上拥有机器人最多的国家,希望通过发展服务型机器人进一步优化国内的产业结构。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服务型机器人网络化的发展将成为21世纪重要特色,人们即使远隔重洋也能向家中的机器人发号施令。科学家们正在筹划建立机器人医院。这种医院中的医生都是机器人,它们都能自动或通过遥控对病人看病,包括施行外科手术。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最近宣称,已经研制  相似文献   

3.
马德里,2031年,在格雷戈里奥·马拉尼翁医院的心脏病房里,一位医生一边安慰着惊惶失措的病人家属,一边为一位刚入院的心肌梗塞病人进行注射。不一会儿,病人脸上痛苦的表情缓和下来,胸口的疼痛消失了,血管再次畅通无阻。这里,医生为病人注射的不是传统药物,而是纳米机器人。  相似文献   

4.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医院。但行动不便的人们怎样方便看病呢7偏远地区的病人怎么才能得到高明专家的诊治7有限的医疗专家怎样满足大量病人的就医需要7如今医生已经可以坐镇天南,在电脑屏幕上查看身处地北的病人病历,并与其他医生在网络上会诊。  相似文献   

5.
医院是人体健康的保证,谁都不能离开它。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传统医院将进行现代化改造。让我们来看一看21世纪现代化医院是什么样子。 ■机器人医生上阵 英国未来学教授费米博士在其专著《未来的医院》一书中预测,到2010年,机器人医生将进入普及时期。2001年,纽约一名心脏外科医生迈克尔·阿尔真齐亚诺使用了一台机器人医生,这是一种名叫达芬奇的手术系统,做心  相似文献   

6.
《科学生活》2010,(3):54-55
说起医用机器人,或许大家已经不再陌生:1998年5月,德、法两国的医生共同合作,用遥控机器人系统成功地为一位心脏病人进行了瓣膜修复手术;2001年9月,法国医生通过超远程控制医疗机器人,在美国纽约为远在法国的病人进行了胆囊摘除手术,实现了世界上首次跨洋手术……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医学科学技术向前发展,为未来外科手术描绘了美好蓝图。以下是9款最先进的医用机器人。  相似文献   

7.
非卖品     
"可以给我来一杯加糖咖啡吗?"我刚赶到医院,坐在医院候诊室的流浪汉就问我. 我摆摆手,示意他不要打扰我. 进入急诊室,我看到麦克医生匆匆走到了一块蓝色窗帘后面,几名护士紧随其后.  相似文献   

8.
《科学中国人》2023,(8):5-5
作为传染病救治领域的传奇人物,卢洪洲的名字总是和危险、责任与救死扶伤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过往30年的工作生涯中,他与艾滋病、非典、甲流、禽流感、黄热病、埃博拉、寨卡,以及新冠、猴痘等病毒逐一正面交锋。在每一次全球新发突发的传染病防控“战斗”中,卢洪洲总是义不容辞冲在最前面的那一批人之一。作为医生,他总是自豪于自己的职业。他勇于冲锋,全天候实战,每周日都要坐诊接待病人并坚持至今。作为管理者,他锐意革新,提出了根据医学发展规律,布局前瞻性创新技术的传染病医院转型升级路径,以科研引领医院不断创新突破。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世界医学史上实施的首例电话遥控外科手术获得成功。手术安排在荷兰钮亨市圣安东尼医院,病人是一名下腹疼痛的男子,经诊查未找到确切病因。主刀的荷兰医生戈尔先在患者腹部下方作了切开手木.这时著名的外科专家范德·海顿在敦百公里以外比利时布鲁日市的圣卢卡医院实验室用电话避控着手术室里的电脑机器人。  相似文献   

10.
<正>让机器人帮助人或替人干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由于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大大高于人工效率,机器人已经在各个领域大显身手。但是,现在大量使用的机器人只是机器人对工具和器物的操控,机器人医生对人诊治疾病却极为罕见。现在机器人用于医疗一是对人诊断看病,二是对病人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11.
王博士开了一家医院。他这家医院是专门替机器人看病的。医院开张以来,一直都很忙。有机器人来更换肢体(磨损或意外受到了伤害),也有来给自己头脑升级的(配有高档电脑才可以从事技术含量高的工作),王博士尽可能满足了这些机器病人的要求。从医院痊愈的病人对王博士赞不绝口,这样王博士的名气就更大了,来找他看病的病人也越来越多了起来。这天,王博士正在看门诊,门外走进来一个彪形机器大汉。这大汉身高足有二米五十,面相凶狠,他进门就把房门“嘭”地关上了。王博士微笑地看着他,问:“请问,你哪儿不好?”机器人大汉瓮声瓮气地说:“我身体好得…  相似文献   

12.
医院肩负着救死扶伤的职责,医院员工队伍质量的好坏,直接维系着病人的安危,体现着医院的形象。作为"管医生的医生、管干部的干部",医院组工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事关组织部门的整体形象,事关医疗工作者的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13.
一个吸食麻醉品成瘾的人瘫倒在大街上,并被匆忙送往附近的急诊室。他已处于肺炎的末期。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处治医生怀疑为艾滋病但并未对吸毒者的血液进行HIV病毒检验。医生并不设法救活这个病人,使他在花费不能保险的几千美元代价的条件下,借助强化治疗得以苟延残喘几个星期,而是让他死去,并将死亡原因记录为肺炎。  相似文献   

14.
《发明与创新》2008,(3):53-53
据媒体报道,西班牙正在一些医院进行"手机医疗计划"的试验活动. 巴伦西亚市佩塞特医院1年以前开办了手机跟踪外科门诊病人的服务,试验通过手机增进医生与病人的接触,同时为完善病人的电子病历做补充.一名病人反映说:"医生通过手机问我感觉如何、是否发烧等,并给我提出不少建议.我感觉放心多了,因为我知道出了问题会有医生帮忙解决."  相似文献   

15.
在医院的手术台前,机器人在为病人做开颅手术;在远离地球的火星上,机器人正在漫游火星,采集标本……这些原本只出在科幻小说里的情景,都将要或者已经变成现实。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研制机器人,机器人发展非常迅速,各种同样式、功能的机器人层出不穷。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些近两年研制的机器人,让你了解最新的机器人动态。  相似文献   

16.
徐东 《今日科苑》2006,(9):49-49
俄罗斯的某个动物园最近开设了一个特殊的心理诊所,坐诊的“医生”是一只猕猴。凡是来诊所里就诊的人均可以无所顾忌地暴露痛苦、哭泣甚至大喊大叫,或絮絮叨叨地倾诉自己的心声。  相似文献   

17.
纳米机器人     
《世界发明》2005,(1):126-127
纳米技术风头正劲.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希望借此研究出超小型机器人或者发动机。医生希望能得到一种可以长期在病人体内工作的医疗机器人,而电子产品发烧友希望只花几分钱就能自动升级电脑——纳米技术能帮他们实现这些愿望吗?抛开你对这种科幻电影中常见技术的一切恐怖想象,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即将改变未来生活的超微纳米机器人吧。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医院的医疗设备也在不断的进步。每天都会有很多病人到医院看病,医院的医疗设备在医生给病人诊断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生要根据仪器显示的结果对病人的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医疗设备是医生为病人诊断过程中不能缺少的必要工具。但是,医疗设备[1]就跟人类的身体一样,也会出现老化、伤病、功能减退、损坏等问题。所以,我们在使用医疗设备的同时也要对它们进行维修和检查,安排有关的工作人员对医疗设备进行定期的维修和检查保证医疗设备能够有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一位经常失眠的病人遵照医生的嘱咐吞下了一粒小丸。那并不是药,而是一副微小的机器。这机器在病人体内移动时,会不断向一具挂在病人腰间的接收器发送温度纪录,帮助医生测定病人的生理节奏。在另一所医院里,几位外科医生在施行手术,将一个血压传感器放进一位病人的心脏内。这传  相似文献   

20.
1959年,诺贝尔奖得主、理论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最早提出了纳米技术,他曾设想未来纳米级微型机器人将会用于治疗人体疾病。1966年,科幻电影《奇妙旅程》(Fantastic Voyage)讲述了5名美国医生被缩小至微米尺度,进入病人体内实施血管手术进行治疗的故事。费曼的设想和科幻电影都寄托了人类将微纳米机器人技术用于人类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迫切渴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