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它似乎给人以高度抽象、枯燥单调之感。其实不然 ,“数学家在创造活动中总有情感、意志、信念、希冀等审美因素 ,因此在数学的数字和公式中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审美内容。”[1] 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曾断言 :“哪里有数 ,哪里就有美。”开普勒也说 :“数学是这个世界之美的原型。”Aristole认为 :“秩序和对称是美的重要因素。”哲学与数学先辈们对数学美的赞誉不胜枚举 ,贯穿于整个数学科学之中 ,数学美究其形式有 :对称美、简洁美、一致美、奇异美、和谐美 ;华东师大张奠宙…  相似文献   

2.
在师范语文教学中,常常要接触到许多优美的散文,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揭示散文中的意境美,就是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有人认为,诗歌讲究意境,意境是诗歌的专利。其实不然,散文也讲究意境。当然,讲究意境的散文是狭义的散文,即有“美文”“、小品文”“、艺术散文”之称的抒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以美学的角度从三个方面对林黛玉“情情”之美加以阐释,即“情情”的自然之美、极致之美和悲剧之美。“情情”的自然之美,阐释了林黛玉“情情”具有禀赋的特质,是“情中之情”;“情情”的极致之美是“情情”在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表现出至真至诚的深情之美,是“情外之情”}在“情情”的悲剧之美中,借助西方的悲剧理论展现出“情情”的升华和超越现实的崇高生命力,是“情上之情”。  相似文献   

4.
老子关于美的论断是我国古代人们对美的最初探索。有人根据《老子》末章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一句认为老子是“美”的否定者。其实,老子并不反对美,他认为美的东西是无为的、自然的;美和恶是相反相成的,美有功利价值;他的美学思想开启了重自然、朴拙的美学传统,给我国后来的美学发展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十六字“箴言”,引发了我们对参差美与整齐美二者关系的思索。诚如其言,实现参差美与整齐美的辩证统一,方为领略生活之美的不二法门。兴许有人认为,参差美与整齐美是相互分离、甚至是相互抵触的。这其实是一种偏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70年代,古字学家认为,“美”字的原始意义是人戴羊角头饰;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学家接受了这种看法,又渗入了“图腾”的意识;新近又有论提出,“美”字的初构意义,生发于男女交感之美。以上几种看法,或多或少地都要涉及到许慎的“羊大为美”,认为是属于味觉感,是不可靠的。本依据甲骨献及初民造字的规律,认为“头饰说”、“图腾说”和“交感说”需要再作推敲。许慎“美,甘也。从羊从大”云云,应当是正确的解释,但非属味觉感,而应是视觉感。  相似文献   

7.
《长恨歌》中的李,杨之爱,经历了相守,相失,再到精神相融的曲折变化,赏美之短,思美之久,寻美之切构成了《长恨歌》情感运行的内在结构张力,仙,凡间无法超越的时空界限,既是“恨”的渊薮,又是“受”的源泉,由客观而非主观原因所造成的“恨”,只不过是“爱”的别名,它使“爱”不断裂变,升华,纯化,“恨”与“爱”在形式上相对,但在本质上却同一,正因有“恨”,才会有“爱”,“恨”愈久,愈浓,“爱”才显得愈悠,愈炽。因此,“此恨绵绵无绝期”便自然且必然兑换,转化为“此爱绵绵无绝期”,《长恨歌》即是“长爱歌”。  相似文献   

8.
    
《学语文》2005,(7):24-26
“美”字的来源,是“羊大为美”。《说文》对美的注释是“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来源于好吃、味美。孔子的“君子成人之美”,把美与善、美与满足混在一起,他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是例证。大哲学家庄子,对美很有点辩证的把握,看到了美的相对性。他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孟子认为“充实之为美”,已经触及了一些内涵。此外《礼记》的“美恶皆在于心”,把美看成是主观的东西,还有散见于诗词、文章的不少观点,如美在恰如其分,在于匀称,即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所描绘的东邻之女的美,  相似文献   

9.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美”的本意是“羊大为美”,而“羊大为美”又是因为“羊大”吃起来味道美。但这个观点有几个可疑之点:一是许慎并未过甲骨文,二是日常常识告诉我们“羊大”未必好吃,三是“美”、“善”、“义”字等都与“羊”有关,善、义、美同意,从这些疑点出发,本文认为“羊大为美”的关键是要解决为什么羊“大”就美,进而认为“羊大为美”乃是因为羊在古代作为等价交换物,羊越大换得的东西越多,换得的东西越多,人们心理也就越有一种美滋滋的感觉,自然也就认为羊越大越美。  相似文献   

10.
论文截取猿意象中的几大主要意象类型:美猿、神猿、白猿等,分析了猿意象所具有的神性之美、人性之美、诗性之美。探讨自然之猿在历代书写再创造中如何逐步丰富,形成具有独特美学价值与文学形象的审美历程。文章还剖析美猿的神性之美,在综合分析了神猿形象系列之后,深入分析其仙化观念凝聚之典型意象:白猿。  相似文献   

11.
废名是我国二三十年代文坛上一位独特的现代乡土小说作家,他的笔下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平凡人物,《竹林的故事》是废名早期的代表作,自然、清新的乡土气息烘托出主人公三姑娘的纯净美好形象,通过对文中主人公三姑娘这一形象进行分析,总结出三姑娘的四个仙女化品质:外貌美、自由美、性灵美、宁静美。  相似文献   

12.
“古雅”说是王国维融合中西有关理论提炼的一个新的中国特色的美学范畴。王国维从审美形式上界定了古雅主要属于艺术形式美,而不存在于自然。古雅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学的实际,创造出来的一种可学可教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美的共性。古雅,作为中国现代文论新话语,是对康德命题“审美判断”和“天才”说的一种修正。  相似文献   

13.
“仙”是长生不死之人,他们生命无尽,闲暇时间近乎无限,并且无待无求、无所不能。研究仙界的休闲娱乐,其实就是研究人们想象中超越了诸多限制之后的休闲状态。本文以先唐文学作品描述为材料依据,梳理出周游、美食、弈棋、赏乐、求欢、施法六种仙界主要休闲娱乐方式,它们是幻想世界中摆脱了时间、金钱、技能等限制之后的尽情欢娱之道。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要尽量做到“三美”.即意美、音美和形美,“三荧”之间既有主次之分,又有相互交叠的关系。本文从讨论“三美”的关系着手,从音美与意芙,形美与意美,意美等三个方面比较杜甫《蜀相》的三个英文译本,从中可以看出,译文能够体现出原诗之美,才能使读者不仅知之,而且好之、乐之。进而为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传播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二仙是晋东南地区的一个地域性崇拜神。对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它承载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和作用。民间百姓看重二仙有求必应之“灵”,而统治者更看重二仙在维护国家安定上的“功”。统治者若想借助二仙来加强自身对于晋东南百姓的影响、扩大统治基础,就必须打破“功”与“灵”之间的断层。处于朝廷与百姓之间的地方精英就承担起了打破断层、搭建桥梁的作用。在梳理历代二仙碑文的基础上,探究地方精英如何通过增添二仙经历、丰富二仙形象、改变成仙方式的手段打破“功”与“灵”之间的隔阂,使二仙信仰既利于国家对晋东南地区的统治,又在顺应百姓需求的同时,实现其教化目的。  相似文献   

16.
美国诗人Longfellow的代表诗作之一A Psalm of Life是第一首被翻译成汉语的英语诗歌,其句式整齐,音韵谐美,基调慷慨激昂。文章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为理论视角,分析了六个典型汉译本中形美、音美与意美的再现,其中黄皋炘先生译文更好地再现了原文之"三美"。因此,对该诗进行翻译,译者要在同时精通原语与译入语,用中国传统诗歌题裁翻译限制较多,选择"以顿代步"是可行之法。  相似文献   

17.
迟子建在短篇小说《采浆果的人》里,建构了名为“金井”的天人合一乌托邦。在金井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极其密切,但由于人的蒙昧、欲望与私心的人性弱点,金井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世外桃源。小说中传递了作者对农耕传统和农民生活的反思,对美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许渊冲的“意美、音美、形美”翻译思想对日本俳句翻译具有—定的指导意义.“形美”是俳句翻译的首要前提条件,音韵是体现俳句“音美”的必要因素,而揣摩诗歌的意境、达到传神效果是使俳句升华到“意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不仅提出了“人的本质对象化”的命题,同时也提出了与此相对应的“自然的本质”和“自然力”的命题。从马克思的人与自然辩证和谐统一的整体性思想来看,应该还蕴涵着宇宙自然的本质力量自由创化的道理。由于宇宙自然的本质力量自由创化,产生了宇宙自然界千差万别的万事万物,体现了自由超越性的创造本原,不自觉地为后来形成的人类提供了享用、观赏和摹仿以及再创造的对象。这就是自然美的根源和本质。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作品中渗透着一种强烈的泛宗教情感和泛神论思想,其小说多次使用“神”这一概念,“神”字在他的笔下具有三层内涵:自然、爱与美,它们构成了沈从文作品主旨的三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