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9 毫秒
1.
《科学生活》2010,(7):92-92
上海青少年科技探索馆是一家以体验科学方法为目标的青少年活动基地,让青少年在科学与艺术交融的环境里,通过一系列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的探索活动,体验和学习科学方法,从中获得科学思想、接受科学精神的熏陶。上海青少年科技探索馆坐落于卢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一楼,是一个全公益性的隶属于卢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科普教育基地,也是上海市第二批配合二期课改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工作试点的科普教育基地。展馆分探索启航、探索之路、探索寻梦三部分,是学生进行科技探索的好去处。  相似文献   

2.
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我们应奏响"生活化的乐章",沟通生活与科学活动联系,使幼儿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亲切感,这有益于幼儿发展、理解、探索和应用科学。我们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也应该寻求一种更为自然,更为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教育,这就更需要我们倡导的以幼儿生活为内容的教育,让幼儿在生活中通过让其不断地获得丰富的经验来促进他们知识、能力、情感、品行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关注与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今年是爱因斯坦相对论诞生100周年,也是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全世界人民都在纪念这位伟大的人物。我们关注与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也正是为了更好地纪念他。他说:物理给了我知识,艺术给了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他说: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是直觉。他又说:关心人的本身,应当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目标;他又说:仅凭知识和技术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与尊严,伦理道德的宣扬比科学规律的发现处于更高的位置。爱因斯坦这些话及有关论述,既表达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各自的作用,又表达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科学中的美     
游览名山大川,领略自然之美;参观艺术展馆,欣赏艺术之美。自然美、艺术美给人直观感受,所产生的愉悦、满足感容易理解。然而说到“科学之美”,人们不禁会问:它们像自然景物、艺术品那样直观吗,它们也有形状、图案、色彩吗?如果不是这样,又该如何理解呢?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生活中,现代科技传播与跨文化交流紧密相联,而二者的交融本身又萌发、推进生活产生了新内容。科学创意不需要、也需要传播;科学创意是科学发现的前奏,科学创意传播有助于科学发现。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和"生活即教育"的思想,那么在科学活动物质环境创设中如何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呢?应依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幼儿为主体,开放式地创设科学活动物质环境和科学探究活动的空间,合理地选择科学活动的内容及材料,让幼儿去探索和操作。只有用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吸引幼儿,利用周围的物质环境对幼儿产生刺激,并对其进行引导,才能让幼儿在自由的活动中主动动手参与活动,获得经验。  相似文献   

7.
(本刊记者王继红)2011年12月17日上午,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2011学术前沿论坛"主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论坛以"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为主题,旨在从学术角度探讨如何加强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陈斌 《深圳特区科技》2005,(Z1):503-508
培养儿童科学精神教育,探索人生起步阶段科学精神培养途径,是卓雅小学"一体两翼三美"教育新模式构建的重要内容.学校坚持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并重的教育原则,循着"培育人文情怀"和"培育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改革思路进行探索实践,形成了学科课程、校本课程结合的教材系列;确定了贴近儿童生活的教育原则;建立了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制度机制;营造起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环境文化;造就出科技创新教育的精品;在保持传统特色情况下发展创造的优势,探索出卓雅小学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新途径、模式和运行机制,形成学校科技教育新格局、新经验.为小学阶段科技教育进一步完善提供实证经验.  相似文献   

9.
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三生(生态·生活·生产)共赢论坛·2010北京会议"于2010年12月19日在北京理工大学隆重举行。论坛主题为"公民科学教育与中国城市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科学的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舒适的生活和先进的技术,也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和战争的威胁等。当代德国的著名学者汉斯·波塞尔就科学发展和科学批判展开了探讨。文章首先分析科学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动力,其次论述了科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最后对科学进行了批判,并指出了应有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月16日,由重庆大学科协主办的第十次《重庆大学科学前沿论坛》隆重举行。论坛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校科协主席孙才新院士主持,校科协副主席、城环学院院长李百战教授作了关于《中国节能战略——建筑节能科学探索和工程实践》的引导报告。  相似文献   

12.
科学美——科学中美的哲学和科学中的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爱因斯坦曾说:“在那不再是个人企求和欲望主宰的地方.在那自由的人们惊奇的目光探索和注视的地方,人们进入了艺术和科学的王国。如果通过逻辑语言来描绘我们对事物的观察和体验,这就是科学:如果用有意识的思维难以理解而通过直觉感受来表达我们的观察和体验,这就是艺术。二者共同之处就是摒弃专断.超越自我的献身精神。”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一些科学者都曾思考、探索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从科学美中享受科研的乐趣。一、科学美的概念科学研究是探索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奥秘,发现新现象揭露和认识新规律,积  相似文献   

13.
刘芳  王洪鹏 《学会》2012,(9):57-60
学校是科学传播的首要教育阵地,而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科技馆已经成为新型的社会教育阵地。江泽民同志为中国科技馆的题词"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明确为科技馆赋予了神圣的职责,这"四科"相结合的理念也是现代科技馆教育的新观念。提高科技馆科学传播的效益,更好地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是现代科技馆需要思考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博物馆中,讲解是一项基本的辅助教育手段,通常采用"我讲你听"的方式进行讲解,可以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学习方式,通常讲解内容是根据观众的时间需求进行讲解。科技馆要改变"自上而下的学习策略"为"自下而上的学习策略",就是要营造一种环境,在这里观众能够探索出一条主动改变他自己与科学技术之间关系的路径。在科技馆应大力加强"启发式讲解",只有这种形式的讲解才能够更好地引导、激励公众在科学实践中进行学习和思考,真正达到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教师要敏锐地察觉幼儿的喜好,把日常生活的内容拓展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陶行知老先生也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要回归生活,回到幼儿真实的生命中去,让他们获得生命的体验、温暖的感化、真诚的感动,产生真挚的感情,自然地生成认识,发展能力,张扬个性,陶冶人格。本文以中班科学活动《我们身体里的"洞"》为例,以"玩中学"理念为指导,以"玩"为切入点,让孩子在兴趣的带动下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能力,阐述了生活化课程对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推动和提升。  相似文献   

15.
小学科学教育提倡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来教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在教学中,我创建生活化的科学课堂,让科学富有生活气息,能进一步唤起学生亲近科学的热情,体会科学学习与生活同在的乐趣,提高科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能进一步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学会》2020,(6)
正6月3日,由中国科协—北京大学科学文化研究院、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科学文化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抗疫与科学文化建设"为主题,邀请8位国内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展开交流和讨论。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协—北京大  相似文献   

17.
《科学生活》2013,(8):86-86
围绕本届上海科技节徐汇区“美丽生活,科技徐汇”的主题,长桥街道日前在上海植物园内举办“汇景于盆,绿满长桥”社区家庭盆景艺术大赛,以普及园艺种植、绿化创意、植物与生活环境等科普知识,使社区居民从中了解科学生活、体验科学生活带来的美好与幸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美国科学促进会开展的三个科学教育项目,即科学与工程学生大众传媒实习项目、科学与日常经验项目和网络游戏动力城市,及其这些项目给笔者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科学生活》2009,(5):12-13
2009年4月18日,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的"国际健康生活博览会"上,举行了"首届上海科学生活大使、家庭、社区"评选活动入围颁奖和终评比赛。这次活动由上海市公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共同发起,旨在进一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加深公众对"科技迎世博"的理解,普及科学生活方式,并通过对科学生活知识的掌  相似文献   

20.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往往都很快,压力甚多。科学教师在面对教育教学上的压力,往往不由自主地给学生在学习上施压,让学生进入一种快节奏的学习环境,以期早日见到培育效果,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不仅教师"急",学生和家长也日渐焦急,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科学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科学教育是"慢"的艺术,但常常被我们忽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